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991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
2004年至2005年,第十四届社团联合会形成了“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干部招聘、统一会员纳新、统一会费管理、统一年度评比”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促进了社团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财务上,社联逐步尝试取消了社联以往收取协会25%的会费作为管理费用的规定,减轻了社团的很大负担,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摸索中前进、在稳定中进步——第十五届社联
2005年至2006年,第十五届社团联合会经过一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干部选拔、培训和评优体系。在选拔过程中,面向全校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招聘学生干部,经过院系推荐、笔试、面试、座谈、竞选演讲和民主测评一套完整的考核程序之后选拔出最优秀、最合适的学生社团干部。本年度,社联将各个部门的分工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到《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中,保证了社联工作的有效开展。
规范制度、建立校社联与院系社团部两级架构——第十六届社联
2006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以华师行字号文件通过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校社联—各院系社团部—社团”三级管理体制已经形成。校社联将圣兵爱心社、笛箫协会等六个协会作为校级协会,由校团委、校社联直管,其他协会作为二级协会挂靠到院系,由院系社团部指导工作。通过一年的调整,各个院系逐步成立了社团部,加强了院系对社团的规范管理。
健全社团管理模式、打造社团精品活动——第十七届社联
2007年至2008年,第十七届社团联合会始终坚持“丰富第二课堂,服务学生成才”的宗旨,带领社团承前启后、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影响的活动,如社团文化节期间摇篮文学社的“民族文化秀之汉韵流芳”主题活动、笛箫协会的“玉兰笛箫情”专场音乐会等;科学文化节期间社团活动也相当出彩如结芦演讲与辩论协会承办的女大学生四自精神辩论赛、华大剧团联演等;2007年4月又参与了牡丹文化节、校园安全宣传月等。自身已形成了 “一网”、“两报”、“三大展”的立体社团文化宣传阵地。“一网” 即华大社联网,“两报”即《社团动态》简报和《桂苑青年》报社团专版,“三展”就是依托社团文化节、校园开放日社团展示区、社团纳新三大活动集中展示社团文化。“一网”、“两网”、“三展”都是校社联服务社团、服务会员的平台,集中反映了该校社团文化的特色。
规范管理,分类引导,强化服务意识——第十八届社联
2009年3月,第十八届社团联合会创新性提出“星级社团”评比方案,促进社团间良性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成立及整改注销实施办法》、《华中师范大学校级学生社团年度考评办法》、《华中师范大学星级社团活动评比细则》、《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干部换届说明》、《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岗位职责及聘任考核办法》、《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跨校活动的说明》、《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最佳集体活动评比办法》等新修改的制度的出台促进了社团的健康发展,量化了评价社团工作的绩效考核。
创新性大部门制改革,分类引领青年,服务社团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第十九届社联
在第十九届社联的领导下,华师社联率先创新社团工作模式,建立学生社团的“大部门模式” 改革。第十九届校社联设全委会,由主席1名、副主席2两名、秘书长4名、各分类社团部部长10名以及10为会长代表组成,行使最高权力。将现有的89个社团按照性质划分到专业学习类、科技创新类、爱心公益类、专业实践类、体育竞技类、文艺表演类、艺术制作类、理论研究类、语言文学类、综合类十个社团部,实行分类管理和引导。延续从18届社联开始实行的会长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民主参与社联管理和监督社联工作的机制,搭建沟通基层社团与社联干部的桥梁。
继承优良传统,完善大部制建设,形成二十周年“历史之交”的骨干力量——第二十届社联
二十届华大社联组建于2010年10月,在继承十九届的优良传统的同时,第二十届校社联社联对社团实行“社团整顿,优胜劣汰”,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每年年终考核,合并和撤销没有发展前途的社团,形成社团竞争机制。在财务方面,制定《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项目资助管理办法》每年初通过评比,答辩等环节选出十五个资助社团,分别对其资助800元、400元等支持经费。
在社联成立20周年之际,第二十届社联注重突出20周年特色,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对于社团,综合评定所有社团自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评出“风云社团”“新秀社团”。对于社联,健全社联20年来的档案,倾力打造特色社团文化盛典。此外,二十届社联通过广泛吸收主持礼仪人才,组建校社联礼仪主持队,礼仪主持队的应运而生。
管理服务上水平、社联社团一家亲——第二十二届社联
2012年9月第二十二届社联组建,下设主席团、秘书处、记者团、平面宣传部和分类社团部。将现有的106个社团按照活动内容划分为专业学习类、科技创新类、爱心公益类、专业实践类、体育竞技类、文艺表演类、艺术创意类、理论研究类、语言文学类、综合类等十类,实行分类管理和引导。社联“大部门模式”的建立,将社联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各“大部”(分类社团部)这一层级,力图激发各类社团持续开展活动的动力,探寻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内在规律。
坚持大部制改革、管理与服务并重——第二十三届社联
2013年9月,第二十三届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下设主席团、秘书处、新闻宣传中心和十大社团部,其中新闻宣传中心包括记者团、网络宣传部和平面宣传部。社联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分类社团部上,各职能部门对社团实行分类管理和引导,有力激发了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的持续动力。
完善自身建设、打造特色活动——第二十四届社联
第二十四届校社联成立于2014年9月,不断加强与各大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学习武汉其他高校社团联架构,着手对社联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适当调整。主席团内部设立主席、副主席、秘书处以及三大中心(财务外联中心、人力资源中心、新闻宣传中心),同时增设五名常委;分类社团部由原来的十个调整为八大社团部。在组织体系上,由主席和副主席对秘书处、八大社团部和三大中心进行工作指导及监督。
第二十四届校社联新创“最IN社团人”活动,树立校园榜样;增设“社家小谈”栏目,每日推送时事热点。为指导社团全面发展,提高社团质量,二十四届校社联对社团进行量化考核,评选优秀社团、十佳社团、年度社团人物,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