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每日一读】《论语十则》(第二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第二则:为人处事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感悟】

        吾日三省吾身:改变别人是很难做到的,唯有改变自已,每日反省自已处理的问题到不到位,当时情绪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通过不断的思考,找到真正的问题,通过论语化解,以免下次重复发生,改变了自己然后再去感染别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时常反省,答应别人做的事,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做,要做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自己所做的事,能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讲,是不是合乎道义,利他人的心办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怎样才可以和朋友交往好呢?关键是一个信字,要时常反省自已,有没有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你答应了别人,那一定要尽心去办,所以我们在开口答应之前,一定要想一下我们这件事,有没有能力去办,如果办不到还不如不答应,做一个诚实不欺的人。

        传不习乎: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有没有认真的去复习,学到了新的知识,我们首先要思考和理解吸收它,然后再到实践中去应用它,再总结和调整,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启示】

        跟着曾子一起每日三省自身吧!三省才可以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可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你才会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