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内容

《唐诗三百首》的内容

第1个回答  2007-05-11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延伸阅读
《千家诗》由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编辑的蓝本增删而成,从宋代至今,在民间流传很广,是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所选诗为唐宋两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晓畅,易于吟诵。
《全唐诗》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编校而成,收诗4.8万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内容最丰富的唐诗总集。此后,由于敦煌文书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诗的发现,《全唐诗》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数千首唐诗。
《唐诗别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8)问世,由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编辑而成,这部书重点突出了沈德潜的文学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间影响较大。

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002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003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005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006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0319.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11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若论泽被天下,深入人心者,莫过于《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了。而清代上强村民选注的《宋词三百首》,又是好词人倍受青睐的版本。她的作用和《唐诗三百首》一样,多少年来伟人英雄读之以言志;达官巨贾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凡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宋词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永远传诵。
“诗中有画”是诗的最高境界;“画中有诗”是画的最高境界;“诗情画意”是书的最高境界。二十世纪即将过去,越是红尘滚滚,人们越向往昔世的草木英华;越是人事匆匆,人们越渴望永久的艺术珍品。我们历时数载,以《宋词三百首》最佳版本(包括原始注释),配以精选的中国历代著名画家诗意画的神品之作。诗与画,珠联璧合。
宋代,继唐代之后,中华文明再度辉煌。宋词、宋高古磁、文房四宝、宋版书,于宋代都是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瑰宝。本书将宋词、名画、文房四宝、版本艺术等完美地融为一体,堪称“四绝”。请超一流名家设计,用超一流材料印装。书之内容,经典荟萃,价值绝伦,照耀古今;书之品相,开卷有益,赏心悦目,金相玉质。实为本世纪图书的艺术珍藏品。
我们谨以十分虔诚的心情,将此书敬飨读者。

