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三度”语文滋味长 ----读刘祥老师《有滋有味教语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孙绍振先生在《读书的三种姿势》中写道,读书大概有三种姿势,第一种是躺着读,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第二种是坐着读,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第三种是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读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我是“正襟危坐”着读,边读边记,慢品细思,期望能对刘祥老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有所了悟,从书中窥见些许教学的真谛。

语文该有怎样的滋味呢?“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说得诗意而不免缥缈。实际上,在教学一线,语文常常和其他学科一样,做题讲题背题,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具体的、符合答题套路的阅读分析题。如果给这样的语文标明味道,学生们该提笔曰“味同嚼蜡”吧。而刘祥老师给读者呈现的,是含英咀华、齿颊留香的语文。本书中,刘祥老师秉承“宽度、温度、深度”的执着教学理念,制作了语文宏观视野、课堂教学技巧、文体教学技巧、教学案例四道美食。一页页读去,我感受到了香醇、平和而隽永的真实语文味道。

(一)餐前营养汤:应该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

刘祥老师把关于语文教学的学理性认知放在第一辑,在我看来,就像是大餐前的一道营养汤,先润泽了肠胃,一切美食才会消化殆尽各显其能。同样,只有从思想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各种技巧才能领会透彻各得其所。

如果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那么语文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自我,在“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如何实现这三重价值诉求?刘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认清自我,勇于舍弃,勇于追求,且行且思,以此法抵达“见自我”;阅读专业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多与同行交流,读书行走思考,以期抵达“见天地”之境界;不被分数排名绑架,不被行政力量绑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此抵达“见众生”的至高境界。教师自我修炼的呈现方式,无疑是课堂教学。“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是语文课堂公认的应该引领学生探究的方面。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只有“知识在场”、“技能在场”,而缺乏了对课堂中生命状态的关注。刘祥老师认为理性的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个在场”。首先,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必须生命在场,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精心策划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具体到一节语文课堂,刘祥老师创建了“五走进”教学模式,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而我们的课堂可能多停留在前两个“走进”,注重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传承文化、滋养生命的职责。讲台也是舞台,一节语文课就是一场演出。角色扮演,谁说了算?刘祥老师告诉我们,所有角色,依照内容、目标、课堂环节的不同而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永恒的主角。而只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学生只能是一个个信息接纳器而已。殊不知,语文教学的所有精彩,来自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生命的唤醒、情怀的熏陶。

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刘祥老师给了一把尺子,从宽度、温度、深度三个角度去测量评判。宽度指向教学内容,不是把一节语文课无限制地拓宽(大而全),而是在舍弃中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精准聚焦),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温度指向教学活动,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学习活动激活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课堂成为思维在场的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的茶话会。而深度指向思维品质,其本质是借助文本细读和必要的拓展延伸,读出课文中隐藏着的秘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思维路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究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之所以要把第一辑的内容做以详尽的梳理,还在于我“心自不能放下”的缘故吧。

(二)精美开胃菜:应该知晓的语文教学技巧

有汤无菜,无法满足饥肠辘辘;有理论无具体策略,无法指导施展拳脚。在餐前营养汤之后,刘祥老师适时摆出一道道精美的开胃菜。他立足教师活动,从备课、确立课时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主问题等方面给予细致指导;他着眼课堂流程,从导入新课、组织课堂活动两个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并展开剖析,让读者“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他聚焦教学疑点,从介绍作者背景的时机、课堂拓展的精当、长文短教的诀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这些在一线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品味这些“开胃菜”,让人口齿留香、欲罢不能,用以比照指导自己的课堂,自觉收获颇多。

在如何组织课堂活动这一方面,刘祥老师主张设置“问题串”。问题是串联起课堂的重要线索,也是教学内容呈现与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段话用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也很适宜,告诉我们有实实在在的举措、有程序、有节奏、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发现真问题是课堂活动开展的第一步。预设出符合教学目标、贴近学情、切合语文课程属性的真问题,搭建出有梯度的问题链,引领学生在一步步的攀登中和文本进行深入而灵动的对话。

