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浪费在好玩的事情上 :第一章时间管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第一节 一个不能更简单的“时间管理法”

自年初开始,我开始坚持每天在微信群里发“清晨三件事”,有趣的是,我默默地发也不拉拢谁,慢慢地竟已有一百多人一起“发”了起来。

这想法最早来自某本时间管理的书,上世纪某个牛逼的企业求助管理大师效率翻倍的方法。对方让他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写下,然后做完就划掉一个。然后大师信心满满而神秘地说——显然也因为这个方法太简单以至于不好意思收费——你先跑一年,一年以后按效果算钱。

一年后,这哥儿们收到了三万美金的支票。

当年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叹大师的聪明——要知道,我尝试过各种自我管理的方式,发现两个秘诀——第一,好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因为每天人能够回归到“自我管理”的位置的时刻实在太短。就好像在路上走着,能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走,如何走会更好的时刻不占过程的百分之一,一旦这个方法笨重而烦琐,就根本不去执行啦。

于是想试试了。试试就是试试,别问我试试是谁。

但第二天咧着嘴醒来的时候,又忘记了。

这是我领悟出来的第二个秘诀——只有真正忙到缺时间的人,才需要时间管理。其实大部分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根本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不对,而是他们的问题在其他环节:要不效率实在太低,要不想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太乱,少做事就有时间了——怎么说的,以大部分人效率之低,根本就没有到需要管理时间的地步。

终于到今年年初,事情越来越多,我觉得需要来点时间管理。于是我每天早晨会列出当天需要做的三件事并发到群里去。

格式大概是这样:“37/100 #清晨三件事# 昨天的回顾+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这里面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床气刚刚散去。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窗外阳光灿烂,繁(cao)忙(dan)的一天恍如隔世,能订出更加靠谱的计划。所以我把这个方法叫作清晨三件事。

或者临睡前也是非常好的时机。所以,要么早上刚起,要么临睡前。如果你完美主义可以分两次,或者早上晚上找个时间就好。

2.写下来

以前也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没记录,没发布,也不可能有回顾。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如你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三件事情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所以,写下来!

3.加进度

给你的计划加上“进度”,试试坚持100天。比如第16天的计划前标明16/100。

这样有两个很明显的好处:

只要简单加上这样的计数进度,就更加容易持续下去,减少半途而废的可能。

同时,仅仅是每天看着数字增加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多了些成就感,因为有“看得见”的进度和效果。

4.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不一样了。

对于我来说,我会每天早上把计划发到生涯规划师微信群里面。其实一开始,我写出来也不好意思发群,因为一方面涉及一些隐私,可能会影响工作;一方面做不到第二天被人看到很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到今年新精英的战略有一句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还是一咬牙一跺脚投入了群里面。想不到收益很多。

第一收益,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无论再忙再想休息,我还是会去发三件事,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一件写下来的事情,你总不好意一连三五天总拿出来吧,实在有负我个人成长导(hu)师(you)的盛名,所以只好对自己说:

“装逼就是祸,写了就要做。”

一旦做了,又总忍不住要做好才拿出手,所以如果计划制订得不靠谱,往往干到很晚才休息,然后在回顾的时候写:

“下次打死不乱订计划了!”

这种事情来回几次,慢慢地居然让我养成了两个很好的心态:今日事今日毕;指哪打哪不贪多。

前者用来修炼心安,后者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体力有所察觉,指哪打哪,打不到不指,时间一长,自信满满。

第二收益,是获得协作。

很多同事看到我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我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群里同学对我做的事情有建议及时说一句,会很有帮助——有次在群里谈到与NCDA的主席沟通,结果群里AMY就给了我很多相关信息和建议,因为他们有人刚谈过。

如果是一个公司里的人都这么做,基本效果类似每天早上开了一个精益创业站立会,效率倍增。互联网团队往往不在一起上班,更应该考虑。

第三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我在我自己的大学同学群天天发,几周以后,他们也开始打卡。榜样的力量无穷啊。

第四收益,是带来资源。

光是讲清楚你想做什么,在一个高支持度的社群就已经能获得很多支持了。

比如中学生生涯课程众筹课在业内是一个奇葩,20多天时间里,在根本没人招生的前提下,大家人拉人自己开了一个不在新精英排课计划内的班。这事的缘起就是有一天我写了一个清晨三件事,有一件是“中学生涯备课”。然后有人问起,有人提议,有人牵头,一堆人参与,20天以后,课开成了。

