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1

  王惠妹,女1991年2月16日生,甘棠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编外护士,中共党员。3月16日接到上级紧急召集通知,凌晨2点王惠妹同志自愿请缨,顶着星光,逆行出征,与兄弟单位队员一起踏上了支援泉州抗疫征程。

  在泉州她们被分配到晋江陈埭镇高风险防控区,每天早上4点出发,5点左右到达采集点开展工作。不管白天黑夜或凌晨、不管刮风下雨或寒风刺骨,日复一日不顾劳累,坚守岗位。

  在众多“逆行者”中,王惠妹同志的表现尤为突出,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位普通共产党员身份,受到当地村(居)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并赠予“同舟共济抗疫情、爱心驰援显真情”,“伸手援助、共抗疫情”等锦旗留念。4月12日援泉任务结束后,她没来得及休整再次请缨前往蕉城支援,在蕉城她被分配到金涵乡濂坑村封控区,每天挨家挨户爬楼层为封控区内居民采集核酸,有的楼层高达10层没有电梯,为了按时完成采集任务,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她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第二天又满血复活出现在封控区。40天没有休息,仍然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一如既往,践行初心使命。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2

  疫情发生以来,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组女同志,面对一次又一次漫延的新冠病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核酸采样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每采一人,均以“七步洗手法”进行消毒,坚决杜绝交叉感染。她们任劳任怨,将工作的苦累当作是对自己的磨炼。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多个小时,不敢喝一口水,害怕因上厕所而耽误采样时间。我院正在进行医院改扩建工程,工地上员工近300人,加上全院职工和支援我院抗疫的医护人员,人数近500人,每天核酸采样工作结束时,衣服像注水了一样潮湿,胳膊如同灌铅一般沉重,身体感到分外的疲惫,但她们心中毫无怨言。

  护士熊小莉担任了核酸采样组组长,她身材娇小,平时有低血糖,然而小身板,大能量,当疫情发生时她像勇士般冲锋在前,迅速进入战斗角色,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对工作的态度。儿子小学三年级,因为小区封闭管理,她对儿子说,我和爸爸都回不了家,你是小小男子汉,现在的任务自己照顾自己,坚持到疫情结束。经过疫情的洗礼,孩子虽然在家中天天自己吃泡面,一周以来瘦了许多,但孩子成长了许多,也知道妈妈工作性质,从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护士马文君同志由于长期与家人的两地分居和工作的特殊性,让她不能及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不能给予他们照顾和关心,更不能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只能通过视频看一看正在成长的孩子,聊一聊成长的话题。“把泪水埋在心底,强忍思念,将对家人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把疫情防控工作做的更好”,这是她心中不变的坚守。

  医生汪娟娟同志,孩子在前两天刚满一岁,也会叫妈妈了,她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好了过生日的房间,准备热热闹闹的给孩子过个生日。然而疫情当前,接到命令,她心中虽然有遗憾,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奔赴工作岗位。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她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和一名母亲,舍小家顾大家,扛责在肩,默默无闻坚守在抗疫一线,为群众筑起了防疫的坚实堡垒!生动诠释了一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英雄本色。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3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击八闽大地,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光泽县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群“抗疫战士”,她们明知危险,却知险而上,她们坚守抗疫一线,加班加点,全力保障“应检尽检、不漏一个”。

  核酸采样是一项危险高强度工作,采集人员穿好服装后,常常连续六七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不去厕所。防护服密不透气,一轮采集下来满身是汗,头发湿得像刚洗了澡,口干舌燥、衣衫湿透、卸下N95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操作却要眼疾手快不曾停歇,每个人都在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徐华荣副主任医师还有一年多就退休,她不顾自己年龄已高,毅然选择加入核酸采样队。她说:“我看到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奋斗在抗疫一线,不喊苦,不说累,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作为老一辈医者,更应该起带头作用。”在核酸采样队中,有一名党员,她叫陈冬梅,上幼儿园双胞胎宝宝正是需要父母照顾时期,爱人在总院儿科上班,经常加班加点,但她坚定说:“作为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就是要顾大局,讲奉献。”还有护士张仙凤,她爱人在总院检验科工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援泉医疗队,她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目前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竣,我年轻,有去厦门口岸工作经历……”她说道。

