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网络信息时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8
  嘉宾:叶平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华泽峰 江苏省常州市电教馆馆长   嘉宾:方张松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训室主任 周建仁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从操作层面讲,您所在地区网络教研的开展目前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叶平: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在湖北省范围内组织了校本研究的协作攻关行动,并提出和不断完善推进校本研究的行动策略。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校本研究的行动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进展,而且为校本研究的网络化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宏观层面,湖北省依托“湖北教育信息网”,采取平台与资源建设并重、以平台建设优先的方式,打造省级远程教科研网络,于2005年底,分别开通了“校本研究网”和“学科教学网站群”。从总体上看,湖北省校本研究网络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况,没有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在资源整合、力量整合,特别是平台建设方面,都亟待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此外,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没有形成区域整体推进的局面。
  周建仁:为保障网络教研顺利进行,我们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投入用于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相继推出了网络教科研信息发布平台,如拱墅教育论坛、拱墅教育博客、拱墅教师教育网等网站。这些平台改变了教研员、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促进了大众教研和校本教研,积累了学科教研活动资源,形成了学科教研“成长记录袋”。
  我们感觉到在网络教研开展上有以下一些困难:从事网络教研的队伍分散,没形成团体力量;缺乏区域网络教研员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与引领;网络教研均为兼职,教研员缺少技术支撑,技术人员又缺乏学科能力;一线教师工作负担重,缺少时间和精力。
  华泽峰:江苏省常州市地区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从区域层面上搭建的平台有:(1)常州教研网,主要为学科教研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2)名教师工作室Blog,以名教师名字命名的、吸引同一领域教师加入而组成的名教师工作室。我们为每一个工作室都开辟了研修Blog,目前,已有4821篇日志发表,回复更达到1万多条。(3)现代教育技术Blog,这是常州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专业Blog。此外,常州市电教馆为每个有“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学校开辟了账号,用于课题研究方案、过程性资料和成果的上传。最重要的是提供专业的交流平台,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得到教育技术专家或同伴的答复,极大地激励了课题研究的兴趣。
  资源建设:常州市信息化资源建设初见成效,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直接采购等多种途径,已建成市、区、校三级资源库。常州教育城域网现拥有教育资源1500G,涵盖各个学科的新课标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的有效模式,由常州市电教馆牵头,协同各辖市区电教机构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交流合作体”,发挥区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优势,寻求符合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二度开发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另外,要建立区域内部基础教育资源搜索引擎,构建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联盟,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定制个性化推送服务,将区域内教育资源紧密联结起来,以开放、共享、互助的互联网精神,实现区域内部交流和合作。
  在湖北省校本研究网络化过程中,是如何通过网络教研凝聚教研人员的集体智慧的?
  叶平:我们认为,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推进教学研究,都必须坚持以校为本。基于网络应用的校本研究,虽然打破了时空界限,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但它的基本宗旨,依然是为了促进本校发展和本校教师成长,仍然必须以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为主要对象。我们必须把网络校本研究定位为“校本合作研究”。要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鼓励教师树立团队合作研修意识,特别要强调以教师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网上合作研究。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共享智慧,共同进步。
  基于网络应用的校本研究,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够为校本研修的校际合作和区域联动创造条件。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推广不同学校教师发展的经验,实现研修资源(包括案例、课例等)的共享;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专家资源,实现专家指导的共享;还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区域范围内,以教育教学科研部门和高校教育专家为支持,组织区域性的学校协作研究。
  参与校本研究课题协作的学校,多数也都在校园网中搭建了相应的校本研究平台,上下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展研究。各校利用网络论坛以及QQ、聊天室等即时通讯软件,参加UC教研群,特别是以教师博客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思想互联,把全校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案例研究、 教学反思 、心得交流、灵感记录等,在分享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教师共享的新的研修资源。
  如何将网络教科研进行深入?
  方张松:将网络教科研推向深入首先要建立一支相应的网络教科研队伍,特别是网络教研员的队伍建设,这样一个发展的联盟,是网络教科研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其次,建立网络教科研的制度,从机制层面上促进网络教科研的发展,制度包括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再次,有丰富的网络教科研活动形式,网络教科研首先是网络化方式,其次是日常的活动方式,各种方式互补共生。第四,逐步形成网络教科研文化,网络教科研文化主要包括空间文化、关系文化、研究与学习方式文化、规则文化等,网络教科研文化是指网络教科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影响网络和科研的一种隐性的价值,它是网络教科研发展的内在之本、动力之源。第五,网络教科研要努力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扬长避短、克服片面性。只有不断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才能体现网络教科研的先进性。
  如何分享优质资源,惠及农村教育?
  华泽峰:2005年,江苏省常州地区启动“春晖工程”,其目的是将以城区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提供支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水平。同时帮助广大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全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叶平:为了促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在区域性推进校本研究的过程中,要整合资源和力量,依托“三网合一”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载体,动员城市学校支援农村学校,鼓励城乡学校以“结对”方式和组织学习共同体方式,开展基于网络的城乡教师互动研修,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其基本策略是:利用“天网”资源,建设“地网”平台,组织“人网”互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