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的中国民俗与现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民俗定义
时光飞逝,这四个字虽然老套但确实是事实,不知不觉中,世界或者说中国已经步入了21世纪。中国历来是传统文化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而民俗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然而由于中国本身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尖锐,因此民俗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的,又必须面对现实。
当然定义总是需要的,究竟何谓民俗呢?一生致力于民俗学研究的“民俗学界泰斗”、北京师范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大略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民俗;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组织民俗(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而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民俗语言如民间俗语、谚语、黑话、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形式。
民俗文化现状
我可不是什么民俗学者,而且生活在城市,因此对这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相当有限,不过我可以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说,民俗的东西在年年变淡,即使是最民族最传统的春节也感觉不到记忆中的“年味儿”,过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中国民俗节日中的春节,总是谁都要过的吧,从现在来看,味道确实淡了不少,象我就是在家和平时一样的坐在电脑前面,最多发两条消息给好友,12点左右在去看放爆竹。可是,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至少,当时的人们似乎很热衷于出来放烟花或者看别人放烟花,而且新村里的人气也旺的多,不象现在这么冷淡。(不过12点的人气还是非常大的)
接下来的元宵也是如此。小时候的纸兔子灯,现在何处可寻?而且今年的元宵我在学校里过,连汤圆也没吃,唉,真是惭愧呢。其他的节日如清明,端午等,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感觉也越来越淡薄,和情人,圣诞等所谓“洋节”也差好多呢。而且更加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也根本无法获得,或者说没处获得一些关于民俗的知识和做法。当然,我虽然也属于年轻人的一员,但是小时候毕竟还听过一点东西,比如立夏碰蛋,冬至晚上不能出门等等之类。
以上是我表达的种种遗憾和不足,大家可不必灰心,虽然民俗意识有点开始淡化,但是并没有消失,相反还在顽强地发展。再拿前面的春节来说,虽然年尾淡了不少,但是关键性的东西似乎一个不少。比如年夜饭啊,压岁钱啊,除夕守岁啊,拜年啊,贴福字,买年货啊之类,各家各户还是都要做这点事情的。可见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十分强的。
另外一方面,各类更加传统的东西也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眼中。例如每年似乎都要祭陕西的黄帝陵。(台湾方面也一直在做的,不过地点有点区别)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始祖,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活动对发扬传统的文化很有作用,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祭祖吧。还有山东的孔庙,也是每年搞祭祀活动的,孔子虽然不是什么神明,但是确实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说他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估计也不为过啊。与这些类似的还有在天津举行纪念海洋女神妈祖天妃庙建立724周年盛会,同样也为发挥我国民俗文化宝贵资源做出了表率。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盛行每四年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这一古代庙会民俗竞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代化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关爱的当代文化瑰宝,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因此这样的所谓效仿我觉得是很可行的。
而且还有所谓的宗族的问题,在传统社会,宗族的关系是很强的,而今在城市中,这样的观念已经淡泊,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似乎宗族更加难以发展。不过呢,其实宗族这个东西在农村的势力依然挺大,我倒是认为族谱还是比较有意义和价值的,其他的宗族的关系什么的,虽然是传统,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消亡就消亡吧。
虽然我对民俗的了解比较有限,但是还是谈了这么多关于现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民俗虽然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影响力,以至于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于一些传统民俗还是有着一定的了解,这个无疑是个好消息。下面的问题就是现代化,或者经济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些影响了。
现代与民俗
如今,一提到民俗,仿佛是久封于书箱的古籍,随手翻开潮气霉气扑鼻而来。但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精神的灵魂,它不该被人们遗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也必然会随之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提了很长时间的移风易俗,回头再看看很多传统的民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仅仅是形式的没落,更可怕的是民俗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被我们遗弃了。中堂文化中孝悌和家和万事兴,茶馆文化中的邻里和睦,婚俗文化中的白头偕老......生活是流动的,社会发展前进了,“俗随时变”,节日文化当然也会相应地发展,民俗现代性也要与时俱进。
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中国应当尽快把握时机,密切关注文化传统中值得弘扬的精华,并将其有效地融入两个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任何轻视或忽视民俗文化传统,或漠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最终必将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所有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并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的努力,都将在新世纪中获得先进文化建设上的成功。
话又说回来,现在的中国,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两个文明的重点似乎还是物质文明建设。所以说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民俗的态度确实十分轻视。这不得不说是个隐患。不过呢,这个问题是每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发达国家也都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也有所谓发达国家现在也做的不够完善(例如日本啊,美国啊)前面也说了,俗随时变,这样以发展的眼光看,有些民俗就势必会被社会淘汰,而一些新的民俗将会诞生。但是现代社会的问题就是似乎一边在淘汰,却没有或者说很少的东西在诞生,这是必须注意的东西。所以就算到了现代,没有所以新的民俗出现实在是很头疼的事情,什么短信拜年啊,电子贺卡什么的,我个人是不认为这算新生的传统。也许看春节晚会是一个?天晓得呢……
民俗文化能否坚守住固有的阵地,这个恐怕不是个人能回答的问题,但是呢,我们可以对一些民俗适当的进行变化,来适应现代人的观念,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因为有些民俗的东西,现代人还是比较喜闻乐见的。例如剪纸和一些工艺品,现在似乎相当热销呢。还有什么划龙舟,这个确实应当保留,又能作为体育锻炼,又能发扬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举两得啊。另外,七夕“情人节”似乎也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可见传统民俗的魅力在某些方面还是十分大的。
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
这节主要讲讲民俗文化对于社会的意义,因为这个东西对于个人的意义不管怎么说都是相当有限的。
有人现在还认为,民俗文化是很肤浅的,很表象化的,这个明显是个误区。诚然,民俗文化有肤浅甚至愚昧的一面,但是更多的仍然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比如一些手工艺制品,以及一些独特的饮食和服饰习惯,称其为艺术也毫不为过。
当然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戏剧的存在,京剧,越剧等等,难道不是由民俗而来吗?这些难道也是肤浅的吗?还有,围棋这个我认为最斗智的棋类活动,难道也不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孕育的吗?以上这些说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些娱乐意义,和作为文化的传承意义,而真正的民俗文化自然也有其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而且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所以民俗文化的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同时又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被人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一些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对过去时代中形成的一些礼俗和道德规范,如忠、孝、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或否定得过多,或宣传得不够,出现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现象,因而导致群体、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严重消解,离心力和分散力抬头,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恶性案件的发生,包括骇人听闻的弑母弑父事件、父奸女之类乱伦事件、拒绝赡养和遗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事件等不绝于耳,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旧日的礼俗,如果真的属于恶俗或失去了活力的民俗,一旦被革除了,那么,就要有新的、成熟的礼俗来代替,而不能留下空白。留下的空白越多、时间越长,则社会秩序的混乱必然乘虚而入,造成无法挽回的全民族的遗憾。
当然了,民俗中也有一些宣言迷信,悲观,统治和压迫的东西嘛,是要进行区别的,去其糟泊取其精华这话哪里都是一样的啊。相信人们是有着一定的区别能力的,不会盲目和民俗挂钩,这个也需要增加教育的普及啊。这个也正是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区别了。如果没有自身教育的话,一些民俗会被统治者利用,从而更加方便的进行一些恐怖或者专制的统治,这个是百姓的悲哀也是民俗的悲哀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