我们常常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在课堂开始时对作者及背景做以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有时难免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阅读误区,阻碍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词句及蕴含的深厚意蕴。“三度语文”主张采用与作者对话的方式,即课堂模式中的“走进作者”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值得借鉴。语文教学除了教知识教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文字与形象来育人。王君老师主张“语文教学要从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双向开掘”,也是对此的深入探究和实施。研究作者,就是用作者伟大的精神光辉感召学生的生命,所以,“走进作者”这一环节的适时展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语文课程的属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研习表达的技巧、鉴赏表达的效果,从课文的示范呈现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从而积累成丰厚的语文素养。要实现长文短教,教师心目中一定要有这样的课程意识,从而取舍教学内容,集中火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实施的过程中,精致课堂活动形式、紧扣主问题创设课堂对话是实现长文短教的有效途径。

(三)色香味美主食:应该钻研的语文课程属性

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同样,不同类型的教学文本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依体而教”。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体都是“依式而教”:作者简介、字词积累、整体感知、结构梳理、主题分析、特色领略。这样的语文教学,把丰富多彩的文本上成“千课一面”,不能把文体的特点和美点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自然就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对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都要依据体式的特征。”

刘祥老师是语文教学的“烹饪”高手,他依据“食材”的特性,为我们制作了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作文教学方法等四道“美味主食”。每一个章节在细致系统的阐述之后,都有归纳小结,便于读者回顾梳理。我深有体会的是关于小说教学的阐述,刘老师认为小说教学重心不在于钻研小说写了什么,而在于分析探究小说怎样写、为什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等;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取舍,长文短教;还应该特别关注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如何教小说?肯定绕不开小说的三要素,但绝不是平面滑行于三要素的归纳和贴签上。刘祥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分析人物形象重点不在于此人物“是什么”,而在于其性格特征“怎么样”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分析的重心不是了解小说写了什么,而是要探究此种设计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发现此种情节设计的共性化价值。这让我想起今年暑期我上的一节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经典之作,名家的设计多有不可复制的精彩之处。我该从哪里入手设计呢?反复读了课文、课后练习题以及整个单元其他小说,我决定从叙述视角入手。这篇小说在我所教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前面有《范进中举》《孔乙己》两文。基于单元编排意图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觉得《范进中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情节逆转,《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视角都值得探究,而后者比前者表现的主题更多元。抓住这一切入点,课堂设计就水到渠成了。现在看来,我的成功之处在于刘祥老师说的“引导学生发现此种情节设计的共性化价值”。

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丰厚情感、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鉴赏诗歌的精美意境等,这是语文教学的共识。但是怎样才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读了刘祥老师的阐述,我明白了:首先,诵读活动要有梯度,每一层台阶上,都要守候着一个合宜的诵读目标。其次,要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歌的难易程度来设计流程。只有基于具体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真正做到用诗歌滋润学生的生命。

(四)餐后甜点: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学案例

刘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无疑是这道语文教学大餐的餐后甜点,让我们在精美的课堂教学中回味整本书的余韵绵长。这四个实录,为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范例,从中可以更好地领悟“三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五走进”课堂模式。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在检测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形象后,刘祥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套子”的本质。学生很轻松地概括出套子是指生活中的用品和思想上的禁锢。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老师让学生梳理文章层次,写生活中的套子主要是哪几段?写思想的套子又是哪几段?剩下的内容在写什么呢?这样巧妙地追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渐进入文本深处,从而很全面地理解了套子的本质---别里科夫用来自我保护的工具、用来钳制别人控制思想的工具、用来逃避新鲜生活及其带来冲击的工具。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有了深度思考。老师又以题目为抓手,提出问题:谁把谁装在了套子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主题进行了解读,并通过主语和介词宾语的不断替换,发现了作品的普世价值:一个人要想不被别人钳制,就必须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其他人为什么会被别里科夫装进套子里呢?引导学生体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勾连其他课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课堂进行到这里,已经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了思想熏陶的目的。但刘祥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揣摩编者意图,领悟小说阅读的方法。最后以补充词句的语用训练,引领学生探究品味文章的首尾两段,在余韵无穷中让学生的思考无限延伸。品读四个课例,对“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语文的深度”这一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有滋有味教语文,教出生命健康成长的滋味,教出顺应天性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滋味。读完这本书,醇香绵厚的滋味久久回荡心间。我觉得这本书和刘老师的《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可以合称“双璧”,一个集课堂教学之精技,一个尽文本解读之妙境,可作床头书时时翻阅,定会常读常新,受益无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