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有多牛?蒋介石“五大主力”被他灭一半,毛泽东:他最会打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有些人,仿佛天生就是为打仗而生的。

毫无疑问,位列开国十大大将之首的粟裕,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解放上海后,粟裕和夫人楚青在街上散步,一向对“洋玩意儿”不感兴趣的粟裕突然指着街角的一家咖啡厅说:“这家咖啡厅很不错。”

楚青一听,心里暗喜之余还有惊讶,老粟怎么突然之间这么有情调,便问他为什么。

只见粟裕接着说: “如果在这家咖啡厅上架几挺机枪,可以封锁整个街道。”

在他眼中,咖啡厅也可以充当碉堡的角色。带兵打仗到如此痴迷的程度,不得不让人叹服。

粟裕看着眼前安静祥和的街道,眼前不禁浮现出自己读书时的模样。

1925年,18岁的粟裕还在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院读书,如果身在和平年代,成为一名老师无疑是他的不二之选。

奈何生逢乱世,身似浮萍,命运的车轮在两年后,裹挟着粟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常德军警也随之发动了“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常德第二师范很快被军警包围,危机之下,粟裕和同学们从下水道逃出校园,连夜乘火车逃到长沙,再转至武汉。

在武汉,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投笔从戎。

那一年的8月1日,19岁的粟裕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在如今一个尚在读大学的年纪,粟裕就已经在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热血和力量,有志不在年高,说得也许就是他这样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起义后,粟裕得以初识自己的伯乐一一朱德。

部队整编之后,粟裕连升两级,被直接任命为连指导员,成为仅有的七个步兵连主官之一。

事后看来,朱德之所以赏识粟裕,多半是因为两者相似的气质:

他们都属于那种大道至简,遇事引而不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那一类;从不争权夺利,也厌倦所谓的“权力 游戏 ”。

这一点,从建国后朱德甘当绿叶,粟裕三次辞帅就能窥知一二。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如是而已。

南昌起义失败后,粟裕随部队转移。

1927年10月17日,福建武平,粟裕掩护大队撤退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

粟裕捂着血流不止的右耳拼命跟上队伍,最后被战友救回,侥幸捡回一命。

这是他从军后第一次负伤,伤口的疼痛不仅没有让粟裕产生任何畏怯,反而磨砺了他超乎常人的勇气。

一年后,他参加湘西起义后上井冈山。

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击溃敌人后仅带3人乘胜追击,最终俘虏一百多敌人,相当于平均一个人抓了25个俘虏。

此役过后,一身虎胆的粟裕被朱德称作“青年战术家”。

1930年2月下旬,粟裕率部进军赣南时,与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15旅发生激烈战斗。

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开,粟裕当即昏倒。

他被抬到后方医院紧急治疗,一块锐利的弹片已经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遗憾的是,后方医院条件简陋,无法将弹片取出,只能简单包扎。

自此,粟裕就落下了头痛的毛病,每逢战事吃紧便头痛欲裂。

多年之后的淮海战役中,粟裕七天七夜未曾睡觉,最后不得不戴上健脑器缓解头疼,指挥作战。纠缠他半生的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也都拜这块弹片所赐。

夫人楚青不无心疼地回忆:

“头部弹片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既着急,又没办法。”

谁又能知道,这次重伤留下的后遗症,也让粟裕在20年后失去了指挥抗美援朝的机会。

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负责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

此时的粟裕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洗礼,早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1943年,粟裕率领数千人在苏北车桥歼敌军一千多,毙伤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官兵。

要知道,在敌我武器装备差距悬殊的那个年代,6年前的平型关大捷才歼灭日军1000多人,所以歼灭460多日军完全可以称得上一次重大的胜利。

捷报传至延安,慧眼识才的毛泽东预言道: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中国战场确认击毙的日军将领总计约40人左右,真正在地面战斗中被击毙的约为二三十人,而粟裕独占一颗日军将领的人头,足以笑傲群雄。

如果说是抗日战争磨砺了粟裕的军事能力,那么之后爆发的解放战争,粟裕就将自己的军事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以刘峙为总指挥,围攻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国共决战大幕拉开。

与此同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统辖5个整编师(约12万人)进攻粟裕所在的苏中解放区。

彼时,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约3万人。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此次苏中战役前后历时1个半月,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4%。

至于这次获胜的原因,毛泽东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做了具体阐述。

光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想你大概对粟裕的战术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整体上的兵力落后于对手,但总能在局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的弱势环节,从而各个击破。

朱德评价此次战役说: "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由此可见,粟裕用兵之妙。

如果说,苏中战役是粟裕展露头角的首战,那么一年后的孟良崮之战则让他一战封神。

1947年3月,蒋介石对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奋力迎战,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争夺。

此次参战的整编74师,称得上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全美式机械化装备,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

战前,师长张灵甫狂言,要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

话说得虽然狂,但是对方的战术却极为稳当。

针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敌军主要以打通津浦路济南至徐州段,临蒙公路兖州至临沂段为目的。

对方参战兵力达13个整编师(军)、34个旅,25万余人,但为了避免在进攻中被华野分割歼灭,所以他们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为了分散国军,分割其集团式的进攻阵型,粟裕针对性地提出了“耍龙灯”战术,即:

以一小部分兵力佯装主力,东西穿插,四处出击,以此迷惑对方,诱使对方阵型发生变化,从而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歼灭对手。

