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刘氏源流史的凡 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一、本书以史料和谱牒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据事直书。
二、迁湘始祖“三文”、“五吉”属于湖南刘氏大宗,后裔有180余万之众。明、清两代,各地遍修族谱,有的在源流世系中,尊楚元王刘交为始祖,有的尊长沙定王刘发为始祖,有的尊中山靖王刘胜为始祖。而在当代各地所修的大量谱志中,笔者发现只有两种“依据”:一是中山靖王刘胜脉孝怀帝刘禅世系,多见于怀化、湘西、常德及部分邵阳刘氏所修大量谱志当中;二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成侯刘苍世系,多见于长沙、湘潭、益阳、娄底及部分邵阳刘氏所修大量谱志当中。鉴于这两种谱源,笔者曾召开当代相关主修人员会议,会议一致认为,以各地所修族谱为依据,求同存异,不作考辨和注释。
三、“墨庄”刘式的后裔遍布湖南全省,人口约有200余万之多。而关于刘式的历史记载,史料中只有“刘式,系南宋进士”及“出自祁姓尧帝后裔,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等简单记述。而在湖南的大量刘氏族谱中,湖南四大主脉楚元王刘交、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汉武帝刘彻,都是墨庄刘式的先祖。笔者查阅了古今关于刘式的文献,大都只能说明刘式系江西新喻获斜村(今江西樟树市黄土岗镇人)及前后几代著名人士,而四代以前之祖则有些牵强附会。真正能反映其世系的只有江西、湖南、广东的刘氏族谱,但这些族谱中无法考证哪家正确。为了尊重各地的谱志,本书不作考辨。
四、在收集资料、撰写初稿过程中,笔者发现湖南刘氏大部分出自名门之后。考其源流世系时,却发现很多问题。如刘式、刘遐、刘禹锡、刘大夏、刘锦棠等人,一说是刘交后裔,二说是刘胜后裔,三说是刘彻后裔,四说是刘发后裔。并把代数编得模糊不清,世系难辨,甚至把四大主脉中的名人也混淆其中。有的把近代名人也编成了自己的鼻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名人后裔之错出自名人。”历代各地修谱,一般都请名人作序,而不少名人在作序时,只知道刘姓源流而不清楚该支脉的源流,故将一些刘姓名人张冠李戴地写入序中,以增其色。后人修谱时,又以序为依据,以讹传讹,终至混乱。本书综合族贤意见,据谱直书。
五、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地方族谱均以手写石印版,繁体字较多,有的字因加笔少划无法辨认,有的是新华字典和电脑上无法查找之字,本书则采用旧谱中同一人有“字”、“名”、“号”之优势,本书选择其中一种编入。
六、旧时迁居时间短、人口少的刘姓,因与迁居时间长、人口多的刘姓同居一地。由于迁湘始祖时处改朝换代等原因,且东迁西徙,无法认定其鼻祖地,脉系故不相同(或相同也无据可查)。经双方磋商同意后,有的两支合谱,有的多支合修。合谱时,考其代数相同,但字辈不同,故合谱新修班辈(又称派谱)。这种情况,先辈故有相互交叉之处,选其同辈名人为共同鼻祖(或同居地年龄相等定辈份)。本书尊其合谱史料,感其和谐之德,故照旧载之。
七、旧时修谱,虽同居一地,但同姓而不同宗者,谱牒不相互交流。而有的迁湘始祖因战避难徙居,有的因族人为官遭祸免其灭门流亡,有的则是因世变隐居。这些人员逃难时大部分未带族谱,年深日久,子孙发达修谱时,故不知其根。倡修家谱时,迁徙开派始祖后裔详实不误,而先辈之源流则用刘姓名人代之,真正是哪支脉系却无法考证。本书则用其开派始祖所传世系,上溯源流留疑待考。
八、湖南刘氏遍布百县(市、区),覆盖千乡,涉及万村,支脉繁多,谱料庞杂。笔者虽历十余载遍寻族史,足及百县,但还有多少支刘氏涉及何地、是何脉系并不知情。因近年各地刘氏建祠修谱,寻根问祖者急需源流参考,广大宗亲强烈要求本书问世,作者只好草草收笔。恳请未入本书之宗亲,积极提供族史资料,以便再版发行。
九、《湖南姓氏源流史》丛书,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刘继德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