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保持与子女的情感距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7
远了 疏淡亲情 近了 增添烦恼

子女与老人的“最佳距离”是多远?
◎远有远虑:相互缺少照应 情感容易疏淡
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三代同堂,其乐融融,这是不少老年人向往的生活。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后选择不再与老人同住,彼此互不干扰,自由自在。这对于小夫妻以及双方老人同在一个城市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对于那些家在外地的人来说,可就多了一些牵挂、纠结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老家在县城乡下的刘先生,在市区工作、成家,原本并不觉得自己离老家有多远,可自从去年母亲生了一场病后,他才感觉到了种种不便。“我妈当时住院做了手术,出院后我跟老婆本来让她先在我们家里住一阵,我们也好照顾她一段时间,可她说什么也不肯,非要回老家。”刘先生说,他爸爸还没退休,一辈子连顿饭都没做过,根本不会照顾人。但妈妈说什么也不肯住到儿子家,说是儿子儿媳上班都很忙,自己住在这里不仅帮不上忙还要添乱,所以,刘妈妈一出院就回老家去了。

老妈虽说回去了,可刘先生的心却放不下,一到周末就想着要回去看看。“虽说不远,可来回也要一两个小时,而且周末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杂事,回去一趟还真不容易呢。”刘先生说。

相比刘先生因为照顾不到母亲而感觉到的不便,胡女士对于自己的小家庭“单打独斗”的生活则有着更多的无奈。

“每天上完一天班,接了孩子回到家,看着家里乱七八糟的等着收拾,冷锅冷灶的一口热饭都没有,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烦。”所以,胡女士总会对身边那些抱怨公婆难处的同事、朋友说,如果你们每天等孩子睡了还要起床拖地洗衣服,大概就不会再抱怨了。

胡女士来自淮北,老公的老家更是远在皖南,刚结婚时因为家庭事务比较少,小两口的二人世界过得逍遥自在。可自从有了孩子,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婆婆要在家带大伯哥的孩子,我爸身体不好,我妈得在家照顾他,两边老人都指望不上。”胡女士说,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家里已经用了五六个保姆,但都因各种原因没干多久就辞掉了。“真是操碎了心,我们都上班的时候,家里连看一下的人都没有。”胡女士说。

因为两家相隔太远,胡女士与公婆见面的机会很少,她觉得自己与婆家的关系比陌生人好不了多少。“说实话,谁不希望一家人亲亲热热的,但我们见面机会太少,我跟公婆也建立不起感情来。我老公对我爸妈也一样,逢年过节的时候,到各自的家里去,都感觉是在走过场一样。”胡女士无奈道。

◎近有近忧:生活不自在 烦心事儿多
与父母、公婆住在一起,好处自然是有的。比如老人承担了家务还可以照看孩子,而万一老人身体有什么不适,小夫妻也方便照顾。可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中难免会有诸多的矛盾与摩擦发生。

“自从结婚后,我感觉我再也没有自由了。”“90后”蔡小姐一提起与公婆同住的话题,就忍不住吐槽。她说,结婚时,因为婆家房子比较大,他们就没有再单独购置婚房,加上婚前与公婆的接触中双方都有好感。可真住到一起,蔡小姐才发现,很多问题她之前从未想过。

蔡小姐说,婆婆非常能干,每天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拿吃饭来说吧,以前我下班后会跟朋友在外面玩,有时候就顺便在外面吃了,可结婚后婆婆几乎每天都准时做好饭菜,一到下班时间就打电话问我几点到家。还有,我没有叠被子的习惯,衣服也是随手放到方便拿的地方,但婆婆每天都要来整理。”蔡小姐说,她理解婆婆对他们的爱,可这种爱却带给她无形的束缚和压力。

蔡小姐为二人世界被扰乱的烦恼,对有了孩子的年轻夫妻来说似乎更多。

“这几天天气暖和了,早上出门我给孩子穿了件薄棉外套,没想到我刚把女儿送到班级出来,婆婆就追到幼儿园门口了,拿着件厚羽绒服非叫我进去给孩子换上,还咋咋呼呼地大声说“孩子感冒刚好啊”之类的,真是尴尬死了。”已经跟公婆一起住了4年多的张女士说,婆婆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一套,别人的意见怎么说都听不进去。

两代人不仅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上存在差异,为此,张女士和老公商量着买了一套小户型房,“等孩子上小学了,我们就一家三口搬过去,让距离产生美吧。”

◎专家说法:最佳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
住远了,互相帮不上忙没个照应;住一起,生活上又总有许多摩擦。什么才是已婚子女和老人的最佳距离?

市民熊大爷是个开明的老人,虽然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认为,小有小的生活,老有老的空间。为了老、小既能相互照应又能相对独立,熊大爷给自己和儿子创造了“10分钟生活圈”:在相距不远的小区,买了两套房,一套自己住,一套是儿子的婚房。有了孙子后,熊大爷和老伴每天像上班一样,白天到儿子家帮带孙子,晚上等孙子吃饱喝足洗了澡,老两口就回自己家。如今孙子已经6岁了,一家人几乎从来没红过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金陵认为,熊大爷与儿子一家的距离,就是现在备受推崇的“一碗汤的距离”。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这被许多人认为是子女与父母最佳的居住距离。既保持了一定距离,又可以相互照应,也不会因各自饮食、起居习惯的差异而相互影响。”张金陵说,住得近又不失距离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沟通可以和谐并存。

当然,“一碗汤距离”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有形距离,随着通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有形距离已不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两代人的内心是否存在无形的距离。无形的距离太远,即便是与父母距离再近,也会让“一碗汤”冷却而失去滋味。无形的距离太近,即使不住在一起,也会因为相互干扰而产生矛盾。

“我们既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对方的父母,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子女的配偶,但也要明白。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是有区别的。”张金陵说,只要本着理解、尊重的宗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汤”,儿女有空时“常回家看看”,即便距离再远也会让彼此感觉温暖。
第2个回答  2020-11-18
今日头条打开
和子女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相处之道)

阿明行记
2018年02月18日 · 内测达人 财经媒体人
关注

追求热情奔放,
希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老年人喜欢清静,
希望颐养天年。

生活上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能常去看望他们,
给他们送去一碗汤。
心理上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不会因为太热而烫到他们,
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

老人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就要对子女的事选择放手,
但又不是不闻不问。
要学着跟孩子站在一起,
支持他们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这就够了!

