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骆驼的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2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从句法角度说,句子是使最大的语法单位。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描写骆驼的句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一峰峰骆驼,在大漠的孤烟中慢慢移动着身影,像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骆驼的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像卫士似的,将沙挡住,不使它吹进眼里。

2、 骆驼看上去大概有3米多高,有4米多长。它的脖子很长,向上伸,嘴巴就升过高高的铁丝网;向下伸,嘴巴就挨到地面。它的四条腿很细很长,高高的支撑着瘦骨嶙峋的身体,看上去实在可怜。

3、 骆驼好高大呀,金黄色的毛,有两个驼峰,嘴巴里好像在吃东西。

4、 骆驼的脖子又长又宽,微微弯曲着,它的头很象绵羊,耳朵短而圆,上唇像兔子一样分裂着。

5、 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两个大的驼峰,蹄子扁平,蹄底有肉质的垫,适合在沙漠行走,有高度的耐饥渴能力,嗅觉灵敏,能嗅出水源,是沙漠地区主要的畜力,号称“沙漠之舟”。

6、 沙漠深处,骆驼见证胡杨的枯骨抽芽生长,见证曾经的辉煌在黄沙的肆虐下无寻踪迹。踩过无知的土地,追寻大漠的每一寸骨骼与肌肤。

7、 我走到骆驼身边,摸摸它柔软的毛,它不但不怕我,反而用它大大的眼睛一直望着我,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8、 远远地望过去,只见骆驼长着一身棕色稍带金黄的毛,最显眼的是那两个硕大的驼峰。这两个驼峰好像两座金山,骆驼因为这两座驼峰而看上去更加强壮了。

9、 小骆驼很可爱,有毛茸茸的毛,尾巴也毛茸茸的,还有一个小铃铛挂在脖子上。

10、 骆驼的毛长长的,颜色是棕色,尾巴像大象的尾巴,是深棕色。

11、 骆驼它可以在沙漠或炎热、持续干旱的地方生活,还可以几天不吃不喝。因为它那两个高高的驼峰里有水分,所以才能这样子。

12、 它有褐黄的毛皮,两个高高的驼峰像两座小小的假山,大大的嘴巴,两个大鼻孔,像两个黑乎乎的山洞,不大不小的眼睛。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呢。它就是骆驼。

13、 骆驼经常在水草丰盛的地方吃得饱饱的,喝的足足的,把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贮藏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驼峰里的养料来维持生命。

14、 骆驼是哺乳动物、骆驼身体很高,大约在两米以上,背上有凸起的驼峰;它的脖子很长,这使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骆驼的毛皮大多是棕黄色的、它的身体虽然很高,但尾巴却不太长。

15、 这是一只很漂亮的骆驼,它有着迷人的大眼睛,大鼻子,而这正是所有优骆驼应该具备的。

【拓展知识】

动物学史

骆驼由新生代始新世时期(距今约5500万年)北美洲的原柔蹄类进化而来,该属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个种,通称骆驼,又称橐驼,属反刍类。在中国境内生存的骆驼主要是双峰驼,双峰驼分布于高寒的亚洲沙漠地区,其中以中国和蒙古等国家为多数。中国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地区。

10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洲,骆驼远祖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演化出双峰驼和人类驯养的单峰驼。单峰骆驼在数千年前已开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驯养。约于公元前2千年,单峰骆驼逐渐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居住,但是在前900年左右又再次消失于撒哈拉沙漠。它们大多是被人类捕猎的。后来埃及入侵波斯时,冈比西斯二世把已经被驯养的单峰骆驼传入波斯地区。被驯养的单峰骆驼在北非被广泛使用,而直到后来,罗马帝国仍然使用骆驼队带着战士到沙漠边缘巡逻。可是波斯骆驼并不适合用来穿越撒哈拉沙漠。在第4世纪,更强壮和耐久力更强的双峰骆驼首度传入非洲。开始有愈来愈多的人使用它们,因为该种骆驼较适合作穿越大沙漠的长途旅行之用,且可以装运更多更重的货物。这时,跨撒哈拉贸易终于得以进行。

形态特征

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都是适于沙地行走的特征。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骆驼的厚毛发可以反射阳光。被剃毛后的骆驼会多出50%的汗以避免过热。皮毛同时帮助骆驼隔热。它们的长腿也让它们远离火烫的地面。骆驼有两种:具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具有2个驼峰的`,称为双峰驼,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

双峰驼

头体长32~3.5米;肩高1.6~1.8米;体重450~680千克。巨大的有蹄类,背上有两个驼峰。头小,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最深。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野生双峰驼比家养双峰驼体型较小而轻捷,它的驼峰显著地小且吏接近圆锥形,毛被也较薄。

单峰驼

单峰驼一般体长2.2~3.4米,体高1.8~2.1米(比双峰驼稍高,但是腿更长,所以比双峰驼要轻),体重450~600千克。背腰上仅有一个脂峰,体型较轻,体躯较短,毛少皮薄,颈细长,四肢修长,蹄盘较大。鼻梁稍凹,额部隆起,无额顶长毛。鬃毛只生长到颈上缘的中部。嗉毛也只颈下缘的1/3处。在前肢的上膊和前膊部不像双峰驼那样有长而密的肘毛,而是从肩胛顶部肿端,密生10~15厘米长的卷曲毛。