前言:
宋 词 概 述
唐诗、宋词、元曲,这是耸立在我国韵文史上的三座高峰。词以宋称,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最蔚成风气、也最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词至宋代,真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宋词的发展与国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北宋词坛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过来的,开国初期,正忙于统一事业,经济也刚在恢复,词坛还不活跃。到了十一世纪仁宗之朝(公元1022-1063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经济日趋繁荣,社会也相对安定,于是一批批新人相继登上舞台,开始出现了文化高潮。词也正在这时有了新的发展。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前朝小令,可说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朵。他们是朝廷显贵和清流领袖,又生活在号称升平的时期,词风虽受冯延已、李煜的显著影响,却不象后者那样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基调是从容自在和比较明朗的,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这一时期以小令著称的还有宋祁、范仲淹等。范词数量虽不多,在内容和形式上却有重要的突破,预示了词坛新的机运。
真正给宋词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柳永的慢词创作。柳永与晏殊基本同时,不过成名与活动年代稍晚而已。他政治上很不得志,长期浮沉于酒楼歌馆间,因而得以广泛吸取民间音律的优点,创制出长篇巨制的慢词。他的词长于铺叙,不避俚俗,以白描的手法,极写都市的繁华和个人生活上的悲欢离合之情。他创造性的艺术初中,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聂冠卿和张先这时也写一些长调。他们的作品,对于巩固和扩大慢词的阵地有一定的意义。
苏轼的《东坡乐府》是宋词发展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与擅写侧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词为艳科”,在当时可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是成功地转变这种风气的第一个词家。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这莺娇燕昵的词林,他纵横开阖的巨笔,闯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他所开创的豪放一派,大大地扩展了宋词的领域,丰富了表现的,成为词坛上最富朝气和最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流派。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时期。一时名家如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耒以及陈师道、毛滂、贺铸等或与他为师友之谊或为他识拔荐举, 这些都是驰骋词坛的健将。王安石兄弟以及谢逸等西江诸子也是本期中的重要作家,他们的风格虽不尽相同,却各以其特异的光彩妆扮着璀灿的词坛。
紧接着“天马不羁”的苏轼之后,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一散一整,可说是文学上的辩证发展。《诗经》以后出现了《楚辞》,乐府以后出现了近体诗歌,都说明了这一点。宋词在经过柳永和苏轼的两次解放以后,已经途径大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到了需要进一步整理和规范化的时候了,于是出现了集大成的周邦彦。不过,周邦彦所集的只是婉约派的大成。对于横放杰出的苏派词家,他们之间是缺少共同点的。周邦彦是一个音乐专家。他不满于《东坡乐府》的“豪不就律”的倾向。他的词作格律精严,风致醇雅,被称为婉约派的典范。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周邦彦在词调的创制,特别在表现技巧和格律规范化方面,所作的贡献是重要的,但却不能掩盖其内容上的贫弱。他的词缺乏柳永、苏轼那种蓬勃生机和开拓局面的力量,过重形式技巧,多写歌酒艳情,这无异于把词从苏轼所开辟的局面又拉回到传统的滴粉搓酥的狭小圈子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是开启南宋后期形式主义词风之祖。
在北宋未期登上词坛的,还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与“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她善于提炼口语,清新雅洁,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而又绝不粗俗,这就是有名的“易安体”,被人称为:“些道本色当行第一人。”李清照非常重视音律字声,但她过分强调了词的的格律和婉约派的传统,甚至对柳永、苏轼等人的突破和贡献概予抹煞,未免失之片面,这也限制了她在艺术上更加充分的发展。
公元一一二六年发生的靖康事变,不仅根本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而且也使词坛的面貌为之改变,首先拿起词笔进行战斗的,是赵鼎、李纲、胡铨、张元干等坚持抗金的志士。稍后一点的辛弃,则是这方面杰出代表,贯穿于其词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辛词气势磅薄、风格遒劲,充满着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宋词中极可珍贵的部分。
同辛弃疾一起的,还有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刘过以及稍后的刘克庄、文天祥、刘辰翁、汪元量等。他们的词密切反映现实斗争,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构成了南宋词坛的主流。
南渡以后,经过几十年疾风暴雨的斗争,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怯懦无能的南宋王朝,外慑于强敌,内制于权奸。一时朝廷上下文恬武嬉,大过其酣歌醉舞的潮流开始抬头。辛弃疾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壮词逐渐被文人学士的风雅词派所替代。苏、辛词派的一些后继者,如刘过、岳珂、刘克庄等人,虽然还能表现出一些慷慨气息,但他们的作品基本没有超出仿效的范围。此时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派雅词乘势兴起。姜夔继承和发展了诗派的瘦硬笔法入词,创造了一种清刚峻峭的风格,在艺术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从周邦彦到姜夔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格律派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的最后一页就是所谓的遗民词了。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兵攻入临安(杭州),谢太后率恭帝上表降元。陆秀夫等另立帝王,于广东继续组织力量抗元。公元一二七九年兵败自杀,宋朝灭亡。南宋未年,蒙古的铁骑控制了整个东亚大陆,南宋王朝已完全腐朽不堪一击。病态的社会、衰微的国势和笼罩在头上的强敌的阴影,这一切就构成了词坛上的“病翼惊秋”、“冷蛩”、“残照”的衰气。这是一个,沉哀与怨悱的时代。这种情调深深地印在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的词中。他们是以掩抑的哀吟,诉说着故国山河之恸的。张炎有《词源》一书,论词力崇雅正,要以姜夔的“清空”,矫革吴文英的“凝滞”,是风雅词派的理论代表,影响很大。
在这一派衰飒声中,也传来了激昂悲壮的异响,这就是以文祥、汪元量、刘辰翁、刘将孙为代表的辛派词家的悲愤呼号。他们充满战斗精神的作品,显示了民族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慨。宋词的最后光辉,应当说是属于坚持爱国主义传统的辛派词人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