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术智部•委蛇卷•0512周忱唐顺之•损己利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译文

周忱巡抚江南的时候,正值大太监王振当权,他很担心王振干扰自己工作。

当时王振刚兴建新家的时候,周忱就找人暗中测量了厅堂的大小,然后请松江的师傅按尺寸定做了绒毯,送给了王振,大小刚合适。

王振非常欢喜。

所以凡事周忱呈报的事情王振都表示赞同,江南的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评译文]

秦桧修建格天阁时,有个任职江南的官员,想讨好秦桧,就贿赂了工人,得到了厅堂的尺寸,做了绒毯送给秦桧,铺上去也刚刚好。

秦桧因为他打听自己的隐私,非常生气,就找借口罢免了他。

为什么同样是送绒毯,王振就欢喜而秦桧就发怒呢?

有人说是由于送毯人忠奸有别,所以老天爷给予的奖赏报应,但是恐怕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王振虽然残暴骄傲,但是没什么心机;秦桧阴险狡猾,心机深沉。王振乐意招揽君子沽名钓誉,秦桧则严防小人祸害自己,这才是原因的所在。

世人对周忱的非议,除了谄媚王振,为了名声而捐米,为了孩子当官而送马,这两件事也不是什么高明的事。

我觉得周忱这么做也许另有深意,当时四方的灾情都上报了,朝廷里没有什么钱,而且周忱还向朝廷申请免去了江南上千万的税赋。所以鼓励有钱人捐钱买官,周忱便以身作则。

就是告诉大家,捐钱是光荣的,而买官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就是为了鼓励大家捐钱买官。

这也是卜式捐钱对抗匈奴的意思,不能那么简单的认为是浅薄之举。

倭寇攻破姑苏城,用长戟刺杀婴儿为乐趣。

唐顺之当时闲居在家,非常痛心,恨不得与倭寇共归于尽。

当时负责抗倭的是赵文华,是靠着严嵩的关系才当上官的。

唐顺之就去拜见赵文华,告诉他处理方案,并举荐说非胡宗宪不可。

赵文华就推荐唐顺之为职方郎中,直接监管江浙的军队,又启用了胡宗宪。

胡宗宪也送厚礼给严嵩讨他的欢心,这才让胡宗宪没有被掣肘,放开手脚才消灭了倭寇。

[焦弱侯评译文]

唐顺之晚年因接受严嵩举荐,到今天仍遭到世人讥评。

《易卦》上不是说过,有时君子要能容忍小人,甚至要曲意奉承,才能灾尽吉来。有志胸怀天下的志士,怎可为保一生的清誉,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呢?

汉朝时有人说,选拔士人一定要求清白谨慎。这不过是妇人村夫之见。世事本就复杂,爱惜自己的人,是很难去跟别人说论自己作为背后的难言之隐的。

明朝正德年间,阉臣刘瑾专权凶暴,贤臣刘健、谢迁等人都纷纷辞官归隐。

只有李东阳仍尽心在朝辅政,并且言行更加谨慎,时时居间调解各朝臣间的冲突,许多乡绅豪族也都赖李东阳暗中庇护才保全性命。现在世人都责备李东阳不能为保节而辞官,却不曾想到当年孝宗崩逝前,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在孝宗病榻前,接受先皇亲口托付的幼主,假使李东阳也和刘、谢二人一样辞官归隐,那么国事将败坏到更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岂不是辜负孝宗的重托吗?

由此看来,李东阳不辞官,实在有他万不得已的苦衷。

李东阳晚年时,曾与友人谈及此事,常痛哭不止。唉!看来许多大臣的苦心都不被迂儒所见谅,又何止是唐顺之一人呢?

原文

周文襄巡抚江南日,巨珰王振当权,虑其挠己也。

时振初作居第,公预令人度其斋阁,使松江作剪绒毯,遗之,不失尺寸。[边批:传奇移此事于赵文华名下,遂千古笑端。]

振益喜。

凡公上利便事,振悉从中赞之,江南至今赖焉。

[评]

秦桧构格天阁。

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赂工人,得其尺寸,作绒毯以进,铺之恰合。

桧谓其詗己内事,大怒,因寻事斥之。

所献同而喜怒相反,何也?

