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有安全感?

对于一些普通的事情我都能联想的很远,而且都是坏的联想,我知道这是我没有感觉到安全感才会这样,举个例子:跟我男朋友去别人家抱狗,那个主人是MM,当那个MM说哪只狗聪明时(我在旁边在抚摸别的狗),我男朋友就马上说要么就主人说的这只,我很反感,后来是选了我自己看中的这只; 2\当男朋友说我OUT时,我会莫名的伤感,其实我也知道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我就是会莫名的想到以前自己的舅舅外遇就有可能是因为家里的妻子没有外面女的漂亮跟能耐,其实我也知道是自己太莫明其妙了,但我就是没有太多的安全感,他是一个很安静的男生,但我一直不太信任他的行为或言语,我知道他听了还是会不舒服,可我还是讲了,久而久之,我怕他会受不了,曾经他说过:我这样72变,他受不了一下子天堂一下子地狱,我不是他想要的她!

真正的安全感是来自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不要在任何人身上找安全感和归属感,包括家人,伴侣,朋友,安全感应该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总是要去独立,依赖他人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人或事物都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六点的早餐和半夜的夜宵都可以自己吃,喜欢浪漫玫瑰可以自己买,夜晚一个人睡会更踏实。

安全感的来源于自己,两个方面,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在精神上我们不依赖任何人,自己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自己去独立地尽可能地解决问题,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学会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谈恋爱的时候,不应该把希望和所有的期望放在伴侣身上,总是想让他给自己安全感,总是怀疑另一半会让自己精神崩溃。只有口袋里有足够的钱才能让自己有安全感,这句话真的是有道理,当自己的工作出现问题时,想要离职,自己有一定的存款完全可以承担没有收入的日子,而不是依靠家人,不能总想着没有工作了可以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退缩只有不断前进。 如果年龄到了该成家的年纪,自己有钱,人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

有以下四个办法:

1.思想独立
是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的基础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的所有人,都不断的在做交流,没有那么独立或者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很容易就会被身边的声音带走,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无论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灵魂在


2.培养己的爱好
在慢慢克服不安全感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会跟自己共处,可以帮助自己填补很多的空洞
例如读一点书来充实自己脑袋,花一点时间来疗愈自己的身心,甚或是为自己煮一顿大餐,这些事情真的是要你完全的一个人才能够好好的静下来用心完成的


3.为人生制定计划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耗尽电池用量的世界一样,所谓稳定生活应该对自己富有某种意义,并能真心说出这种生活真好
可以依照人生的不同领域:感情、健康、财务、人际关系、兴趣等领域着手


4.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拥有一群与自己性格兴趣相投,共享相同价值观的好朋友、家人,是一件幸福且舒服的事,但不要把自己封锁在小圈子里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会对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01· 为什么缺乏安全感
通俗说,没有安全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掩藏着的恐惧,因为这些恐惧,我们内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我们活在对这些恐惧的控制下,对外构建了我们受限的外部生活。

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感。

02·

安全感的重要性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如何建立安全感?

(1)破除情感的隔离

提到如何建立安全感,或许你会想到这些:寻找无条件的爱、顺从依附他人、追求金钱权力、逃避甚至隐退。的确,会有人用这四种方法避免受到伤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四种方法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但是不利于人格发展,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十分刻薄,以至于会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冲突。而更不幸的事实是,采用以上几种互不相容的方法会造成自己内心的冲突(例如既顺从对方,又企图控制对方;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等),使不安感越来越严重。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缺乏安全感的影响,应该从破除自己情感的隔离和孤独入手。在情感上不要给自己设立围墙,更不要对周围的人充满预设的敌意。

(2)正确定义安全感

我们习惯了从外部定义安全感,总会受到处在自身控制之外的因素的伤害。但如果换个想法从自身内部定义安全感,那么无论在你的控制之外发生了什么,内部定义安全感的观念都能给你力量,让你能够自己满足自身安全感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3)提高自我控制力

对于大多数缺乏安全感感的人来说,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判断环境和他人,只有百分百确定境况和对方是绝对好的,才会抱有积极态度,因此始终活在不安之中。所以要提高自我控制力,对不确定性的自我控制能力,认识到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的安全,即使现在是安全的也不表明之后不会出现变故,学会以变通的思维看待当下,学会享受当下的美好。

(4)自我的接纳和肯定

缺乏安全感很多时候也产生于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接纳,哪怕在别人眼中你已经很好,可自己依然会自卑,会过于担心自己的缺点。于是,很多情况下,很多人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之时就先把自己否定了:“我肯定做不到,做了也白做。”

