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七贤”?“竹林七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5-07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明万历中(1587~1598)周敦颐,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07
石鼓七贤: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黄勉斋,张栻,朱熹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第3个回答  2011-05-07
石鼓七贤: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黄勉斋,张栻,朱熹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第4个回答  2011-05-07
石鼓七贤: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黄勉斋,张栻,朱熹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第5个回答  2011-05-07
据《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石鼓书院旧有先贤祠,最初祀韩愈、张栻二夫子。明成化十八年(1482),衡州知府何珣在修复旧祠的同时,乃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先贤。明万历中(1587-1598),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请,增祀周敦颐,遂改为七贤祠。七贤即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郞、京兆尹,卒谥文。永贞元年(805)秋,韩愈由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改调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宾主欢宴,临风把盏,韩愈吟出《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千古杰作,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韩愈这首诗,石鼓书院能否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能不能被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恐怕很难说。所以,南宋诗人赵汝燧《题合江亭》云:“虽因刺史来寻胜,不遇昌黎岂得名?”

  李宽,又名李宽中,字裕卿,生卒不详。据《李氏七修族谱》载,“(宽)本唐处士,元和时(806~820)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他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宰相裴垍欲荐其入朝,遭拒。为避免朝廷延揽,遂决意远走他乡,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正值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受韩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见江山旖旎,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千里烟波尽收眼底,顿觉心胸为之一振,再也不忍离去,遂结庐(寻真观)读书其上,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时任衡州刺史吕温公务之余“常往访之”,与李宽及诸生吟咏唱和。《全唐诗》收录了吕温《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内有“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之句。

  李士真,又是一个生卒不详者。据说他是李宽族裔,又说他是李宽七世孙,字希远,号山樵,地地道道衡阳人。宋至道三年(997),他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办学旧址上,重建石鼓书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学子读书之所。景祐二年(1035),仁宗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于是石鼓书院显名于天下,“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称四大书院”(光绪《湖南通志》)。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

  周敦颐(1017~1073),理学开山鼻祖,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名人,世称周子。他的舅父叫郑向,衡阳人,家住西湖北岸。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的他随母投靠衡阳舅父,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2年,期间就读石鼓书院。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和白莲仙子的传说,即出自周子一段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周子“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志”。后以荫入仕,曾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终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择之、范伯崇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淳熙十四年(1187),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川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中兴名相张浚之子,以荫补官,累官至吏部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卒谥宣,葬衡阳北乡枫林坪(今衡阳县樟木乡),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从祀孔庙。他幼承家学,既长,从师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乾道中,与朱熹同讲学于石鼓书院,共同切磋中庸之义,相得益彰。其学渐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

  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宋福州闽县(福建福州)人。少师从朱熹,后成为其女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以荫补官,历知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多有善政。以大理丞转承议郞终仕。卒谥文肃,赠朝奉郞。尝讲学白鹿洞书院,生徒广众。提督湖南学政时,应石鼓书院山长之请,上奏朝廷,以公帑将茶陵豪僧所霸占的350亩(一说395亩)学田赎回给书院,作为生徒膏火田,为石鼓书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翁婿两人同时入祀受供,世间可能绝无仅有。黄干能够进入石鼓七贤,不排除他的岳父朱熹与石鼓书院的渊源,再就是因为这种渊源,他手执权柄时置田“以赡生徒”,“有功于石鼓”。

  又据《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明万历年间,衡州府同知沈鈇在石鼓书院七贤祠后立祠,祀寓贤湛若水、邹守益、程天津,乡贤祝咏、刘岳亭、刘稳、王万善,也称七贤祠,后废。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参考资料:《湖湘文化名人衡阳笔记》 甘建华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