这一个月,我从自己发的三件事里面勾搭到的人包括:3个企业的高管建议者、2个合作伙伴、1个跑步教练、1个设计高手、1个医生、1个律师还有很多各行业的好朋友。

你的三件事,也反映着你的焦点,你的特色,也会受到群体的力量。如果你真的缺乏资源,你也可以在里面寻求帮助,大家的资源多到你想不到。不过慎用,目测一个月一次到两次大家比较喜欢,但是每周来一次,就有点讨人嫌了——自己不想办法吗?

至于会不会有隐私泄露的问题?——我自己会想一下什么能发,什么需要改个名字,如用字母代替名字,把会议的名字模糊掉等方法。总体来说即使有风险,沟通的收益也比风险大。

写到这里,基本上“清晨三件事”的基础篇已经做完,如果你喜欢,今天就可以开始做啦!如果你身边找不到适合实践的社群,欢迎加入新精英生涯成长QQ群,那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第二节 一个不能更简单的“时间管理法”进阶篇

基础篇中我们提到,#清晨三件事# 时间管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很好地应用了四步法“早上想、写下来、加进度、发出去”。不记得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再看一遍。今天这篇来聊的是,如果你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 #清晨三件事#,那么还有哪些可以进阶的点呢?

1. 写三件事,但是心里要关注的是三个结果。

在生涯里面定义能力,是指“人的态度、技能、知识、心智的综合,使其能够完成某项职业任务的素质”。简单来说,你的职业能力不取决于你的上班时间、工作强度、做了多少动作,关键是你产出多少有价值、可交换的结果。简单来说“结果清单即工资单”。

职场小白眼高手低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能力源于自我评价而非结果。所以简单(自我评估的能力VS任务难度)的任务不好好做,高难度的任务等不到。但企业认为,第一关你都通不过,为什么要给你第三关的密码?你能交出第几关的结果,就是第几级能力。

了解这个原则极其重要,你必须要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目标上来——比如你的三件事可以简写成“见XX”,但是你心里一定要思考:“这次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结果?什么情况和指标,就意味着我达到了?”这样一来,一件“下午三点见人”的任务,就变成了:

“希望见到对方营销的副总,第一是让对方理解新精英是干吗的,我也理解对方的业务,第二是希望就交换流量达成一些共识,但是不需要具体推进日程。第三是希望让对方理解双方各自的优势,让下一次见面之前可以自己回去和团队沟通。最后是希望私人上,列出这个人的1个优点1个兴趣点,看能否交到一个朋友。”

然后你给自己提出指标:

“希望能够用三句话简述自己和对方的产品、优势、商业模式。对于交换流量的事情可以在手机上打出3~4个意向,邮件确认下;简单地说清楚双方的优势,以及准备会后团队的邮件。找到一个双方都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一起约着玩儿。”

你的计划思考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围绕的工作就真的多了起来:你需要提前梳理自己公司,需要上网页了解对方;需要恰当看看对方朋友圈或者微博;需要对于自己要讲的话写成书面文字……

这就是做事情最核心的能力,穿透力。

同样一件事,你总比别人好了10%,连续五次,你就成了同行里面最牛逼的人。《拆墙》和《可能》都是这样,不是完美的,但是一定比同类型书籍好了10%。封面比别人抢眼10%,目录比别人好10%,第一章比别人好了10%……这就成就了最后100万册的销量。因为在网络时代,其实早就不是“二八原则”,而是一九甚至一百原则——90%的资源集中在10%的事情中间。所以穿透力无比重要。

有了穿透力,做事简直是精诚所至,无往不利。一般的小白只有看着你张口惊叹的份。这就叫作“基于结果出任务”,以终为始,或者我自己喜欢叫作:“精于心,简于型。”

如果每天你能思考一下三个结果,坚持3个月,想做事情没有穿透力都很难。而且这个能力不来自于天赋,而来自于心智。所以更爽的是,大家都觉得你很有天赋,而你知道其实是有方法修炼的——这种隐秘的快乐感实在是爽爆了。