  这支由29人组成核酸采样队帼国英雄,在疫情战场上哪里需要冲向哪里,她们顶高温、冒严寒奔赴各个采样点。高速路口24小时星夜轮流值守,圣农鸡场挥汗奋战,看守所、菜市场……光泽县每个角落都留下她们靓丽身影。

  早春三月的光泽,乍暖还寒,气温反反复复,前几天20多度,一下子降到3、4度,采样队员们穿着薄薄的防护服,戴着薄薄的塑胶手套,每采一人就要用冰冷的消毒液反复消毒双手,二十几秒就完成一次采样,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每班需要重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手脚都冻僵了。高温天气一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顺着头发向下流,模糊了双眼,湿透了衣服,即使如此,没有哪个队员说一句“太冷了”“太累了”,有的只是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她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但因职责所在,她们克服恐惧,忍受严寒酷暑,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用使命与担当守护着光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4

  自疫情防控以来,总能看到一位身穿防护服驾驶着白色桑塔纳,在豫鄂陕三省边界的公路上穿行……他就是淅川县荆紫关镇卫生院副院长李涛,负责为该镇返乡人员做核酸采样。当疫情再次袭来时,他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 责任书写担当

  “双河村有三位返工人员,需进行核酸检测”3月16日晚九时许,李涛接到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电话后,立刻备好核酸采样物品,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塑胶手套,整装前行。

  双河村是荆紫关镇的一个偏远的行政村,并与陕西交界。早春三月,乍暖还寒,气温反反复复,前几天十七八度,一下子降到3、4度。由于返乡人员家住半山坡上,他只能弃车步行数里,顶着深山的寒气,分别前往三位返乡人员家为他们做核酸采样。采集期间,他还不时地为返乡人员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有关疫情防护知识和注意事项。采样完毕,他顾不得歇息,便驾车奔赴在去县城送核酸样本的路上。

  时间就是速度 行动践行使命

  核酸采样是一项危险且高强度的工作,采集人员穿好防护服后,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常常连续几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不去厕所。防护服密不透气,一轮采集下来他们已满身是汗,头发湿得像刚洗了澡,口干舌燥、衣衫湿透、卸下N95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勒痕,但操作却要眼疾手快不曾停歇,李涛同志也同样如此。

  一次他接到一项涉及16个村的返乡人员,但半日之内必须完成核酸采样的紧急任务。16个村位置分散,最远距镇上四五十公里,李涛同志精心谋划,合理安排人员,兵分三路,把自己与另外两名年轻的医生分到最远的几个村。就这样,他们采集完一个村,不敢懈怠,顾不上喘口气,立即奔向另一个村。当遇到一些不愿积极配合的人员,他就耐心细致的说服;当遇到一些没钱交核酸费用的老年人,他就毫不犹豫帮他们垫付;当遇到居家隔离人员大门被封,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完成采集,汗水顺着头发向下流,模糊了双眼,湿透了衣服,即使如此,他没有喊一句“太累了”,只有“加油,我们会胜利的”诸如此类的激励话语。时间就是速度,他以坚强的意志,极高的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采集任务。

  本轮疫情以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自己有胃病,到吃饭点儿吃不上饭已是常事,胃疼折磨得他腰都直不起来,但他顾不上这些,依然坚定的奔赴抗疫一线。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句话用在白衣战士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义无反顾地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用使命与担当守护着荆紫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5

  连日来,全市卫健系统共有5.7万名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5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正常开诊,24小时应诊,同步开通网络预约诊疗服务。

  与病毒零距离作战

  3月19日,在市传染病医院,来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特检室、病理科、微生物科的.18名医务人员与病毒正面交锋。厚重的隔离门、密闭的实验室、连续运行的检测仪器,承载着满负荷的工作量,高质量地进行着核酸检测工作。

  以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喻昌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主任黄艳等为代表的呼吸内科专家,医学影像科主任张惠英及业务骨干宫凤玲等为代表的医学影像救治专家紧急支援市传染病院。他们认真详细地了解患者病情,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对病例进行一次又一次充分的分析研讨,提出合理化的诊疗意见。与此同时,该院其他医疗骨干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传染病医院医疗救治最前线,凭借过硬的技术,为患者精心治疗与护理,用热血坚守生命防线。

  连日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陆续选派医疗、检验、护理、院感专家和业务骨干,支援市传染病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该院48名勇士并肩携手、全力以赴,以专业的技术、担当的精神,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展现了医者的硬核战斗力。

