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小测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小测 1.高中语文语法知识
1.我的泪(主语)很快的(状语)流(谓语)下来了(补语)。

2.可(连词,状语)我(主语),总(状语)还是(状语)怀念(谓语)那(定语)长在野地里的(定语)芥菜(宾语)。 3.老远就(状语)看见(谓语)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定语)国徽的(定语)闪闪金光(宾语)。

4.说到这里(状语),我们两人(主语)都(状语)不约而同地(状语)站(谓语)了起来(补语)。 5.学堂门上的(定语)钥匙(主语)放(谓语)在先生家里(介宾短语做补语)。

6.她(主语)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状语)才(状语)教训(谓语)我(宾语)。 7.我(主语)随手(状语)把一个新洋娃娃(介宾短语作状语)摔(谓语)得粉碎(补语)。

8.有一间的地板(动宾短语作主语)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状语)响(谓语)得震天(补语)。
2.中学语文语法知识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包括: (1)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

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

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

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多重复句,。
3.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主要是什么偏正短语,定中短语啊,我主要用它们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动词名词形容词在他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

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成份是状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①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例如: 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台;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 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根据是否加结构助词“的”,可以将定中短语分为粘合式和组合式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名词、代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等。

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例如“经济的振兴”、“智力的开发”、“框框的束缚”、“满腹的怨恨”。 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②状中短语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地”。例如: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 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

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 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1)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

现在很多人把这三个字统一用“的”,意思表述不会受影响,但从语法上讲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便是偏正短语。

(大多数)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4.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语法知识
高中语法并无明确要求,但时刻存在于病句和文言特殊句式中,根据需要,仅提供以下知识:一、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 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2)表发展、变化的, 如:变化、生长(3)表存现的, 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 如:使、让、叫(5)表判断的, 如:是(6)表相似的, 如:象、似(7)表心理活动, 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1)表事物的形状, 如:高、矮、胖、瘦、大、小(2)表事物的性质, 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3)表事物的状态, 如:快、慢、迅速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1)表确数的, 如:一、十、亿、半(2)表概数的, 如:几、一些、上万(3)表序数的, 如:第一、老九(4)表分数的, 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 如:个、张、只、支、寸、吨(2)表动量的, 如:次、下、回、趟、场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1)表人称代词的, 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2)表指示代词的, 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3)表疑问代词的, 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二)虚词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 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2)表时间的, 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3)表范围的, 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4)表语气的, 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5)表肯定的, 如:准、必、的确、确实(6)表否定的, 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8)表重复的, 如:又、再、还、尤(9)表处所的, 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3)介时间, 如:从、自从、在、于、当(4)介目的, 如:为、为了、为着(5)介原因, 如:由、由于、因(6)介对象, 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7)介比较, 如:比、跟、同(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 他在学校 (动词)他工作到深夜(介词); 他到了 (动词)他给我讲故事(介词); 你把书给他(动词)他比你差 (介词); 他们比一下(动词)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1)表并列, 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2)表递进, 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3)表选择, 如:或、或者(4)表转折, 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5)表假设, 如: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即使(6)表条件, 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7)表因果, 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8)表取舍, 如:与其、宁可、不如【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 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 如: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 如:着、了、过(3)语气助词, 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1)表感叹, 如:啊、哎、呀、哇(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二、词组(短语)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并列关系)如:长江黄河 调查研究 万紫千红 丰功伟绩 光荣而艰巨 理直气壮 省、地、县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
5.求一些语文语法的基础知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说明:(1)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短语。 (2)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说明:(1)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2)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后边的名词、代词等组成动宾短语作谓语。(3)名词作为主限于说明日期、天气等。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说明: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作宾语。

最常见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4、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定)+名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说明: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作定语。
6.高中语文语法的难点
你好!这里是我们老师发的资料。 实词

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的分类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的词。

2、分类:普通名词、 *** 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3、语法特点:(1)名词前可以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来修饰限制。(2)一般不受副词(如“不”、“很”)修饰,两种情况可以构成“副+名”结构:对举或连说的格式中;表示变化发展的句子。(3)常做主语、宾语、定语。(4)一般不能重叠。

4、小类特点:(1)普通名词、 *** 名词、抽象名词所用的量词有区别。(2)专有名词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3)时间名词还可以做状语。(4)方位名词可单用,也可以构成方位短语。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2、分类:普通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使令动词

3、语法特点:(1)能受副词修饰,但除心理动词、助动词外不能受程度副词(如“很”)修饰。(2)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3)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4)一些动词可以按AA或ABAB形式重叠。

4、小类特点:(1)普通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2)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带谓词性宾语。(3)存现动词可以构成存现句。(4)判断动词表示判断,“A是B”格式可以表示等同关系、归属关系、特征质料情况、事物的存在、习惯说法。(5)助动词可以做谓语、状语。(6)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补语。(7)使令动词可以构成兼语句。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2、分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定数量形容词。

3、语法特点:(1)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和副词组合,3种形容词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A、偏正型形容词偏的部分表示程度;B、带叠音词缀的状态形容词;C、其他复杂形式的形容词。(2)形容词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4)许多形容词可以按AA、AABB的形式重叠。

4、非谓形容词。

非谓形容词是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又叫区别词。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2)不能直接做谓语;(3)不能与副词“很”组合;(4)否定时常用“非”。
7.高中语文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 *** 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