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存在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存在问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了提高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时效性,教师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用先进课改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等等。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教育观念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理念滞后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滞后,尤其是教育观念认识不到位,已成了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受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单调、机械的教育思维影响极深,常常处于“慢半拍”状态,跟不上时代发展,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育的模式、教学的内容缺乏足够了解,只是机械地套用了经验而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例如,有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气死人了,自尊心太强,又不懂尊敬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学习,吃饱了睡,睡醒了玩。甚至有的教师向学校要求挑选优秀的学生和班级授课,这些教师往往把教学质量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寻找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有的教师占有欲太强,就是要兼得“鱼”和“熊掌”才能满足,把向学生授课当作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学生被动的接受者,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师生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责任心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部分教师没有把校本教研、教学评估、学校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来苦心经营,而是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有些教师纪律意识薄弱,随意停、调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教学文件不齐全、不规范,备课不充分,课堂信息量少;有的表现为教学安排随意,不遵守教学计划;这些教师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学态度不端正,素质较低,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师德和爱心,少部分教师工作中还时而钻学校管理的漏洞,工作敷衍了事,作业批改拖拉、马虎,教学质量差,也是引起学生“不敬”的原因。

  3.教学方法不科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方法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则会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互动;依赖参考书或者作业,对教材内容缺乏理解,既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之中又没有辅以任何教具时,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出厌学情绪了。并且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讲课只是照本宜科,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讲授和丰富的例证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落。这样一来,这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学生兴趣淡薄。

  二、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效率

  进一步明确方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观,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目,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老师由关注“教”向“教”“学”并举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向在教师指导、督促和启发,教给方法,授之以“渔”和学生“以学为主”的学法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爱学”,通过“授之以法”引导学生“会学”,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得学生好学力行,勤学好问,挖掘了潜能,促进了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认识,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同时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竞争,指导他们合作,确保学生在在政治思想素质和学习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主人,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意识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当今社会正处在在稳中有升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不断深入。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个别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精力投入少,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差,学校必须多渠道、分层次、经常化地开展师德教育,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对师德行为不规范,师德表现欠佳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多次劝解仍然我行我素的,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以提高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广泛活跃于教学活动之中。构建和谐、完善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让学生愿意“亲其师”,才能促使学生“信其道”。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信赖、支持,就得具有“烈火”一样的热情,真心真意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打击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优先说话权、评价权,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榜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教得心情舒畅,学生学得得心应手,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其快速成长。只有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技巧

  1、就事论事。在和学生沟通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去翻旧帐。更不能不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否则,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导致学生与你对立。

  2、寻求合作。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给学生机会去体验独立,自治权越多,敌意越少,越自立就越不会怨恨别人。和学生交流避免命令可以减少反抗。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要放弃与学生争辩,因为辩论只会带来反辩,特别在课堂上学生发生轻微不当行为的时候,改变上课气氛比设法改变学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合作。

  3、用心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了解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向学生提出要求,使用批评与非批评的语言效果不一样。非批评的语言不涉及情绪并且减少冲突,而批评的语言引发怨气、制造紧张。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期待,用“我”字开头;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请求,则用“你”字开头比较好。

  4、在愤怒时不能用侮辱的语言。在现实中班级人数多,自然需求就多,有时造成教师愤怒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经常惹你生气,教师可以宣泄怒气但不可以侮辱人,不抨击学生的品行。老师生气时,学生会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话。

  5、不给学生贴标签。贴标签就是一种伤害,贴标签的形式有:以成绩、以相貌、以家庭、以财富、以表现等贴标签。处置学生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评断和预测,评断的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真的毛病。学生通常照着老师的消极性语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

  6、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学生,这样学生容易接纳你,也有益于问题的解决。教师不剧烈的反应,对学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能使学生懂得尊重、自治、自我负责,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7、简明扼要。教师要像剧作家一样引人入胜,学生会对喋喋不休的老师关起心门。教师解决眼前的问题时,应避免长篇大论究将来的责任和过去的经历,没有必要钻牛角尖。老师如果忽略学生的情绪而采取罗嗦复杂的解释,学习就难以进行,甚至终止。

  8、不要讽刺。尖酸刻薄的教师尤其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沟通不容许使用有害的语言。老师的工作是帮助,不是伤害。学生出现困难时,迅速的安慰,讽刺帮助不了他们。

  9、纠正指导。学生没有不犯错误的,当他们犯错误时需要的是指导,不是苛责。有效的纠正能够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改正。适当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适当的沟通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沟通要真诚,而不能造作。虚情假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反感。总之,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当注意:激发学习、鼓励自治、支持自尊、树立自信、消除焦虑、去除恐惧、减少挫折、平息愤怒、化解冲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