旁边有人吐槽说,会不会这样太累了?每件事都这么想,肯定谁都受不了,但是一天三件事情,绝对值得深思。做事情最好如钉钉子,钉一个是一个,实实在在。

2.别多,就三件。

基于前面的内容,你应该已经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有多么地难。所以你应该知道基本上一天做好三件事,工作量已经非常饱和了。所以一定要有思考,让真正重要的事情浮出水面。这就是定力的修炼。

如果没有三件也无所谓——一件最牛逼。

下面是一些小TIPS:

·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而非时间顺序

·定期检查是不是和个人战略有关系(关于个人战略,可以吧啦吧啦)

·如果没有三件,那就写两件、一件

·最好不要超过三件,多于5件就无效了

·3分钟之内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写入清单,马上解决

·日常收邮件、开晨会等日常工作不要写入,但是要留出时间集中做

·上、下午的前半个小时是集中处理事情的好时间

·电话找人最好的时间是下班前半小时,大家都等着吃饭,没空闲聊,容易直奔主题

·感情好直接约饭。按照情感建立的程度,晚饭>中饭>早饭。但是如果是熟人谈事的效率则是早饭>中饭>晚饭。越不熟悉越往晚了约。你能约个新客户消夜,事基本成了。

·异性不能再晚了,再晚出事了。我一朋友见客户说一起消夜吧,然后又说一起电影吧,看完速七,去速8了

回到主题——正是因为你不知道做好一件事情有多难,每天保持最好状态工作4小时有多难,你才会不知死活的给自己每天设计那么多事。事都替你害羞。

所以,每天三件事,不用太多。修炼定力,保持聚焦。

3.回顾和复盘

我一直在用一个叫作clear的APP做任务清单,我会把自己生命之花的所有任务列进去。月目标、日目标,写作、读书目标等。所以我总能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些事情,永远会“渗透”下去。

“渗透”这个概念来自于数学模型,就是一个东西通过传播穿透一个系统的过程——比如要防止疾病扩散,要计算多少人打疫苗才不会让疾病传播开去。或者森林种树的密度超过多少以后,大火会蔓延开来烧尽整个森林,这就需要计算渗透的概率。这段纯属理科生的毛病,看不懂请自己跳过。

比如说在我的清单里面,有一个“改教材”的任务,这任务就好像子弹穿过纸张,像三体的水滴穿过地幔一样,无情的一次次的从我每一个日计划中渗透过去,一直渗透到今天的日计划中。他每天站在我的清晨三件事清单上,早上看着神采飞扬的我,在晚上又鄙视地“切”一声留给我一个背影,转身潜入新一天的清单,留下一句“see you tomorrow”。

一个任务完不成,不是动力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前面是不想做,后面是不能做。

动力问题是你有一部分想做,有一部分又不愿意面对。比如一个声音说“好了这次就这样了”另一个声音又说“你他妈的这也拿得出手教材要署你名字的好不好!”,没有开始写就已经内耗至死。这个应该在个人战略里面的“核心矛盾”部分解决。

资源问题则是另一种情况:一种资源匮乏是你需要更大更整体的钱、时间、思想或者空间;比如说许多任务需要大块时间,而你在办公室根本无法开始。比如说这件事需要好几个人聊聊,但是你却没有找到;这是一种时间空间的资源,你需要动手筹集资源。

另一种资源匮乏就是你其实在这个阶段根本获得不了这种资源,最常见的会出现在那些边走边看的领域中;例如,其实大部分产品的名字和宣传语都是产品成型之后才确定,你无法想一个完美的策划案;再如,如果你无法确定一篇文章的题目,那么不妨写完以后再定——和孩子一样,你实在想不到个好名字,那就先生出来看看气质再说。白的叫古小白,黑的叫古小黑,心灵强大的叫古灵精。

(这篇文章就是躲过了大家以后在咖啡厅写出来的,题目是写完基础版本以后命名的。)

思考结果让你有穿透力,三件事让你做事情有定力,复盘让你真正理解障碍。

第三节 职业高手常用的10个效率APP

总有人来窥探我的电脑和手机,看我是不是用了什么神奇的工具,以至很短时间里做了很多事。

说实话听到这种评论我一般都是脸红,因为自己时间管理其实很差。

真正牛的人,你都没有见过他经常出什么活,做多少事——他在不知道什么角落打磨一件超越功利与时间的器物,某一天突然亮出,惊世骇俗,不亮出来,也让他能以心领之,以神会之,踏踏实实过一生。

