行走|贵州印象第六篇:一言难尽在苗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陈老师想同这位苗族老太太聊几句,好像是鸡同鸭讲,对方听不懂。


从黄果树,到梵净山,再到小七孔,连续数天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每天在充满负氧离子的环境中,确实身心愉悦。


可是世上的事,总是充满了辩证,老天爷在给你欢快愉悦的同时,说不定就会埋下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炸雷。

白水河上风雨桥,一桥连一桥,坐着吹吹风正好。


21日下午,当我们从小七孔游览出来,去往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可能在小七孔景区穿着一次性雨披没戴帽子,头上淋了点雨,坐上大巴以后,好久都没有侵扰我的偏头疼,开始发作。


从小七孔到千户苗寨,大概三个小时的车程,这三个小时的车程里,我的头疼,在不断地升级,从刚开始头部轻微的鼓胀感,到后来就觉得自己眼睛睁不开,恶心想吐,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基本上是我偏头疼,到了最严重的时候。


远离了商业区的苗寨。



进了客栈,跟陈老师说先你去赏夜景、吃晚饭吧!我得躺会儿,如果等一会儿觉得头疼不严重了,就陪你去吃宵夜,倘若还不能好转,那就只能你自己去咯。


风雨桥边的一棵合欢花,开得正欢。


哪里能睡得着?想象中苗寨静悄悄的夜晚,是不存在的。客栈外面不知道酒吧还是迪厅,传来了高亢激昂的歌声,打击乐声一浪盖过一浪,原本头疼得就要炸了,加之这样嘈杂的声音,头就更要炸了。不一会儿陈老师从外面回来了,说是不放心我,外面也没什么好转的。以前她可不是这样的,若干年前,我们一起自驾游乌镇,在西栅的街头,几个人转到了很晚,她跟另外一位还约着去酒吧喝一杯,夜猫子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这天,居然在外面稍稍溜了会儿就回来了,感动!


从客栈向外看去。


夜景自然无缘去赏了,只期盼着外面能够尽快安静下来。一想到那些逛酒巴迪厅的人都是夜猫子,或许熬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常事,头疼却没有一点缓解的我,内心里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样的绝望当中,外面忽然安静下来,瞄了一眼手机,晚上十一点整。巧合?还是当地的规定?不得而知,估计应该是后者吧。


从高处向下俯瞰苗寨。


如果说镇远古镇像一切古镇一样满满的商业氛围的话,那么,西江千户苗寨的商业氛围比起镇远古镇,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说,目的地还没有到,导游先在车上推销起第二天的歌舞表演。我因为头疼没有去,陈老师去了,据她个人感觉说是一般般,同车的游客也大都觉得如此。关于这个感觉吧,我个人认为,你到了这里,想体验一回就体验一下,不想体验也无妨,不必抱着太高的期待,她们本就不是专业人士。



至于沿街的挤挤挨挨的商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倘若你不介意,只是随意在石板路上走走,倒也没有人过来拉客。坐在穿镇而过的白水河上的风雨桥上,小风吹着,送来阵阵凉爽,倒也惬意。时不时有过往的苗族妇女,拿着招揽生意的牌子打眼前过,她们看到合适的对象,会略作停顿,却并不说话,如果你不主动向她们咨询,稍后她们也就退却而去。


不知道是真的苗家女还是打工者扮成苗家女。


往寨子里面转转,是个好主意,只有在真正的寨子深处,才能窥见苗家人真实的生活。我们往里面走了一截,走得并不远,那里便远离白水河两岸商家的喧嚣,随便碰到一位,多半是穿着苗族服装的女子。高耸在头顶上的黑色发髻,前面插着一把色彩亮丽的花,后脑勺上一把银梳子呈往上梳状,露出了梳柄,梳齿插没在浓密的黑发中。按照导游的解释,这应该是苗族已婚女子的打扮,未婚女子怎样的呢?走了半晌,并没有瞧见。是不是当地未婚女子都出去工作了,不在寨子里转了?


长在半山腰的水稻,弹丸之地。


在寨子的半山腰,看到一户人家屋前种着一小片水稻,连这样的弹丸之地都要用上,可见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人来说,是何等珍惜他们脚下这金贵的土地。与之相邻的一户人家后院,停了两辆车。出门全是陡坡,而且是不平的碎石板路,能把车开上来,作为在平地上开了多年车的老司机,也很是敬服。


酒店门口,漂亮的苗家小姐姐。




长桌宴入座,人人眼前放了一只红鸡蛋。对这样的红鸡蛋我并不陌生,儿时乡间谁家生了娃,给亲戚朋友报喜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红鸡蛋。这种玫红色的颜料,在过年蒸馒头团子的时候也会用。拿玫红色的食用颜料先用冷水调好,爸妈的馒头团子蒸好,一笼出锅,我赶紧趁热用筷子醮着一个个点上,一旦馒头团子冷却了就点不好看了。


这个粉很好吃,是长桌宴上最好吃的一道菜。


导游小童普通话还不错,独有这个红蛋他没有说清,我一直听成了红袋。他说吃饭的时候看到红袋要在右脸上滚滚,再在左脸上滚滚,最后在额头上滚滚,最后用额头敲开。听了他的话,我内心里充满疑惑:红袋为什么要滚滚?怎么要敲开?真正见了才知道,原来是红蛋。这样一枚玫红色的红鸡蛋,代表了苗家人的祝福。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贵州随处可见,贵州在打造 旅游 附加值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我们在梵净山排队登索道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拍照的公交车。当从梵净山下来乘坐索道的时候,你会看到你的照片已经跟梵净山的红云金顶PS在一起打了出来,你可以选择只取两寸的小照片,免费,但事实上那照片里的人根本看不见,也可以选择取七寸的大照片,扫码支付30块。看到多数人都未取,想到每天那么多没被取走的照片随即就会被归入垃圾中消毁,岂不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个问题很值得商榷。


被取走的和未被取走的照片。


不仅如此,等出了梵净山大门,在大门口,你会再次看到自己跟红云金顶PS在一起的照片,可是,我们在入口处并没有拍照,可见,登索道时拍了一次照,被利用了两次,这些照片自然也是绝大部分没有被人取走的,最后也都将归入垃圾堆中吧?对于景区来说,这么做,是不是根据人们的心理,给你一次后悔的机会?你在山上没取,或许下了山又后悔,所以,在景区入口处,又一次与自己的照片相逢,也就是说一张照片其实是打了两套的,或许有人会选择在这里支付取照。





随处可见的租用银饰服装拍照,大概是每一位来苗寨女子的心头好。陈老师就租了一套,我帮她拍了照,她自己还拍了好几段舞蹈的视频。拍完说让我也换上拍两张,我说算了,对此没啥兴趣。她觉得有点遗憾。既然人家店家都没有说租一套衣服只限一个人拍,你为什么不拍一个呢?嗯,不拍,留点想象也不错。


一个人溜达,途经一个菜市场,随手拍下的当地卖菜人。相比于商业街的人群,她们更接地气。



他们不说话,但眼神里写满了疑问:你为什么要拍我?


如果有人问我,西江千户苗寨究竟值不值得去,说实话,对苗寨我个人的体验不太好。如果说能够安排上几天时间,深入苗寨深处,好好去感受一下真实的苗寨生活,或许是值得一去的。反之,只是在这样的商业街区走一走,其实你啥都看不到,只看到一些被商业化包装了的所谓的苗寨生活,跟真实的苗寨生活根本就没啥关联,那么,不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