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法大MPA上学记(附TIPS)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法大的MPA(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需要在学校集训一个月,一开始我是抗拒的,因为不好安排工作,然而集训了以后,才发现这一个重返校园的机会是多么难得。

从工作中脱离出来,近一个月的时间也是一个小小的间隔期,亦是一个审视自己的好机会。看到校园里的学生,仿佛看到当年那一个不自信的小姑娘,隔着时空,在和我对话。

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像古时候赶考的举子,怀着对历史古都和文化中心的向往,高考时大概都揣着一个去北京读书的梦,理想的学校当然是最高学府北大,当然自己还是水平不够,其他人大,法大,北外等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山高路远和就业的顾虑下,最后选了最近的浙大,选的也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不是没有遗憾的。

没想到时隔11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驱使,最终还是小小地圆了一下在北京读书的梦,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了。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什么时候就实现了呢,尽管方式有点曲折。

家庭生活久了,再来到学校,虽然有不少不习惯处,比如宿舍没有卫生间,洗澡在公共澡堂,学校没有操场。但是有很多的新鲜感,心情多少是雀跃而期待的,不像11年前,刚进大学校门,心情是忐忑的。

想起当年,作为小地方来的孩子,到了大地方公共场合,总是有点怯懦的,连问路都要挑个面善的。见了同寝室的室友,也不太敢主动交流,很怕给大家添麻烦,或者怕相处不来,对于接下来要应对的种种,还有着丝丝担忧。而今,脸皮真是厚得多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强得多,对于明天对了一份确定,不能不说是成长。

宿舍楼里女同学,空余时间喜欢宅在寝室看电影上网,没课的时候还可以睡个懒觉赖个床,这样的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除了少部分极为自律和有目标的,普通人的状态都差不多。

经过高中三年的高压束缚,在大学时候难免有一种给自己松绑的思想,翘课,恋爱,追剧这些事情没少做,年轻的时候无所畏惧,觉得还有大把时间,还有大把的机会,无意识也虚掷了一些时光。踏入社会后,才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追悔。比如没有利用这集中学习的时间,好好学一门语言,没有好好专一项爱好,没有好好啃几部经典,没有好好做职业生涯规划。

这几年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得不争分夺秒去做一些事,也许是为了补上当年落下的课。有一阵子常常在想,如果20岁的时候,早早确定目标,更加合理安排时间,更加自律和勤奋,现在人生是不是会更开阔。

然而后来也慢慢领悟到,过去已经无法改变,能把握的只有当下,不管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即使从头开始还未算晚,不好的不必回头,否则明天又会是另一个迷茫。相信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过去老想走捷径、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的想法也逐渐改变,不会再做考前连夜突击,也不会因为短时间努力了一下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也不再那么羡慕嫉妒别人,会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会把关注点更放在自我的改变,因为懂了,哪来那么多天赋秉异,也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

长时间呆在舒适区里,会渐渐忘了外面还有风雨,对现实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深处漩涡之中,还没有觉察到危险。而学习就是一种走出去看看的途径,通过去碰壁,去接触新的东西,去逼出自己的潜能,拓宽自己的边界,自己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10年时间,岁月无痕,自己不曾察觉,不知不觉间,一直在寻找自己,也思考、沉淀、成熟了不少,留下了成长的印记,这就是时间和阅历的力量。现在,也是时候整理好心情,向着下一个目标重新出发。

很多人都问到读书的事情,那么就给想读在职研究生的一点小小的建议:

1.想好自己的动机。

工作以后琐事诸多,时间宝贵,做事前想想你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文凭,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是为了工作需要还是兴趣使然,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什么,在自己能够承受住的前提下做出合理选择。

比如我自己,在体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常常有一种危机感,所以萌生了读在职研究生的念头,一方面也算是提升自己,一方面也是拿个文凭,说不定哪天有用(而事实说明,还没读完呢就已经用上了,这个以后再表)

2.选一个合适的学校。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评估一下自己的水平,不要定太高目标,但也不要选一个比你本科学校差很多的吧;其次,考虑学习的便利性,比如说有没有就近开班,上课的时间和频率。然后再根据经济能力比较一下学费。