笨笨地做好一件事,其实是最好的时间管理工具。

我不属于这种绝世大牛,还是小聪明的用了很多小工具,给大家分享。

1. CLEAR,(IOS MAC)或者thinking rock

Clear是我最喜欢的一款TO DO LIST 软件。

时间管理其实经历了好几代,从一开始的列清单,然后到运筹并行,再到ABCD四象限这块,大家开始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这里晕菜。一开始大家认为是价值观不清晰,后来大家越来越在一个多变不可测的世界,你很难判断什么事情是更重要的——比如开着会你看到一个座机电话打来,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可恶的推销电话,这个绝对不重要。但是也极有可能是某个政府部门(他们从来不用手机啊!!)打来的,你不敢不接。

时间管理法跑了几圈,最后还是回到了GTD的思路,列出所有的清单,然后先迅速处理一遍,删除不必要和无法马上开始的。然后开始快速地做,这样最简单——你别以为时间是最大的资源,其实你的心力才是最大的资源——每天你能集中心力做4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你就大师了。

用过无数GTD工具以后(包括OMNIfocus,THINKROCK),我终于也意识到,这个玩意儿越简单越好,最好的形态其实是个记事本。可惜我所有本本都丢,从来没有用完过,好不容易本子没丢,笔又不见了。

从前2年开始使用CLEAR。这个APP界面极简。增加一个条目直接打字就行,不用点什么加号;删除一个事件也只要手指轻轻一扫。还有不同的主题。

但是这个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做完事件删除的时候实在是太爽了!你完成一件事情以后,手指一刷,耳听“科林”一声,手机虎躯一震,一条就拉黑了。等到整个列表做完,往下一拉,全部去球。

我内心的声音一般是,滚粗滚粗滚粗……欧耶!今晚完成!(就如此文完结一样)

2. 番茄钟软件:FOREST

番茄钟就是一个控制你一段时间内不碰手机,安心做事情的APP,用来训练我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小躁狂,效果绝佳。

你搜索下,相关的软件至少十几款,主题思想就是,你先设定一定时间(最少20分钟),软件开始锁屏。你一旦想忍不住手欠打开,就有一个界面各种鼓(KONG)励(HE)你坚持下去。然后你弱弱地放下手机继续工作,效率奇高。

一旦熟悉了,从20分钟到45分钟。如果能够逐渐增加到1小时30分,属于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了。

我自己比较喜欢FOREST这个APP,因为他可以种不同的树。还因为每次我忍不住玩一下手机的时候,有一颗小树就要死掉——我不忍心,只好继续集中精力。

下次和妹子吃饭前开个番茄钟,约会命中率翻一番。和爸妈聊天,也试试看开一个吧。

3. 思维导图(mindmanager PC MAC)

这个不用介绍了吧,不过脑图有两个应用方式特别棒。

a.开会时候用来做头脑风暴,噼里啪啦说一通,然后用10分钟时间把所有的想法整合到一个结构中间去。

b. 读书笔记

介绍下我自己看书的习惯——我看书常有乱七八糟的想法出现,千万别跳过,写在页边距上。看书的核心是让你脑子里的知识和新知识交融,通过同化而产生全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用KK的话来说,学习是一种涌现。

所以你想到的乱七八糟东西,才是最重要需要记录的!!所以有可能,买纸质书,方便记录。同时越是要略读的书,越要用纸质的,因为翻得快。

看完一章,这时无论你思维正乱或正爽,千万不要着急看下一章,否则趁着冲劲读完整本,会有一种觉得很有道理但什么都记不住的感受。这时最好停下来写脑图,同时在脑图记下那些批注。

等全书看完,书就随手送人啦。但是脑图每隔段时间打开看一遍,给人讲一遍,至少管3年。手里有100张脑图,没事打印出来看一看,扇扇风,哗哗都是思想精华。

4. 日历软件

不用解释啦,我用的是苹果的自带日历。PC的大家可以看一款国产的叫作“365日历”。

日历的精华其实是共享。和你的同事、家人共享日历,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烦和解释的事情。很多时候我同事一点开我花花绿绿的日历,秒懂了我的日程,神马怨言都木有了。

如果你担心隐私被泄露,好像还有一个选项是别人只能看到你:“很忙”或者“空闲”,他们却不知道你干吗——你可以很傲娇地写:

“PM7:00-9:30 就是不想见人!”

