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好为人师”?抓住孩子的小心思,让孩子变得主动好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过家家”仿佛是几代人都喜欢的 游戏 ,就连身为父母的你我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接触得最多的 游戏 ,想必也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过家家。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绝大多数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时候都会争先恐后的想要当家长。而这种现象随着孩子长大进入学校,他们会将过家家 游戏 中的人物关系变成 老师和学生

其实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不管是在什么时期玩这 游戏 , 孩子们都更愿意扮演“前辈”的人设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 在孩子们心中存在“好为人师”的心理现象。

这句话的意思是“ 喜欢给他人当老师,并以老师的口气、姿态和他人讲话、指责对方,这是人们的毛病、是一种狂妄”的表现。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清楚,自以为是的人很难招人喜欢。

然而,自以为是的情况却总是会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现,他们常常会在对方已经明确表示不想听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工作者 单婷婷 在其所著的书 《儿童微行为心理学》 中告诉我们: 在孩子所出现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存在有心理学的解释。

而孩子总是喜欢“好为人师”这一行为同样也是如此,也是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如若父母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当孩子出现“好为人师”这一行为时, 如若对方不予理睬,那么孩子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对方给出回应,否则就会大发脾气。

其实 这是孩子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想要得到他人肯定的行为。 当孩子被回应且认可后,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自信,所以说 孩子有好为人师的心理并不是一件坏事。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孩子们在滔滔不绝地输出观点时,并非是在说一些“无脑”的话,其所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大脑认真思考之后才说出的。

因此 孩子在“给他人讲解”时,其大脑实际是处于在高速运转状态 家长可以在孩子讲的时候向孩子提出一些发散式问题,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2、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在对家长所提出的发散式问题做出回答后,如若有错误的地方,家长 要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做出解答,要尽量让孩子在感到有趣的同时弄懂问题。

不要因为孩子错误的回答去指责孩子,相反的如若孩子的回答正确,那么家长则需要明显地表现出对孩子的认可 ,及时地去表扬孩子,让孩子因回答正确而产生自豪感。

这样做 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更能够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孩子思维逻辑及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要想将一句话表达清楚,在其所讲的内容中一定会存在有一定的排列逻辑,如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孩子在“教授”他人某一事物时, 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讲,更会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

因此 家长在生活中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心理,其实也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逻辑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增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们出现“好为人师”这一行为,往往是在他们 习得了某一知识点后,想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才会以老师的姿态向他人进行知识输出。

对此,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以孩子学过的知识为基础,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其进行讲解。

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并增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实有“好为人师”的心理并不全是“自以为是”,也 是一种想要分享知识的渴望。 只要父母们从小 教导孩子成为一个谦虚的人 ,就不用担心“好为人师”的心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只要运用好“好为人师”的心理,就能够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如 自主学习、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孩子做出的解答如何,父母都不要忘记去鼓励孩子,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