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当过军委副主席的开国中将,阅兵当天去世,一家走出6位将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原大地终于迎来久违的和平,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盘踞在大陆的残余势力逐一被消灭,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久违的和平。那些为新中国成立, 社会 环境安定立下大功的开国功臣们,也都被授予相应的军衔,得到应有的表彰。

因工作的需要,一些开国将领依旧留在军队,也有一些功臣奔赴新的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因为各种原因每位功臣的人生发展都不一样。就比如军委副主席的职位,基本都由开国元帅担任,开国将军中能够担此重任的屈指可数,不过开国中将中有一位,他就是张震将军。

1914年张震生于湖南平江,平江是湖南著名的革命圣地,近代史我党几次重要的 历史 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平江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为何这里的人民如此倾心革命、支持红军,那是因为当年在红军的领导下,平江贫苦人民在农民运动中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地主、封建官僚压迫的农民,其生活有多么贫苦,从张震的身世可以窥见一二。张震本姓吴,他是家中第四个孩子,这个婴儿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的不是喜悦,而是日益加重的生活压力。

刚开始靠着不多的粮食和采摘的野菜可以勉强糊口,张震出生几个月后父亲患上重病,家里无钱买药医治,只能看着父亲在病痛中去世。父亲的逝去不仅是家人巨大的悲痛,也是家里顶梁柱的倒塌,三个大点的孩子还好说,主要是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为了让他活下去,母亲狠心将他送给篾匠张继伦子,后张继伦给继子取名为张见生。“张震”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改的。

养父养母没有自己的孩子,一直将他待如亲生,到了六岁的时候,还把他送进学堂供他读书。中学时期,张震的家乡相继发生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重要 历史 事件。

在学校里张震就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对革命事业有了一定的向往。而家乡发生的这几次起义,让他已下定决定,要弃笔从戎,成为革命道路的开拓者,1930年,16岁的张震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红军官兵大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贫寒的家境阻碍了他们的求学之路。报名参军的新兵中,张震可算是大知识分子,上级了解他的情况后,就把他调到宣传队工作,后来还升为红1师1团的宣传队长。

此时张震的主要工作是搞宣传,但处于前线部队,出兵打仗在所难免。数年下来,张震也成了一位身经百战的红军基层指战员。到了抗战爆发后,张震当上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是新四军名将彭雪枫。

两人性格相投,合作非常默契,是一对非常优秀的搭档,在两人带领下,游击支队实力逐渐壮大,番号也几经改编,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四师的战斗力不错,但游击区位于豫北平原,广阔的田野非常利于骑兵作战,四师由于没有骑兵吃了大亏。后来彭师长与张震一商量,耗费大量经费和精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骑兵团。

后来骑兵团成为四师取胜法宝之一,日军没少吃四师骑兵团的亏。可惜张震的得力搭档彭雪枫没有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1944年9月在八里庄战斗中牺牲。

彭师长的牺牲不仅是张震的伤心事,也是新四军的重大损失。战场上枪弹无眼,张震也是多次负伤,好在没有击中要害。

1945年2月的一次战斗中,莅临前线的张震,在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的时候,右臂被流弹击中,顿时血流如注。为了不影响士气,张震只让卫生员止血包扎,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去医院。

弹头需要动手术才能取出,此时已进入大反攻时期,战事连连,张震身为主要指战员,部队离不开他。于是他没有动手术取弹头,而是返回前线指挥战斗。

弹头在他体内一待就是八年多,直到1953年,有一次张震去视察工作出了意外,住院治疗时,医生对他身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了这颗弹头,就取了出来。不久张震将弹头交给妻子,说:“把它留给孩子们吧,这以后就是咱家的‘传家宝’了”。

1955年,张震被授予开国中将,此后历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后来还当上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不过到了特殊年代,张震一直退居二线。

1975年,邓公恢复工作,在他提议下,张震被重新启用,负责总后勤部的工作,不久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就是培养出众多优秀军事人才的国防大学,也是他一手筹办的,而且他还是第一任大学校长。

此时的张老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应该把岗位让出来留给更有才华的青年人,但他的退休申请一直没有被批准,职务反而越来越高,90年代还当选为军委副主席。

老将军戎马一生,晚年成就辉煌,他的儿女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作为人生指向灯,发展得也都不错。四个儿子都是将军,女婿寿晓松也是少将,再加上老将军,他们一家共走出六位将星,可真是了不起。

2015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举行了阅兵仪式,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张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结束了功勋闪耀的一生,享年101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