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
《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
《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
《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
《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
《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建科〔2008〕115号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2007〕42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以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本工具,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实时数据采集、开关状态监测及远程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基础平台,它可以和检测、控制设备构成任意复杂的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一般分为三层:站控管理层、网络通讯层和现场设备层。
1)站控管理层
站控管理层针对能耗监测系统的管理人员,是人机交互的直接窗口,也是系统的最上层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工业级计算机、打印机、UPS 电源等组成。监测系统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采集的现场各类数据信息计算、分析与处理,并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运行状况。
监控主机: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转发。为系统内或外部提供数据接口,进行系统管理、维护和分析工作。
打印机:系统召唤打印或自动打印图形、报表等。
模拟屏:系统通过通讯方式与智能模拟屏进行数据交换,形象显示整个系统运行状况。
UPS:保证计算机监测系统的正常供电,在整个系统发生供电问题时,保证站控管理层设备的正常运行。
2)网络通讯层
通讯层主要是由通讯管理机、以太网设备及总线网络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负责对现场设备回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传送等工作的同时,转达上位机对现场设备的各种控制命令。
通讯管理机:是系统数据处理和智能通讯管理中心。它具备了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讯控制器、前置机等功能。
以太网设备:包括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
通讯介质:系统主要采用屏蔽双绞线、光纤以及无线通讯等。
3)现场设备层
现场设备层是数据采集终端,主要由智能仪表组成,采用具有高可靠性、带有现场总线连接的分布式I/O控制器构成数据采集终端,向数据中心上传存储的建筑能耗数据。测量仪表担负着最基层的数据采集任务,其监测的能耗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并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 1)实时采集智能电表、水表和气表数据,并传输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上传到上级能耗监测中心;
2)实现了对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和网络化管理,为精确控制中央空调的开关机时间及温度提供可靠依据;
3)实时监测门窗状态,严禁开门、开窗的状态下使用空调或供暖设备;
4)有助于改善中央空调或北方供暖系统各区域温度的均衡性,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5)通过对建筑物能耗系统的全参数、全过程集中管理和控制,实现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功能。 局域网:系统在建筑物内采用无线传感网方式组成局域网进行工作,所有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均通过无线进行传输;
广域网:各个建筑物内的局域网通过internet连接到上级管理中心,实现大区域(集团)的统一管理,可远程监测和显示各个建筑物的用能信息。 1)系统采用无线自组网方式,不对房间、区域原有线路进行改动和额外布线,也不对现有耗能设备作任何改造,工程安装和维修简单方便;
2)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构架简单,扩展功能强,可方便地满足用户未来需求;
3)系统功能完善:具有能耗监测、空调温度集中控制和节能运行管理的功能;
4)配置灵活: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功能和组件,若将来需求发生变化,可方便地进行功能及组件的扩充或修改。
节能系统与其它能耗监测系统比较 对比参数 传统有线网络 传统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网 传输特点 星形连接 星形连接 网状网、自路由、自恢复 建筑内通讯距离 以太网100m,485通讯1000m 室内40m-70m,不支持多跳 每跳40m,最多100跳传输 建设周期 长 较长 短 可扩展性及
组网灵活性 差。需另行施工布线 一般。新增加监测点位时需要考虑无线通讯能力 好。增加点位只需增加相应的采集器或传感设备 监测点数量 单网内最大256点 单网内最大256点 单网内最大6万4千点 监测参数 能耗数据 能耗数据 能耗数据及用能全过程管理 系统投资成本 较高 高 低 系统通讯可靠性 高 一般 高 系统能耗 高 高 低 适应性 新建筑预布线、老建筑需改造 可室内小范围使用 所有建筑适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