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学然后知不足”,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600~700字

2011年7月14日晚上7点之前,紧急跪求,麻烦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本人全部家底奉上

第1个回答  2011-07-14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激励多少有志之士,潜心书海,发奋攻读,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可是,今天却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太艰苦了,应该把“苦”字改为“乐”字、“巧”字,即“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恰当的,是非常有害的。 '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乐作舟”?学习既然是一艰苦劳动,靠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怎能把学习当作一种娱乐,一种游戏来对待呢?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有趣的事、愉快的事,那也只有在“辛苦”、“刻苦”、“苦学”之后,取得了进步,取得了成绩,才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巧作舟”呢?学习既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当然不能有取巧的想法。有人说“巧”是指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当然少不了科学的方法,但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不下气力,不下功夫学习吗?有了好的办法,仍需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试想,仅仅有了好的办法,而不去刻苦学习,能行吗?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这个“苦”字。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被马克思称为“超群的小说家”。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据记载,他在20多年里,一直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连续写作16小时以上,只睡三、四小时。这不是够苦了吗!他的巨大成就,是用“刻苦”换来的。

中国女排姑娘们风趣地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要强大起来,就得每天吃这副药。它虽然苦,却苦尽甜来。花,将在汗水中绽放。”这话说得何等好呀!我们说,任何成功,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苦”字,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永远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比如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他没有从小的勤奋怒力学习,他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巨人。没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学习、努力探索过。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存在,千辛万苦,冒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经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证实了镭的存在。这是一次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证实了镭的存在。因此,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 有些人说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从小就是“天才”、“神童”,像我们再努力有什么用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是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勤奋的学习。勤奋学习是成为“天才”、“神童”的先决条件。经科学家研究,人是智力是有差别的,但是仅仅是差一点点而已。所以说,“天才”、“神童”是靠人们勤奋学习而成为的。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郑板桥、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有许多的伟人为了造福人类,也作了巨大的贡献。如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他走访了许多地方,经过27过春秋的艰苦努力写成了这部巨作。 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才能来自勤奋。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学不可以已 
  何为从师之道?《师说》中有解释:“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从学之道呢?此谓“学不可以已”。 
  自古学有所成之人,必发愤图强,一心求学,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自我满足,求学之路无尽,所学亦无尽也,往今所败之徒,皆骄奢安逸之辈,谦和仁义之人,最终定能有所成就。 
  战国时庞涓和孙膑就是一个好例子;庞涓和孙膑本是同窗好友,同在鬼谷子处学习,庞涓狂妄自大,自以为学到了全部本领,便独自离去。孙膑为人谦和稳重,深得鬼谷子老师的喜爱,学了很多庞涓并不知道的东西,让庞涓怀恨在心,并害了孙膑把他的膝盖骨挖了出来了。后来孙膑投奔了齐国,与庞涓兵刃相见,最后得到了胜利。 
  学无止境这句话就是对求学之路的最好概括,往往求学之人,初窥小径,略有小成之时,便觉已深得此中大义,了然于胸,成炉火纯青之势,哪还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而得大义者,不急不燥,不愠不火,虚心求学,苦于探知,可还记得古人为解一惑求学百余里的精神?只有此中人,才可达神乎其技,登峰造极的境界。 
  如今学子,少有解惑之欲,求学之心,即使名师在侧,也碍于面子之由不肯求知。此为学之道大悲也。逝者如斯,青春不在,不待年少之时多学苦问,非到黄发之年大称“壮心不已”吗?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各位同学,更待何时啊! 
  “十年朝夕已成梦,此景若初萌,求学之路尚漫漫,莫道学已成;青春之时早学成,风发宴诸朋,别到暮年穷困刻,叹自变枯藤。” 
  同学们,“学不可以已”呀!
第2个回答  2011-07-14
我给你发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