孩子成功时为他鼓掌;
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他依靠。
父母应与子女间有一定的距离。
但距离不太远,
双方都能互相照顾,
还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烦。

给彼此空间家庭更和睦,
彼此尊重彼此珍惜。
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
最佳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第3个回答  2020-11-18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试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种花、种草、看书、对弈、养鸟、遛狗、郊游都可以。总的来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要记住为自己而活,子女养大了你的义务也就结束了。老年人作为一家的长辈,必须要有长者之风;树立老幼有序的好榜样。我发现许多老年人喜欢扮孙子,在小孙子面前毫无长者之风度,特别宠溺孙子。你爱害人害己千万要不得,作为一家辈分最长者一定要树立最权威的长者形象不过多过问子女的私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不是教做父母的变自私,恰恰相反。如果你这么做了,你们的家庭关系会更加地融洽。这样做是为了给子女一个放松的家庭环境,也算是对子女的大爱。如果子女对你有要求,合理的尽量满足。如果没有要求的,那怕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不要参与进子女的私生活。他们希望的是一个能够完全放松的家庭环境,没有任何的压力。你不参与他们的私生活你就少了纠纷,少了摩擦,婆媳的关系也会更加的顺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会疏远你们的感情,反而会更加可靠。
第4个回答  2020-11-18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要看具体的相处情况首先,老年父母要更新观念、转换意识,尽力弥补“代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受到毫不留情的冲击,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便应运而生,并开始为社会和人们所接受,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观念变革潮流。如果老年父母还固守老观念,必然会掉队落伍,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在创业观念、消费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伦理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法制观念等方面进行意识更新和转变。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与子女有共同认识和共同语言。
其次,老年父母对子女要理解宽容。由于老少生理特点差异,形成的兴趣爱好也不同。这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予以理解,采取宽容态度。比如,年轻人思想活跃,追求时髦,许多年轻人喜欢旅游,喜欢穿着入时。老年人对这些不要过分苛求、干涉,要予以理解,显出老年人宽容厚爱的态度。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轻人追求物质及精神享受也无可厚非。自己以前没赶上好日子过,下一代赶上了,应为他们感到高兴。老年人艰苦奋斗,目的也是为了让下一代过好日子。
再次,老年人要给予子女慰抚和支持。老年人的子女多处在青年或壮年时期,他们年轻气盛,创新意识强,在生活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坎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安慰他们,使子女们吸取教训,振作精神,继续前进。千万不能冷嘲热讽,更不能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这样只能会拉大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子女遇到挫折和困难,最需要抚慰,这时老年人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开导子女,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当子女在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时,要鼓励他们,以自己的丰富生活经历教育启发,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这样,子女必然会感到父母是自己精神的支柱和生活中的依靠,而不会觉得父母是“多余的人”。长辈在子女眼里就成了温暖和帮助的源泉,又是可信赖的年长“朋友”和模仿的榜样。
最后,老年人要注意个体的生理心理卫生和仪表风度。生活中,有很多子女对父母的穿着仪表很关心。可是,有不少老年人却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还满不在乎,子女们都对此很不满意。要知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们也应该适应时代潮流,不仅要注意心理修养,讲究内心的美,而且还要注意仪表风度美。所以,这个就是一些看法。
第5个回答  2020-11-18
1

生活习惯不同

住一起不自在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习惯,每个习惯都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难。更难的是,两三代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会有冲突。

比如饮食方面,青菜你想煮着吃,年轻人却喜欢炒着吃;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轻人却睡得晚起得晚……这样一来,双方都不自在,也就觉得生活在一起很累。

如果分开住的话,自己的生活自由自在,没有打扰。

2

思想观念不同

住一起有矛盾

现代的发展如此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完全没办法跟上节奏,这样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自然就会有争吵,对双方的感情十分不利。

举一个例子,老人生活比较节俭,认为在家吃饭更健康实惠;但年轻人则不在乎价钱,讲究口味和方便。这样,为了在家吃还是去下馆子吃都能有分歧。

如果分开住的话,自己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3

生活圈子不同

住一起不方便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人和年轻人分开住,自由。

很多年轻人会认为,老人和子女住,会影响子女的私人生活,包括子女的夫妻生活。但是实际上,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夫妻生活。

如果分开住的话,叫上老友上家里喝茶、打麻将都很方便。

4

住一起

容易触发婆媳矛盾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家家最难念的一本经,这话也不是太夸张。很多婆媳刚开始关系还是不错的,但相处久了,看到对方的缺点更多了,就开始有微词了。

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开住,这样婆婆和儿媳见面的次数不多,产生矛盾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即便见面时有什么意见,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就会好多了。

如果分开住的话,婆媳更容易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

5

还是分开住好,

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老人和子女还是需要保持一点距离的,适当的距离可以使人保持一种新鲜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