由此就会产生这个恶性循环:自我否定越多→安全感就越缺失→自我否定越多。所以要学会自我接纳和肯定,即使有一些缺点也是正常,也要多看看自身的优点,比如“虽然我没钱,但我很健康,我还很年轻啊”等等。

04·

总结
怎么让自己活得有安全感,是自己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等来的,不是虚设的,也不是来自猜疑和妄想。它是在你认识到思维偏差后,有意识地去行动起来开始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是会怀疑、会犹豫、会恐惧,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你有了稳定的自我认知,有了面对生活的不卑不亢,真正的由内而外地变的强大。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做到,不需要因为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就惶恐不安,不需要通过取悦别人来证明自己,更不需要拼尽全力争取就能获得安全感,那时,相信你和我都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坦然接受生活的一切。
第2个回答  2020-10-13
第一步,先让自己有钱,有赚钱的能力;钱可以给自己带来至少70%的安全感!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钱虽然不能让自己有持续和全部的安全感,但是你得承认,钱可以解决生活中70%以上的烦恼,可以给自己70%的安全感。

如果有足够的钱,就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如果有足够的钱,就可以请保姆、请育婴师,这样就不会因为谁做家务,谁带孩子而争吵了,也不用跟婆婆住在一起经常吵架了;

如果有足够的钱,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和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04

第二步,当生活稳定时,找一份自己热爱的并且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下的社会环境,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很多中的我们可能都无法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所以,我们第一步先赚足够的钱,如果幸运,我们是做了自己热爱事业赚了钱;假如不幸运,我们为了赚钱而做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那我们可以一边工作赚钱,一边抽时间积累和筹备自己热爱的事业。

而当我们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我们就会有持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而这份成就感和价值感就会让我们有持久的安全感。

当我们找到这份热爱的事业,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迷茫,我们也会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找到更好的自我,我们也就少了很多焦虑和迷茫带来的不安全感了。



05

第三步,让自己内心富足,不再往外求,而是往内求。

我们经常会听说,要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这样你才会内心充满爱,你才会幸福,你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你内心富足,你不再会向外求,向外索取爱,希望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让自己有安全感,而是向内求,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经济条件很差,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有的人,他就没有办法内心富足。所以,一般来说,让自己真正的内心富足,是要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完善之后的。

所以,如果自己是一个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首先不要想着一下子自己内心就富足,而是先一步一步来,先让自己足够独立、足够有钱,然后再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为之奋斗,最后才是达到内心富足。
第3个回答  2020-10-13
1 . 睁开眼 :

有很多人太缺乏安全感了,以至于不敢一个人出门,比如他会担心出门万一被车撞死怎么办?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过马路,都会被车撞死。

最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睁开你的眼睛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你婴儿期的时候,妈妈不能随时响应你,是妈妈的错,不是你伴侣的错。她并不像你当年的妈妈一样,随机性地出现。

当然了,这也不是你妈妈的错,你妈妈也可能没这个能力、意识或时间全身心地照顾你。

我们不去迁怒妈妈,更不能迁怒伴侣。

如果小时候你被车撞过,你可能长大后害怕过马路,当然以后需要长大后睁开双眼看看,不是所有过马路都可能被车撞死,并不是可能被车撞死就从此不再敢过马路。

2 . 选择:

你需要做一个选择,选择你要改变谁?

你是要增加它的出现的概率,不断去验证呢?还是要改变自己呢?增加自己的可获得性?

3. 决定:

冒险,或者认怂,拉远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冒险!用新的认知代替固有思维。

你可以选择改变它,或者改变自己。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表明,改变它通常是失败的,不如改变自己来的划算一点。

改变自己什么呢?两个字:冒险。

举例来说,你走路的时候你是喜欢抬着头走路还是低着头走路?低着头走路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被磕着绊着,不容易摔倒。

抬着头走路呢,安全感就会低点了,因为你看不到你的脚下到底有什么,你只能看到远方。但可能风景更美点。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认怂。

拉远你跟他的距离,既然不相信他,就不要靠近他,好好地保护好自己就行了。

但是你本身固有的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你在新的一段感情中重复陷入没有安全感的痛苦中,所以认怂也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你要么往安全型依恋方向走,要么往回避型依恋方向走,始终停留在这种倾注型矛盾型的依恋里还是很折磨人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0
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它是一种关乎于我们对物理环境的反应存在的安全感,即生存的安全感。比方说,我是不是担心我会受到物理伤害啊,我会遭遇什么不测啊等等。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一般会在严重的Ⅰ型创伤,也就是重大的灾难中发生。

