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村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明万历三年(1575年),吴来朝以岁贡任山西荣河县知县。荣河为山西西南部的边远小县,濒临黄河,偏僻落后,田园荒芜,多数土地为茅草荆棘覆盖。他到任后即号召百姓垦荒种田,并采用以工代赈、官府出钱收购茅草的办法,激发了百姓开荒的热情。两年后,收购的茅草就积成两座小山。在茅草荆棘挖尽后,他又手把手教百姓耕种,使一县化为良田,庄稼连年丰收。他还与荣河民众一起,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兴利除弊,使荣河县民安居乐业。后来吴来朝因病告老还乡,临行前,县民云集话别,竟三日不能成行。回归故里后,他把自家400多亩耕地分散给缺衣少食的乡民耕种,自己则过着清闲恬淡生活。
据传说:受吴来朝恩泽的山西荣河百姓,日夜思念怎么报答他的恩德。他们首先在宝鼎老城茅草山以西、湖广道以东建立了纪念碑。并酝酿到吴来朝家乡为其建生祠。因路途遥远,几度搁浅。直到20年后,荣河知县杨尚宽念及前任德政,召集当地乡绅,富户筹集资金,并请上级拨款,才凑成此事。他们先派代表到莱芜商讨为吴来朝建生祠事宜。吴来朝开始坚决辞谢。他说:我政绩平平,即使有些事迹,也是为民生着想,是作官的本份,不值得表彰;再者,我早已谢职,不能再让老百姓破费。荣河代表只好求助莱芜知县。当地县官一听原委,很高兴治下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就亲自到吴来朝家陈情。说:荣河百姓建祠感恩,是莱芜的光荣;立祠垂范,是对本县官吏的激励,建祠传扬为公之精神,也是一件顺民心的事。知县说服了吴来朝之后,就和荣河代表建立协议,选地定址。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春,荣河县组织的一干人马、车辆,带上经费和工程用料,特别是塑像的土和水,出山西,渡黄河,经河南,日夜兼程,历三十余日,行程两千余里到达莱芜。数月后“吴公生祠”建成,并用荣河土为其塑像,在祠内墙壁上彩绘壁画记述其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祠堂门上高悬题有“荣河遗爱”的匾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