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建造的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11
万里长城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六国的城墙联成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所以,万里长城可以说是由秦始皇修建的。
万里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的虎山长城,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另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为6700公里),合14600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在西方也常被称为中国长城。长城平均高6-7米、宽4-5米,是建于中国古代的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巨型结构。
中国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宋朝时,失去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现代修长城,除了是对古迹的维修和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为了发展旅游,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
长城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长城的构筑,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分。
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一般建在狭窄的通道上,如两山之间的最窄处,山水之间的狭长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处。由于关隘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此处的长城有着更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陷阱、陷马坑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瞭望之用。
万里长城的作用: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擅长于骑射,于马上作战能收于自如,在开阔的地方上纵横驰骋,势不可挡,但攻坚步兵非其所长,故以坚固高耸城墙阻挡,能迫之舍长就短。当我国受外敌入侵,兵士便燃狼烟报警,数小时内便可将朋袭消息传到千里之外,使防区和中央朝廷能掌握军情,进行进一步行动。
万里长城的材质:建造长城的材质主要为土、木、石、瓦件等,而历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险制塞”作筑城原则,利用地势,如在两山之间的狭口、河谷会合转折处、平川往来必经之处等,这么一来就能控制险要,又能节省人力材料。
万里长城的历史: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后来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侵扰,便派蒙恬领三十万大军收回黄河河套地区,继而开始大规模的修建长城工程,把原来秦、燕、赵三个诸侯国的长城加以连贯修茸,连成西起甘肃,东至临洮,约五千余里的长城。而秦以后的一些朝代对长城也曾加以修建。
汉朝到后来汉朝,武帝因见匈奴强盛起来,便多次派霍去病、卫青遣大军北伐,将之赶到大漠以北,又对黄河流域的秦长城修葺,向西延长数千里,直达西疆境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