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消费时代的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工业设计体制的形成

二战期间,工业设计在美国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大企业开始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由之前的单纯外形修改延伸开来,特别是二战期间,包豪斯一批欧洲设计家带来了设计的理论教育,大大丰富了工业设计的内容,工业设计开始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层次,二战后,工业设计发展为几个重要的设计中心:

1、联邦德国以高度理性化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为结合

2、意大利是突出设计师个性化方向,特别是以米兰为主的一些南欧国家,如西班牙

3、是以斯堪地纳维纳半岛国家的北欧理性主义和有机形式、自然材料的结合,以丹麦、芬兰、挪威、的家具,餐具和灯具为主

4、以日本为首的独特国家文化背景为特点的设计风格

这四个世界设计中心与美国设计相辅相成。

工业设计在联邦德国的确立

二战后,德国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战前包豪斯,战后乌尔姆,一脉相承。乌尔姆提出的理性主义设计通过与博朗公司建立的合作得以推广开来。

乌尔姆设计学院

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同时还获得了已经移居美国的格罗皮乌斯的支持,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承担了战前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职责,并通过与电气生产企业博朗公司的合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乌尔姆设计学院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德国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以社会目的为中心的传统,而没有像美国意义走形式教育为主的道路

2、以“解决问题”为设计中心,在此基础上整合了科学与艺术,创建了一套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使得设计教育成为一个严格的理性系统,而不是过去包豪斯那种一艺术表达为中心的模式

3、确定了一建筑为所有设计教育之核心的教学模式。重视使用者需求,理解和熟悉各种材料以及生产过程。

4、代表了欧洲设计界不愿追随美国讲求流行式样的浅薄方式,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乌尔姆的实验与当时的设计具体情形直接,有相当大的差距,它体现的战后工业化时期知识分子式的新理想主义,与战前的包豪斯还是有一定关联,但是由于过度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而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考虑不足,造成了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的问题。

联邦德国战后重要的设计师和企业

马克斯.比尔(1908—1994)瑞士设计师。比尔早年在包豪斯学习,师从格罗皮乌斯,这也是为什么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包豪斯的理想主义有关联,得益于二战期间瑞士中立国身份,比尔在这段时期内创作的不少作品,其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成就较为突出,后来邀请一起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博朗BRAUN公司

博朗公司为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两方面:1954年一方面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实际的产品中,形成了一个乌尔姆—博朗的设计中心,博朗在设计过程中也是严格按照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人机工程学特点。第二方面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其中以乌尔姆的产品设计系主任汉斯.古格罗特和博朗公司设计部主任迪特.拉姆斯为代表的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汉斯.古格罗特(1920-1965荷兰人)

26岁毕业之后,30岁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推崇现代主义设计“形式追随功能”对于美国的“形式追随市场”的换脸设计不以为然,34岁加入乌尔姆设计学院,后成为工业设计专业领导人,强调设计岁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系统设计理念,35-38岁成为博朗公司设计顾问,为其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并于迪特.拉姆斯开始了设计合作,45岁英年早逝。

迪特.拉姆斯(1932-)德国设计师,博朗公司的工业设计部主任,全球著名设计师,对如今的产品设计影响很大,倡导功能主义,极限主义,提出了“好设计的十大原则”,从历史来看,德国很早就开始强调理性化/功能的特点,德国的几代设计师高度重视设计的社会责任,因而,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于他们来说是设计上的天经地义,不能因为商业的压力而放弃,这与其他西方国家常常出现的那种在商业压力下放弃设计原则的情况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设计能够引领市场的重要原因,几代设计师的努力已经将这个设计原则上升为国家设计原则层面。

美国战后工业产品设计——“世纪中叶”设计浪潮

二战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与德国不一样,美国的设计一直是单纯的企业活动,也没有哪所院校能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追逐商业利润,设计开始耗费更多的资源,终于在第一次能源危机是显现出来,但是其中的波音公司的设计却与众不同,与美国大潮流为了商业设计不同,波音飞机的内部设计旨在解决乘客的舒适性问题,在人机工程学上多有应用。

批判设计理论的形成

19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设计发展迅速,但是阿兹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考虑商业上的竞争,而忽略了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在设计上也较少考虑安全,污染,能耗等问题,设计师的社会工程师角色也变成了纯粹的商人角色,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纳克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人类生态和社会变化》一书中对于设计的目的性提出了新看法:

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强调设计应该为第三世界人民服务

2,设计应该考虑到为残疾人服务

3,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

对于这几个观点,当时的人们不以为意,但是到了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之后,帕帕纳克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这个时候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开始受到重视,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一直注重环境和残疾人的需求,至此并开始向北欧的设计学习,后期的基本著作也讲这种意识得到的更大的普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等,这一系列著作的逐步形成了设计师的批判理论体系,对以后的理论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人机工程学发展

人体工程学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人造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于影响人—机关系的各种因素,如人的活动能力,行为特征,动机和反应等的分析和研究,寻找最佳的人—机协调关系,以系统的方式引入设计过程,为设计提供依据,以求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和其他系统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保障安全,效率的最佳表现。人机工程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可以分为着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机械,新产品,对机器的操纵。对新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让人适应工作,适应机器,通过培训使人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满足工作需要

转变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两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大量武器装备,如何使这些装备适应人的使用要求,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军事工业得到了国家的全力资助,研究也就得到了发展,在航空领域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非常投入的,这一时期开始重点转变为机器适应人的使用需求,二战期间,军事战争的复杂化也为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提供了试验田,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人机工程学协会开始建立起来。

深入发展阶段(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结束之后,各国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里,人体工程学从比较集中的军事装备转为民用设备,为生产服务,开始进入制造业,通信业等,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到1970年达到高潮,当时的设计界认为人体工程学是能够获得良好设计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回顾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如下区分:

1950年代,主要在军事方面

1960年代,主要在工业方面

1970年代,主要在消费品方面

1980年代,主要在人机关系和软件方面

1990年代,主要在认知能力和组织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