我选的时候,mpa双证开设的学校不是很多,在浙江范围内有开班的就更少,浙大,复旦的分数和费用都高,其他省内学校又一般般,最后选了中国政法,学费最低,上课频率也低,学校又是政法类的文科院校,除了要去北京集训和考试较为麻烦,其他都好。

3.取得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这点很关键,如果你的工作非常忙,不方便请假,也没有同事可以接替你的工作,那你就要想想办法了,比如找合适的时机探探领导意思,如果领导同意还要注意和同事搞好关系,安排好工作。像我这次去北京集训,蛮早之前就跟领导说了,在走之前加班加点把工作都安排了,请假的时候也比较顺利。而且同事们都非常nice,很多工作都帮我接手了,也是很幸运。

4.合理安排好时间。

读书肯定会占用你一部分时间的,要有心理准备,工作,学习,生活要合理安排,尤其是女孩子,工作三年后刚好是结婚生孩子的高峰期,mpa同学里面有怀孕的,带着吃奶的娃上课的,赶上工作特殊的,相对来说会比较辛苦,能避开尽量避开吧。其实单身或者新婚陪娃的时段是最好的。

5.做了就全力以赴。

工作以后的读书时间更加难得,既然选择了读书,就好认真对待,上课,作业,论文,各种手续资料,该做的事情不要落下,有什么困难不要怕,要想办法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虽然在职读书没有以前那种压力也没人监督你,但尽量不要敷衍。

附一些tips:

1.近三年几所学校MPA录取分(其他一些学校大家可以上网了解)

浙江大学:   总190外语55/ 总195外语60/ 总180外语60

复旦大学:   总180外语50/ 总190外语50/ 总180外语50

中国政法大学:总165外语41/ 总170外语41/ 总170外语41

2.报考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 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 http://yz.chsi.cn ,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每年的时间不太一样,比如2017年全国管理类联考初试时间为:2016年12月24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报名时间今年10月31日已经结束。

3.上课安排

课程分两部分核心课和专业课:

核心课(共10门,台州本地上课,时间放周末,一门课一个周末):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2学分)、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2学分)、公共行政原理(2学分)、公共管理学(3学分)、公共政策分析(3学分)、政治学原理(3学分)、公共经济学(3学分)、社会研究方法(3学分)、行政法(3学分)、英语(4学分)。

专业课(7门,北京集训一次三个星期,时间在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大概10月份):管理心理学(2学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非营利组织与公共管理(2学分)、刑法与职务犯罪(2学分)、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法(2学分)、电子政府与政务(2学分)、政府法制监督(2学分)

因为专业课程要去北京上课三个星期,如果无法向单位请假,建议不要报考政法大学。

每门课作业一般都是写论文,字数3000-8000不等(我们有一门课要求8000字以上,一门要求6000字以上,其他基本3000字以上)。

论文按计划是入学后第四学期五月开题,再第二年论文答辩,时间比较充裕的,不过集训班的可以在集训课上完就进行论文开题答辩。

4.学费、学制

台州班非全日制公共管理专业学费4.5万,学制三年,学籍注册时间为每年9月份。举例:2016年底参加入学考试,学籍注册时间为2017年9月,毕业时间为2020.6。

政法大学在浙江只有台州有正规的教学点,是台州市人社局组织的,上课地点在台州人才市场,杭州也有一个点(本来是复旦在杭的教学点),不过办班的老师太精明,属于非正式班,但也能毕业。

5.北京去几次?

三次。流程是这样的:现场确认和12月份初试在台州,复试在北京(复试的加体检大概三天时间),考上以后去北京集中上课三个星期(连续三周,一般是第三学期10-11月),最后一学年论文答辩去北京(时间1天),如果论文开题答辩不在集训的时候完成,就要再单独去一次,一般是五六月份。

6.公共管理专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区别

2017年开始,国家取消单证考试,公共管理专业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报台州跟班读的学员选择非全日制,毕业后毕业证书上标明非全日制。如考试方式选择全日制,需到学校脱产两年。学校不允许全日制异地办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