因部队行进方式很像民间过节时耍的龙灯,因此得名。

但对面这一次显然不是吃素的: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华东野战军主动出击,与敌进行了几次接触和作战,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了敌第72师主力1.5万人外,分割敌军的战略目标仍未实现。

不仅如此,4月27日,敌11师进驻白山关,28日,整编74师进驻蒙阴,83师占领双侯集,65师占领垛庄,28师占领桃嘘,第七军占领河阳。

华野面临被包围的境地,形势异常严峻。

面对此等境况,粟裕兵出奇招: 命令主力不向北突围,而向国军军力较强的西面,整编11师的驻地突围。

这一逆向思维的战术决定,直接扭转最后的战局。

粟裕不挑软柿子捏,专打硬仗的举动大出国军意料。整编11师刚占领新泰不久,立足未稳,被华野打了个措手不及,险些被全歼。

同时,粟裕命令两个纵队穿插至鲁南地区,作为埋伏在敌后的一支奇兵。

请注意这支奇兵,因为他们将是孟良崮战役的功臣。

战机出现在5月份。

因为历时两个月,华野还没有打过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因为鲁中多山,地势险峻,不利于国军大集团、机械化运动,粟裕干脆命令部队撤离平原,钻入深山。

接着他又命令手下六个主力纵队一字排开,在孟良崮至莒县一带等待国军。

随着华野主力东移,蒋介石、陈诚产生了错误判断,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蒋介石因此下令,74师和83师急速前进,进占垛庄,坦埠。

我们之所以不敢动,就是因为敌军部队集中,无法分而击之。蒋介石此举,无疑导致国军阵型分割,正中粟裕下怀。

5月10日,粟裕命令华野六个纵队后撤,进一步引诱74师北进。11日,贪功冒进的张灵甫命令74师推进至孟良崮南麓,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粟裕下了最后一步棋:

他命令一直潜伏在鲁南的6纵以每天12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并于5月12日占领重镇垛庄,切断了74师的退路。

至此,围歼74师的包围圈完全形成。

结果不出所料,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粟裕也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声名大振。

摄于粟裕大将用兵入神,投靠蒋介石的冈村宁次曾经在南京一个小组,专门探讨粟裕的作战特点和规律。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此人打仗经常是破常规、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无规律可寻。”

让敌人头疼至此,也说明了粟裕的能耐。

如果把孟良崮战役看作是粟裕指挥生涯的高光时刻,那么在一年后的“渡江战役”计划中,粟裕“硬刚”毛主席,则体现了他身为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用了整整40天的时间,反复思考精心谋划,最终他向中央发出电报,斗胆陈词。

他心里清楚,渡江的直接目的是要 调动敌人跟着我们部队去,从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提前渡江固然能够调动一部分敌人,但当时敌军的四个主力肯定调不动,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和我们打游击,而在中原战场这四个主力军调不动,就不可能减轻敌人对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更关键的是,准备参与渡江的这三个纵队是我军主力之一,这样做无疑是削弱了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实力,万万急不得。

围绕是否渡江的问题,毛、粟二人争执不下。最终,毛主席决定,仍按原计划渡江。

此时,粟裕敢于直言的性格再次展露。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发报建议,暂不渡江。

见粟裕如此刚勇,向来用人不疑的毛主席经过和他再次面谈后,决定接纳暂不渡江的建议。谈话结束后,主席玩笑道: “既然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和黄百韬都算在你粟裕的名下。”

粟裕听闻此言,当场立下军令状。

最后的结果证明,粟裕当初的坚持有多重要:

豫东战役,我军一举改变了中央战局;

济南战役,解放了整个山东;

淮海战役,整个华东中原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全部被消灭。

这三仗打完,我们的家底殷实了,这才有了后来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我们需要知晓的是: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精锐的嫡系主力部队,主要是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歼灭的。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47.2万人;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3万人。

蒋介石全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两个半,即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淮海战役中歼灭第5军,以及淮海战役中派出5个纵队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一起歼灭第18军。

可以说,粟裕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厥功至伟。

难怪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刘伯承感慨道: “粟裕同志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得“军神”如此称赞,可见粟裕军事能力之高。

9月30日,天安门广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毛主席第一个上前铲土,他回身拉上朱德,又越过许多党政领导,拉上了粟裕,加上贺龙一起为纪念碑铲土、培土。

粟裕在主席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一年后,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点名粟裕任东北联防军司令,但粟裕因为多年之前弹片入脑的旧疾复发,严重到 眼睛只能看正前方,不能环视,吃饭时要把饭菜摆成一条直线。

最终,彭德怀临危受命,奔赴朝鲜战场。

1955年评军衔前,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还给了他极高的评价: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谁知粟裕最后还是推辞了元帅衔,甘居大将。

毛泽东暗挑大指,说道: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

周恩来总理亦称赞道:

“粟裕二让司令又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最终,粟裕位列开国十大大将之首,授衔一事告一段落。

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

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让人不可思议。毛主席再次提到了粟裕: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23年后,粟裕逝世,中央的讣告中评价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如此高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堪称绝无仅有。

粟裕大将去世后被火化,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三块弹片。

这三块弹片伴随着粟裕走过了半个世纪,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见证新中国的担当。而那弹片也印证了一句话: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谨以此文,献给粟裕大将。

一一END一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