生活习性

耐粗饲

骆驼嘴尖齿利,体高颈长,向下能采食3~5厘米长的短草和低矮的灌木,向上能啃食丛林枝叶甚至高达2~3米的乔木。骆驼口腔构造较特殊,口角以及上下唇的外缘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短毛,上齿垫坚硬,两角有长而呈锥状的角质化乳头、齿缘突起呈锯齿状、齿面宽、臼齿冠高;下颌比较灵活,能够带动下颌左右移动,磋磨饲料(见图3)。骆驼的上唇很敏感,能拣食矮小的植物;在嘴的周围有特别硬的组织,采食时不致于被带刺的植物刺破;口内粘膜有厚的鳞状组织及长1~2厘米的乳突,骆驼的唾液腺发达,唾液黏稠,可以抗御带刺食物的刺伤。如能采食猫头刺、碱蒿、白刺、梭梭、骆驼刺等,也能采食密生螫毛的植物,如荨麻等。这些也得益于骆驼口内粘膜有厚的鳞状组织及长1~2厘米的乳突,以抗御带刺食物的刺伤。

耐饥饿

沙漠地带植物奇缺,饲草料资源匮乏,但骆驼还是顽强地生存着,其以极强的耐饥饿能力,适应着环境,即使是几天几夜缺草断料,仍然能活动,甚至使役。骆驼在水草丰盛的夏秋季节采取大量采食,日采食量可达32.1~33.6千克,并转化为脂肪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当冬春无草缺草季节,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的脂肪成为能源支撑机体的活动。同时,骆驼以安静来降低代谢水平。

耐干渴

动物适应于荒漠的条件是能够采食含有大量水分的植物(如仙人掌类),并移栖于水源附近;能够充分利用代谢水;排泄浓尿及近乎干燥的粪便,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有较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以控制体温;在高温时期具有减少活动,利用荫蔽的习性,以减少水分蒸发。骆驼就具备了这种适应能力,骆驼虽然在水的蓄积方面比较弱,但对体内水的重吸收能力是最强的。它的鼻腔很大,鼻甲骨呈卷轴状,因此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积,呼吸时能使呼出气体中的水汽在鼻道中冷却并加以回收。这种解剖结构很好地节省了水分。

耐炎热

沙漠地带气温变化无常,既有高寒又有高温,沙漠的吸热性,夏季中午可使地面温度达到70℃左右。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依然行走中酷热之中,显示出其超强的耐热性。

体型:骆驼的抗热能力不单纯取决于皮肤表面面积,而主要是骆驼皮肤的汗腺机能比较强大。

腿足:动物的腿长作用很大,对环境适应也很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腿特别长,这样可以减小地表辐射热的影响。同时腿长便于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食灌木林的嫩枝与嫩叶。腿长也可使很多器官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蒸灼。如母驼乳房紧贴腹下,公驼包皮口折转向后,睾丸位于两股后方等。另外,骆驼的足部的结构也反映其对热环境的很好适应。骆驼的蹄是由第三、四趾的第一趾节骨组成。蹄下有角质垫,其厚度可达1厘米,并有大量黑色素,可以防止沙粒的热量传递。

被毛:骆驼的被毛比较蓬松,它不仅能够抗御炎热,而且还能让汗液慢慢地蒸发,使体温下降以调节机体温度。

行为调节:骆驼夏天在沙漠地带休息的时候,它的起卧是很科学的。比如,骆驼卧地的时候,会将卧点的热沙推散后,改变卧点温度后下卧。骆驼首先用前肢将高温热沙推向前方,前肢带动膝盖率先着地,然后用力将热沙向后扒,这样卧点机体下地表温度就降了下来。在站立上,骆驼也会选择一定方向以减少热伤害,比如,为减少体表吸收辐射热上午骆驼的头是面对太阳的,然后随着日光照射角度骆驼将会作出方位的调整来减少日光的照射。

耐寒冷

骆驼是恒温动物,一般在外界温度变化时,保持恒定体温,体温的恒定,赋于动物抗热但更加抗寒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骆驼能够利用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来实现体温的自动调节。内分泌系统中是由甲状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去适应季节性的短时性的温度变化。其中甲状腺与缓慢性的季节性的温度变化相联系,而肾上腺主要是应付瞬时性的温度变化。骆驼的生活地带气温常在—20~—30℃,最低气温甚至达—45~—50℃,但骆驼仍能正常生活。