5. IA writer ommwriter

写作软件。这篇文章就是用IA Writer写的。这个软件在IPHONE和MAC都有,打得是极简——无任何其他多余按钮和界面。我第一次认识他,是有一年去山里写作。旁边一个小说作家竟然用他的IPAD上的这个软件活活写出来15万字的剧本,我当场跪拜。

IA适合那种看着word的界面要吐的人用,而且还永远云同步自动保存。我常写三行诗歌,然后一年后想起第四句,用手机调出来继续写。

OMMWRITER这个我在另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里面提到过。不说了。

我的经验是:写邮件、商务的用IA,写闷骚的小说什么的用OMM吧。

6. REEDER或者RSS阅读器

大家都被微信朋友圈刷爆了吧?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用RSS这种东西?

RSS阅读器是一种把博客即时抓取过来的软件,我常用的REEDER是最顺眼的一款,在你喜欢的博客上面往往能找到一个“RSS阅读”的标签,点击能够订阅这个博客——这个博客有什么更新,直接能够抓取过来。

那么,为什么要抓取博客呢?

因为博客,尤其是国外很多博客还在认真更新着,与微博和订阅号相比,他们的思想浓度比较高。

我常用思想浓度的方式来评估一篇文章——一个人写这个东西所需要的时间和你读他所花的时间的比。比如说我写这个文章要用20小时(写花的时间不多,但是反复的对比,寻找的时间可能比这个还长),你用10分钟读完。这个思想浓度就是20×60/10=120。

50以下的文章,如新闻和段子,只能算是消遣,不能叫阅读。

50~100的算是娱乐性的阅读。

基本上100以上的文章,才算是值得你花时间的文章。

超过200的,值得买书去读了,在网络上面也不容易找到了。

当然有很多的经典值得读了再读,是人一辈子感悟累计出来的,一下子还没法儿懂,这就太值了。好像5千多字的老子的《道德经》,你能轻松15分钟读完,但是估计思想浓度目测在100万以上。

那么,怎么找那些思想浓度高点的文章呢?其实找到同一博客作者就好。所以即使在我有订阅号、头条号的今天,我还保留着用RSS阅读器读大量博客的习惯。

7. 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

这个不解释。

区分是有道的协作做得好多了。印象笔记的标签检索很好用。所以如果假如你要一群人编书做项目,用有道。如果要自己写本书,做论文资料检索,用印象。

而我出于莫名其妙的恋旧,至今拥有国际版的印象笔记evernote账户。

8. 网易云音乐、豆瓣FM

网易云音乐是我用过的最好的音乐软件,没有之一。比虾米、iTunes都好用。尤喜欢里面齐全的歌单和电台。我经常需要找某个国外歌手、或者某一首歌的奇葩版本,里面居然都有,这让我惊喜——除了周杰伦的,周董版权太贵,他们买不起。

网易云音乐适合定向听,而豆瓣FM属于你不知道想听什么的时候打开,会偶遇很多音乐。

9. 百度云

重要的文档、装机必备和每次回来分享的照片,都有地方放了。

另一种应用是——找几个同道共享个文件夹,每天丢自己看过的好电影音乐和文章进去,每晚回家都有密室探宝的隐秘快感。

10. 纸和笔

每当我真正烦,没有思路的时候。

每当我和同事吵得不可开交,或者咨询毫无思路的时候,

我就会拿起纸和笔,随便写和画点什么。

我对自己说,我要一个真实的第一句,或者第一笔。

如果第一句、第一笔是真实的,那么我鼓励自己说:

“下一笔也会”

很多很多的创意和文字,都是这样来的。

等到每个人都在纸上写写画画,大家的思路也就好像清晰了。

纸和笔

最好是一支蓝色红两色的圆珠笔

或是一捆可以擦掉的彩色铅笔

或就是一支铅笔加一块橡皮

是永远最好的效率工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