第二种,关系中的安全感,是指当我们在跟人互动时,我们是不是相信会被人接纳、喜欢、爱,别人不会离开、抛弃我们。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处质量和相处安全性的一种反应。

而它又可以分为两种:

❶ 外在的安全:即安全感的外在表现,非常容易被观察到,比方说一个妹子,她每天都琢磨着:哎呀,我的男朋友是不是要跟我分手啊?是不是别人不喜欢我啊?是不是会离开我啊?

❷ 内在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更加复杂的,内部并不仅仅是男朋友离开他的问题,而是更多关于她是否相信自己:真的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就像下面这张图:

外在安全感就那只小鸟,看上去是一个小鸟落在水面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水下,鲸鱼已经要窒息了,窒息的鲸鱼就像是内在安全感。也就是我们大家日常所说的:哎呀,我在亲密关系当中缺乏的那种安全感。

它是一种很细腻的内在需求,源自于我们最早、和我们父母一起相处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人永远无法相信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所以,安全感的形成源自于:你最早的内在安全需要是如何被满足的。这个满足形式会影响到你心里所形成的、关于内在安全感的印象、概念、框架,也会影响到往后你在亲密关系中能否体验到安全感。

好多人说:哎呀,我不知道该怎么体验到安全感,我木有安全感。但如果把早期的安全感作为一种需要的话,它是可以被分为三方面的需要:

一、安全的堡垒。指爸爸妈妈或你的照料者给予你关注。让你感觉到:恩,我在这个堡垒里面,我是被大家所重视的、被喜欢的、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是可以掌控关系的。

这种需求如果没被满足,掌控感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你可能觉得: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才是重要的,或者我的重要是有条件的,或者我做什么都是不重要、不好的。

二、无忧天堂。它指关注的是你的情绪和陪伴。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爸爸妈妈会不会真的很留意你的各种需求,比如饿了呀,尿床了,不舒服了等等。爸爸妈妈需要理解你的情绪,和你待在一起,让你能感觉到:恩,他们不会离开,他们一直会陪着你,而且帮助你去承担那些对你来讲太多的情绪,直到你不再需要为止。

因为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很难独自承担太大的情绪,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2岁的孩子有一次,不小心拿了别的孩子的玩具,但对他来说,并没有要抢别人东西的概念,他不知道那个东西是属于别人的,就是觉得玩具好所以就拿。但是呢,对面那个孩子就很生气,于是两人就打起来了,然后他就被欺负了一顿,哇哇大哭。这个事,对正常的成年人来讲,应该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沮丧也好,挫败也好,毕竟你被打了一顿嘛,挺委屈的事儿的。

但是你可以想象,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这是一个类似于天塌下来的事情,如果家长这个时候不给予足够的关心的话,凭孩子自己是不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这个感受的,比如爸爸会对他说:是不是打疼了呀?哪疼了呀?是不是觉得挺委屈啊?没事没事,他也不是有意的,他就是……没事,咱们不伤心,昂~来,擦擦眼泪。

就是站在孩子的情绪上,去安抚他,去帮助他理解,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情绪,帮孩子承担,替孩子命名,替孩子去表述去理解。

家长帮助孩子去理解,这点就很像比昂的理论,α和β客体,家长要做那个β客体,要去帮助孩子把他承受不了的感受拿到自己这儿来,用自己的理解分析完再返还给孩子去,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去满足内在无忧天堂的需要。

如果这个需求被满足不好的话,那这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就经常会体验到:

是不是我稍微做不好一点,所有人都会离开我啊?
所有人随时随地都会离开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离开我。
反正离开对我来讲是早晚的事,我干脆离开他们好了。

三、温暖的港湾。就是指能得到温暖的、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回应。比如当你觉得不开心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不会晾着你,会及时的、积极的回应你,而且这个回应是可以预测的。

什么是可以预测的回应?比如他们不会今天告诉你,你吃饭的时候不能喝饮料,喝饮料就要挨打。然后明天又说,哎,吃饭的时候,噎着了,喝杯饮料送一下吧。这样非常不可预期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我做错的到底是什么?

而另外一种错误的回应方式就是侵入、控制:你必须要听我的,你看你这个事就是不对,你应该这样这样做……或者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回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