脂肪组织:骆驼是局部贮藏脂肪的突出例子,生活于干旱地区的驼峰就是由脂肪构成,峰的大小随食物供应量不同而有区别,最大者可接近体重的20%;另外骆驼的皮下脂肪层,既可起贮存能量作用,也可保温;骆驼背部的脂肪,可避免沙漠地带太阳辐射造成的伤害,起到绝缘作用,脂肪的绝缘作用可防止外界热量进入身体。动物的脂肪组织在生成与分解之间保持着平衡,饲料充足时,脂肪可贮存数周;而饲料缺乏时,脂肪被分解作为能量来源,或作为制造蛋白质的原料。在各种不同动物中,脂肪在提供绝缘、贮存能量与内源热方面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被毛:被毛发达,绒层厚密,皮板厚,保温能力强,而且在阳光直射和外界气温高于皮温的环境条件下具有隔热的作用。寒冷地区的动物一般被毛较厚,外层是鬃状粗毛,内层是厚而软的绒毛。在极寒冷的地区,有些动物没有很厚的绒毛,而是生有厚厚的鬃毛,它能适应北极的寒冷、雨及暴风雪的袭击。骆驼被毛的隔热性能与被毛的颜色、光泽、厚度、密度以及毛发类型等有关。在同样条件下,棕色被毛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比白色高。

行为调节:骆驼耐寒冷习性还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行为调节能力上。每当天气寒冷、刮风降温时,骆驼表现为缩团行为,将尾夹于两股之间,飞端着地,四蹄贴于腹下,后躯对着避风物而下卧。这样就减少了机体的散热面积,同时,厚厚的角质垫也能起到了很好的阻热作用。

耐风沙

沙漠草原地带风沙频发,骆驼既要行走在沙漠上,又要适应风沙的吹刮。骆驼以指(趾)枕着地,第三、四指枕愈合成一宽厚柔软的蹄盘,内为弹性组织和弹性纤维细胞囊,外为角质层、厚0.6~0.9厘米。当前肢着地时,蹄盘面积增至68~71.5平方厘米,使之不陷入沙中;抬腿时,蹄盘面积缩小到62~65.5厘米,便于运步,蹄盘前缘有两个弯向前方的角质蹄爪,除作起卧支点外,主要在沙地行走时能固定指枕不向后滑,从而防止滑倒。骆驼一但遇到大风飞沙天气,就会半闭双眼,借助长而密的下垂睫毛来防止沙尘进入眼睛,同时泪腺分泌泪液去除进入眼球表面的尘土。骆驼长有狭长而斜的鼻孔,呈裂缝状。从解剖学上看两个鼻孔都有一条管道通道鼻中沟,鼻孔外缘组织柔软且可张合自如,其孔内又丛生鼻毛,管道弯曲而多皱,这些解剖结构有效地湿润空气,起到过滤尘沙的作用。

厌潮湿

陆地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喜干燥温暖,厌潮湿寒冷,骆驼也不例外,它不适于在高湿高温环境下饲养。潮湿影响骆驼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因潮湿而患病,尤其是在春季要特别注意,避免骆驼在潮湿地面卧息而患病。

嗜好盐

由于荒漠干旱地带降水远远低于水蒸气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得这一地带植物含盐量偏高。骆驼生活在干旱荒漠地带,久而久之,产生了喜食含盐分高的植物的偏好。同时,所饮用的水也属盐碱性湖水。所以骆驼有很强的嗜盐性,正常情况下,能够在10千克以外嗅到的盐池或碱滩的气味并长途奔跑就食。在舍饲环境下一定做好骆驼的盐分补给。

群集性

骆驼的合群性,虽不如其它家畜强,但仍有其一定的群集性,在牧场上三五成伙,分散采食,只有当放牧员收拢归牧或遇有大的惊扰时,才集结成大群活动。母驼的合群性与护群性较强,在出牧归牧时都能互相关照,当发现驼羔不在自己身边时,就用高吭的声调呼叫,当发现驼羔遇有敌害时,则猛扑过去保护驼羔。骟驼的合群性次予母驼,公驼只有在配种季节才有强烈的护群性,主动寻找母驼,组成自己的、配种小群,如其它公驼或骟驼进入小群,则严加驱赶,在非配种期,常离群远走,自找水草。

栖息性

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骆驼行走与栖卧的方向都有一定规律,在夏秋炎热时期,一般是头迎太阳,顶风行走,顶风栖卧。晴朗无风天喜卧于高燥的地方;天阴凉爽,则无固定走向和卧向。夏秋两季,骆驼喜选高燥、通风凉爽的地方采食和栖息。冬春骆驼一般是顺风行走,顺风卧。骆驼冬春则喜在低洼、避风、暖和的地方活动。骆驼如遇阴雨、风雪和风沙弥漫的天气,无论在何季节都愿顺风沙、雨、雪的方向行走和栖卧。在牧地上采食时喜分散,休息时则喜群居。并愿在干燥无草、表土疏松,过去曾有骆驼卧过的地方数峰群卧栖息。

分布范围

单峰驼:主要见于苏丹、索马里、印度及附近国家、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周边较为凉爽的地区,如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以及俄罗斯;而驯养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一些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的荒漠草原,向东可延伸到俄罗斯的南部、中国的西北部、蒙古的西部。双峰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等地区的干旱荒漠和草原;双峰驼在青海省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如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等;在甘肃省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及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