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上一篇讲了一大堆东西,还只是消费者理论对人的意图(偏好)的假设。要更进一步地求出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即所谓的消费者均衡),还得加上局限条件。因为序数效用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即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预算线”(budget line),就是用来反映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时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图10-5中三角形的斜边就是预算线,是根据预算约束方程Pxx+Pyy=I画出来的直线。

1 预算约束方程或预算线的经济含义是:

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时所面临的局限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收入,一个是价格。( x与y 的相对价格)。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收入有限的约束,消费者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那他是不需要选择的,在“自私与“物品越多越好”的条件下,所有物品他都会消费无穷之多。

或者是虽然收入有限,但如果物品不需要支付任何价格就能买到,则收入有限也不成为约束,消费者同样会消费无穷之多的物品。就是收入有限,购买物品又要支付价格,消费者才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我要怎么把我的有限收有利于我呢?所谓“最有利就是“最优”,根据上述的偏好定律,消费者的最优就是寻求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这是自私假设的含义-当然是有收入与价格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因为用来支出的货币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者面临着一个约束:他消费苹果和香蕉的总支出不能够超过自己的总收入。如果我们用pa表示苹果的价格,xa表示苹果的消费量,pb表示香蕉的价格,xb表示香蕉的消费量,M表示他的货币收入,那么,他对苹果和香蕉的需求满足如下预算约束条件:

paxa+pbxb≤M

即总支出不能超过总收入。由于每种产品对他来说都是越多越好,他一定会把所有收入都花完,即预算约束的等式成立。这表明在给定总收入M的前提下,苹果和香蕉的最大消费数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线性关系。如果他想增加苹果的消费,就必须减少香蕉的消费;反之亦然。图4-2给出了两种商品组合的预算约束线。这条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就等于香蕉的价格与苹果的价格的比率(负值),即-pa/pb;两个截距值分别代表将所有支出M都购买苹果或者都购买香蕉时对应的最大消费数量,即分别为M/pa和M/pb。预算约束线上的所有消费组合都是可行的。

生活中,消费者同样也不可能在消费之前就能准确地知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描述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它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可以解释一个人如何在啤酒与面包之间、工作与闲暇之间、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选择。不过,现在你也许会对消费者行为理论有一些怀疑。毕竟你也是一个消费者,当你每次走入超市时都要决定买什么,而且你也知道,你并不是通过画出消费可能线和无差异曲线来做出决定的。你对自己做出决策的了解是否证明了与这种理论不一样?回答是否定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并不想对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提供一种忠实的描述。它是一个模型,而且,模型并不完全是现实的。

预算线的概念

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有时称预算约束线,价格线。

他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  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  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给定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预算约束和价格,消费者需要作出的选择是购买多少苹果和香蕉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用水平。在图4-5中,我们同时画出了预算约束线和三条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u2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但超出了预算约束线,因而是不可行的;无差异曲线u1满足预算约束因而是可行的,但没有达到最大可能的效用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满足预算约束的最大可能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曲线u0,并且这个最大效用水平只有在消费者选择A点时达到,满足预算约束的所有其他消费组合都只能位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

直观上来看,最优的消费组合A点满足这样一个条件:经过它的无差异曲线与它所在的预算约束线相切。由于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pa/pb,而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替代率:

由此可以得到:

这意味着在最优的情况下,最后1分钱花在苹果上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花在香蕉上带来的边际效用。

最优消费选择的直观经济含义是:最后1分钱无论用于哪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如果这个等式不成立,那么说明消费者可以在相同的预算下,通过变换消费结构,降低单位边际效用低的商品消费,增加单位边际效用高的商品消费,从而让自己的福利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前状态就不是效用最大化状态了。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满足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在所有产品上都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扩展到N种产品的决策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偏好中包含的是食品、衣服、住宅,还是旅行工具、娱乐手段、知识产品(如图书),花在不同产品上的最后1分钱都必须带来相同的边际效用。当然,现实的消费者选择很难满足这个条件,因为人们并不拥有完全信息,也没有那么高的计算能力,并且,好多产品在量上是不可分割的。

评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最好方法是把它作为

消费者如何做出决策的一个比喻。没有一个

消费者(除非一位职业经济学家)是明确地

借助这种理论中包含的最大化来做出决策

的。但消费者知道他们的选择要受到自己财

力的限制。而且,在这些收入约束为既定

时,他们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达到最高满足

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