谓忠佞意殊,彼苍者阴使各食其报,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骄,其机浅,桧险而狡,其机深;振乐于招君子以沽名,桧严于防小人以虑祸,此所以异与。

世之訾文襄者,不过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为子纳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举。

愚谓此二事亦有深意,时四方灾伤荐告,司农患贫,而公复奏免江南苛税若千万,唯是劝输援纳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

明示旌门之为荣,而纳官之不为辱,欲以风励百姓。此亦卜式助边之遗意,未可轻议也。

倭躏姑苏,戟婴儿为戏。

唐公顺之时家居,一见痛心,愤不俱生。

时督师海上者赵文华,严分宜幸客也。

公挺身往谒,与陈机略,且言非专任胡梅林不可。

赵乃首荐起职方郎中,视师浙直,因任胡宗宪。

宗宪亦厚馈严相以结其欢,故无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焦弱侯曰]

德顺之字,晚年为分宜所荐,至今以为诟病。

尝观《易》之《否》,以“包承小人”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辞,洁一身而委大计于沟渎,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

汉人有言,中世选士,务于清悫谨慎,此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呜呼!

世多隐情,惜已之人,殆难与道此也。

正德时逆瑾鸱张,刘健、谢迁皆逐去,而李东阳独留,益务沉逊,时时调剂其间,缙绅之祸,往往恃以获免。

人皆责东阳不去为非,不思孝宗大渐时,刘、谢、李同在榻前,承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随二人而去,则国事将至于不可言,宁不负先帝之托耶?则李义不可去,有万万不得已者。

李晚年,有人谈及此,辄痛哭不能已。呜呼!大臣心事,不见谅于拘儒者多矣,岂独应德哉?



周文襄,即周忱,明朝官员,谥文襄。他改革财政,因此得罪了人被迫辞职。

王振,明朝知名权监。辅佐欧皇明英宗朱祁镇北狩,战绩彪炳。

詗(xiong,四声,诇),同诇,侦查探听的意思。

訾(zi,三声,子),毁谤,非议。

卜式,西汉武帝时期官员,官至御史大夫。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最初卜式上述皇帝,表示愿意出一半的家产用于对抗匈奴。皇帝颇为感动,问他愿不愿意当官,是否有仇人。他说不愿意当官,没有仇人,他之所以愿意捐钱只是为了大义。但是皇帝没有同意。后来,朝廷开支过大,他捐钱二十万,被皇帝认了出来。当时,有钱人都在藏富,只有他愿意捐钱,于是皇帝专门把他列为典型。皇帝就请他在上林苑养羊,非常成功,因此特别恩典,卜式这才走上了仕途。

唐公顺之,即唐顺之,明朝官员。这是个全才啊,话说他因为抗倭,被倭寇的首领派去刺客,唐顺之用笔以暗器的手法将手中的笔钉在刺客的咽喉之上。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写武侠小说呢。

赵文华,明朝官员,认严嵩为义父。

严分宜,即严嵩,因为是分宜人,所以称之为严分宜。明朝知名奸臣,深受嘉靖皇帝的信任。

胡梅林,即胡宗宪,号梅林。我们熟知的戚继光、徐渭都是跟着胡宗宪混的。但是胡宗宪是跟着严嵩混的,所以,胡宗宪被严嵩影响,最后死于狱中。



前几篇讲过箕子,与国同醉。

冯梦龙认为箕子强过屈原。

但是这箕子、屈原和这个故事里面的这几位相比,差点意思。

周忱为了江南百姓,给王振送礼;唐顺之胡宗宪为了抗倭,去巴结严嵩;李东阳为了留在中枢发挥作用,受着刘瑾的委屈和世人的误解。

每一个都是在名声上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他们都把事办成了,无愧于为国为民。

能损己利人的人,就是圣人,说的大概就是这几个人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