  核酸采集中的“战斗机”

  先后6次执行重大疫情防控任务,累计在防控一线工作486天,仅3月19日当晚就完成入户采集600多人次,此前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7155人次,更是创下单日接种量894人次的惊人纪录……唐山市工人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护师孟祥婕被人们戏称作“铁人”“全能一姐”。

  3月19日18时20分,原本在家中休息的孟祥婕接到紧急通知,由她带领一组同事执行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她即刻集结人员迅速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一干就到了次日凌晨1时多,几个小时里完成入户采集600余人次。3月20日一早,她又与同事投入到第二轮紧张的核酸采集工作中。

  辗转各个社区间,孟祥婕的团队顺利完成2000余例采集任务。其间,她每天不吃不喝六七个小时,直到下午3时才吃上当天的第一口饭。“没事”“我可以”成了她的口头禅。连日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成了同事眼中不知疲倦的“铁人”:“为了全员核酸检测任务顺利完成,孟祥婕真的是拼了!”

  天虽冷但心很暖

  疫情来袭,唐山市中医医院以“疫”为号,紧急组建34支外出核酸采集队伍,每天派出医护人员300余名,遍布34个社区开展核酸检测任务,截至目前共采集社区居民核酸样本48万余人次。

  不论清晨还是深夜,医务人员默默坚守在社区核酸采集的岗位上。为了使年老体弱、病残孕等不方便出门的人员少跑路,做到应检尽检,医务人员常常入户进行核酸采集。

  “不要怕,张开嘴,一下就好……”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医务人员贴心的提醒、温馨的服务、专业的技术,让社区居民心里暖意融融。他们每天连续站立十几个小时,有时饭来不及吃,水没时间喝,累了就稍坐一下继续工作,冷了就搓手、跺脚取取暖。脱下防护服,他们的手脸冰凉,勒痕深入肉里……

  抗疫火线挑大梁

  抱着战“疫”必胜的决心,唐山市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边投身抗疫一线,一边保障日常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他们在抗疫的关键时刻守土尽责,逆向而行,成为疫情阻击战的突击队和开路先锋。

  3月18日23时50分,宁静的夜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药剂科党支部书记安宁接到医院公共卫生科打来的电话,通知零时到医院紧急集合,火速赶往高新区开展核酸采集工作。以安宁为组长的10名医护人员,没有来得及跟家人道别,便迅速集结,赶赴目的地。

  被疫情“偷袭”的城市显得有些清冷,望着救护车窗外的家乡街道,大家深感责任重大。

  融雪的深夜,呼啸的冷风刺透了大家的防护服。从凌晨1时到中午12时,核酸采样小队的队员们已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为了不让居民久等,他们不敢喝水、延迟吃饭,争分夺秒、规范操作地完成着核酸采样任务。采样队员查建鑫、陈辉和安志强两天“连轴转”,一天24小时,一刻也不敢怠慢。队员杨雪即使累得头晕低血糖,仅休息片刻就继续投入战斗,直到最后任务完成。

  高强度、长时间的密闭核酸采样工作,使得队员们的双手、双耳被勒出深深的沟痕,嘶哑的嗓音不厌其烦地说着:“下一个,请张嘴,好,下一个” ,常常是一天的任务刚刚结束,又接到新的支援任务。“早一点完成采检,居民就早一点安心。”于是队员们纷纷主动请缨,申请奔赴下一个采集点。

  “夫妻兵”同心抗疫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有一对夫妻组成的医护战队。妻子赵悦是该院的一名护士。丈夫张天野是该院的一名急救驾驶员。

  唐山疫情发生后,赵悦连续5天负责文北街道大洪桥楼居民核酸采集工作。作为核酸采集小分队的领队,赵悦需提前确认小组成员、与社区联系。到达现场后,她迅速与当地负责人对接,沟通采集形式,协调分工,根据现场环境布局,规范核酸采集流程,协调人流疏导,同时要安排好队员的物资,用餐休息等。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医护工作者一次次重复熟练的动作,共采样8000余人次,入户采样50余人次。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协调分工,形成合力,按时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居民点赞。

