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如何营造有效而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3
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李金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还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艺术的教学创设。

一、备好课是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的前提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充分了解,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备课的环节上下大功夫,不仅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在备教材的过程中,精心钻研教材,弄清重难点,理清教材结构,明确知识要点。备学生,就是对每个学生做到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设定课堂提问内容和课堂练习,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实际上,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对知识的梳理,对学生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备课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在这样的状态下,素质再高的教师,也很难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教师的情感因素是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的保证

小学生年龄小,其情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很重要,因为教师的情感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有时一些积极的情感还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把握好自己情感的同时,还要根据所讲内容想方设法来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有效运用情感来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都渗透着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如对祖国、对亲人、对自然……字里行间都闪烁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和浓浓的爱意。面对这些,教师要因势利导,借助声情并茂的讲解、充满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去感悟作品的真善美。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受到良性情感的熏陶,进而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供有利因素。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还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懒于思考等等。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不都是学生的原因,我们教师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没有了新鲜感,小学生更是如此。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变换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笔者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扮演在寒风呼啸中却衣着破烂的小女孩,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可怜。期间,笔者还让学生设计了一幅过年的情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肉等……通过明显的对比,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的遭遇。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朗诵、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三、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是营造课堂气氛的有机补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成为营造课堂气氛的有机补充。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最好和生活、学习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语文离自己很近,讨论起来,气氛才会热烈。而且,这些最真切的感受也会促进语文知识的吸收。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创设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用生活情境去理解课文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第2个回答  2020-10-23
觉得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感觉良好的兴趣的话,你是教师营造的环境特别好
第3个回答  2020-10-23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用资源,让语文充满更多的乐趣——“别样生活 ”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为教育利用和借鉴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育学生观察生活,需要教师刻意引导,看似无痕,其实别有匠心。如老师可以问同学们:“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第几个春天啦?”“嗯,第二个。”“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份春天的礼物。”学生都迫不及待起来,眼睛里满是期待,情绪高涨。当一大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出现在教室里,便不时响起惊喜的呼声。“她可需要同学们好好照顾,并为她记好成长日记呢!第一朵花开放、为花浇水施肥、全部花苞开放的时候……都是一篇篇最有趣的日记呢!”随着郁金香的成长,春天的礼物(一)、(二)、……不断地在学生的日记里延续了下去。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优化教学,让智慧生成在沃土上——“诗意课堂”。
罗大佑的《童年》中唱道: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虽然意不在批评教育,但恰恰成了如今不少学生的课堂心理写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学生的反应一定非常敏锐,师生互动一定非常热烈,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智慧的碰撞,这是令人所欣赏的、所追求的课堂,也会是学生恋恋不舍的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上出一节节这样的好课,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如何优化,我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体会学习的惬意。教师的预设是前提,是关键。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1、教学方式的静中有动,动中有变。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趣将不趣。熟知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地间断地使用,还要常变常新,敢于突破,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总是那么有新意。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预设。
2、教师风度委婉亲切,平易近人。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具有风度。语文老师,首先要是“语言大师”,课堂语言要体现智慧,要机智幽默有风趣,要准确、精练、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是享受。老师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亲切,有亲和力。学生总不喜欢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课吧?另外,语文老师的教学风度还应体现在“治学”态度的严谨,处理课堂问题的大度等方面。严谨是一种工作学习的态度,学生必须具备,老师要身体力行“传染”给学生;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敬爱,自觉向老师靠拢。这是教师素质修养的预设。
三、情感教育,让孩子多一个挚友。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
1、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语文课。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的语文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语文课呢?那就是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教学中我总是牢牢地把握各个环节,深挖教材内容,把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都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和动作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情感的交融,有了情感交融,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在他们惘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送上几句鼓励的话,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贴心人。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要加强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变成民主式的、互动式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要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不能只管自己滔滔不绝的“灌输”而不顾孩子们的感受,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展现自己。
(1)让学生敢“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害羞心理,或者是怕回答问题出错而导致其他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责怪,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我会说“只要敢于回答就是好学生,说错了没关系”。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着边际、令人啼笑皆非,而引得哄堂大笑,这时,如果一顿呵斥,或者一个讥讽,都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热情,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久而久之,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障碍,学生更怕说,更不愿说。老师可以说:“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再仔细思考一下”。老师要时刻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才愿意与老师勾通。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