  张天野自17日支援廊坊负压转运工作,持续奋战在转运密接和次密接人员的工作中。全天24小时不定时、不定点接受准备出发的命令,他的作息时间被严重打乱,精神高度紧张。他手稳稳握住方向盘,为生命“摆渡”。20日,张天野被召回参加本土战斗,返唐后立即请战一线。

  生活中,他们是夫妻;工作中,他们是同事;疫情来临时,他们是并肩战友。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还有很多夫妻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和使命。

  核酸采集工作人员先进事迹6

  3月9日冯薇薇带领民政局下沉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到财政采集点布置好了场地。布置完场地已经天黑,冯薇薇没有回家继续回到单位利用居民微信群通知居民全民核酸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全民核酸的通知一经发出,冯薇薇接到了很多的微信咨询,她都不厌其烦的挨个解答,她又成立了一个核酸喊人群,就是把她负责的所有楼栋的每个单元的顶楼住户加到群里来,在排到哪栋楼做核酸的时候让顶楼的居民在本单元挨家挨户的敲门,争取做到不漏一户。冯薇薇又通过居民微信群接龙和居民底册查询的办法把高龄老人和重症残疾人登记好以便于上门采集核酸。等完成这些工作完成已经到了半夜十点多。冯薇薇又配和社区其他人员一起分配每组的采样物资,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凌晨12点40,面对即将开始的第一轮全民核酸,她失眠了,有对全民核酸工作的未知,也有对这次疫情的恐惧,这一夜脑子里不断的想着所有的工作细节。

  当3月10早上五点冯薇薇来到财政采样点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居民排好队,她马上调度血战医务人员、民政局、公安局、检察院下沉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工作状态,一轮又一轮的全民核酸工作在大家的配合下顺利的完成。居民也能按照社区委主任在居民群里给大家排好的时间下楼排队做核酸,避免了同时间人员密集的风险。

  冯薇薇家有两个孩子,一个高一上网课需要看护,一个四周岁需要妈妈的陪同,但是她都顾不上了,大儿子因为没有人督促学习经常被老师点名,小儿子因为太想念妈妈牙疼的直哭,她说:“我都一百年没有见到妈妈了,我太想念妈妈了,妈妈辛苦了千万不要晕倒,要为人民服务。”听到小儿子的话冯薇薇泪如雨下,哭完擦干眼泪冯薇薇还得继续工作,因为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她都是冲锋陷阵的先行者,冯薇薇毅然担负起一个党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在做好全民核酸采集点的工作之外,安抚好居家隔离的居民,为他们代买代办,为他们收取垃圾,为他们送去体温计、中药、抗原试剂,在静态管理期间她不是在核酸采集点工作,就是在给隔离人员贴封条和代买代办的途中。透析患者侯翠娟老人因为在医院透析成为密接人员,她的老伴儿刘润才是次密接人员,他们的儿子又不在本地,两位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所以冯薇薇马上联系上他们的儿子加好微信进行沟通,每隔一天老人就得去医院做透析,由于是密接人员冯薇薇必须提前帮助他们预约爱心救助车闭环转运他们去医院透析,等他们透析回来第一时间去给他们贴封条,这期间老人的垃圾和购买药品都是冯薇薇在跑,老人的儿子给冯薇薇发来微信红包,她又换取现金给老人送去,月底还要帮助老人去银行开工资再送去。像这样为隔离人员服务的事情不止这一件,冯薇薇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每一位隔离居民。在这些工作之外冯薇薇还要解答其他居民对于静态管理和全民核酸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和戴塑胶手套和喷洒酒精导致冯薇薇的手和脖子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她都不以为然,家人心疼她说太累咱们就歇歇,有下沉人员说你们真的是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也有居民朋友们发来的安慰微信,每一句“主任你辛苦了”都让冯薇薇感觉到温暖。

  全民核酸检测工作虽然时间紧任务重,采集点的所有人员都很累,但是看到每次检测以后的通报都是阴性的,看到热心居民送来的热水,热帖,听到居民朋友的一句辛苦了,冯薇薇瞬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力气继续奋战。冯薇薇说:“抗击疫情就像是抗战,都打到咱们家门口了,咱们就得回击,要么就像战士一样冲锋在前,要么就像被保护的老百姓一样让集合集合,让解散解散。伤口在愈合之前才会最痒,黎明就是因为快要天亮了才会最暗,我们现在感觉到苦感觉到累就是因为胜利快要来临,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抗击疫情这场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