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手机沉迷app火爆家长圈,10000条好评背后,是父母们看不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7

最近,在某音上看到一款功能特别硬核的“防手机沉迷app”。


为什么说它“硬核”呢?


父母用了这款app,可以直接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长、时间,还能控制孩子手机下载什么软件。


只要一个按键,就能强制关闭手机屏幕,防止孩子使用手机超时、在夜里偷偷玩 游戏 。


我去软件商城搜索了一下,类似的软件有很多,下载数量也不少,看来非常受家长们的欢迎。


有的家长说,用了这款软件后,孩子模拟考试成绩都上升了,很棒!



还有的家长表示“非常喜欢,管孩子省力了不少。”



这些软件下面一水儿的好评,看来真的能有效控制孩子玩手机。


然而,我也发现了好评潮中夹杂着一些不起眼的差评。


有的评价是孩子的抗议:小孩子也需要隐私啊,强烈要求下架!



还有的人说,这种app是一种变相“软禁”。



原因就在于,使用这种软件时,孩子完全没有隐私可言。


自己在手机上浏览记录、下载记录,甚至聊天内容,家长都可以无死角掌控。


也就是说,这种软件相当于手机监视器,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视之下。


这样一看,也太窒息了!


我们处于一个电子设备发达的时代,网络和电子产品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影响。


很多孩子玩手机上瘾,打 游戏 成性,这必然需要父母的干涉和约束。


家长们一定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影响了亲子关系。


于是有些商家就看准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款:只要一键就能关闭屏幕,赋予家长绝对控制权,及时见效的APP。


却没人问问这些整天生活在被监控之下的孩子们的想法:


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玩手机?


为什么孩子拿起手机就放不下?


一个手机软件,真的能帮家长代劳,帮孩子戒掉手机瘾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孩子如此沉迷手机?


暑假、寒假是孩子沉迷手机的“重灾区”,我听过身边有些打“王者”的朋友们开玩笑说: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学生放暑假。


可见一到放寒暑假时,有多少孩子要重回“战场”,和朋友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一句——


“上号!”



除了打 游戏 的,还有刷微博、刷抖音、追剧的,只要打开手机就放不下了,恨不得上厕所都带着。


为什么手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主要有两大原因,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生理原因 :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多巴胺,能够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获取惊喜和奖励,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感。


而手机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游戏 通关后的金币奖励,社交软件中被关注的满足感, 娱乐 短视频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情绪高潮。



这些手机设计让多巴胺向人们不断发射“再来一次”的期待,这样人们玩手机上瘾、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这样的诱惑对于大人来说尚且难以抵挡,更何况缺少自律的孩子呢?


心理原因 :


听过一句话, 沉迷手机的孩子,玩的不是手机,而是孤独


前几天看过一个关于儿童与手机的问题报告,里面说了一种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迷恋手机的程度非常之高。


45.7%的留守儿童每天上网,68.5%的人每周上网。此外,报告还表明,走读生的上网频率远高于寄宿生。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父母陪伴的 情感 缺失中,手机也就成了他们 情感 寄托的最佳选择。



然而,缺乏父母陪伴的何止是农村留守儿童?住在城里衣食无忧的孩子们,也同样有着“空心陪伴”的问题。


我之前春节去一个亲戚家里串门,席间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则吃的特别快。


孩子们吃完后在一旁跑跳玩耍,正在谈话的大人们嫌孩子们太闹腾,就用手机把孩子打发走了。


拿到手机的孩子特别高兴,一个个美滋滋的坐在沙发上刷起了手机,屋子里也安静了不少。



大人用手机获得了安静,孩子用手机获得了快乐,看似一派亲子和谐的场面。


殊不知, 大人们已经养成了把手机当保姆的习惯,孩子们在手机成瘾的路上越走越远


手机成了亲子交流中,一道被接受的无形之墙,亘在孩子和父母中间,久久不能远离。


没收手机、拔网线

换来了恶性循环


手机在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很是微妙,一方面家长会不自觉的依赖手机充当“保姆”的角色,把手机递给孩子以获得片刻安宁。


却又在孩子习惯了手机的陪伴后,将手机视如大敌,反过来指责孩子。



家长们看到孩子放不下手机,天天沉迷 游戏 、刷视频,心焦不堪。


情急之下只好采取强硬措施,比如没收手机、拔网线、使用防沉迷app等。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总有办法破了父母的招,父母对付孩子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哪里是父母和孩子,这简直就是在玩“猫鼠 游戏 ”呀!


我们在新闻上也看到过不少孩子,因为玩手机闹出荒唐事,和家长引发剧烈冲突。


2021年1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龙津镇,14岁的男孩正在家中投入地玩着手机 游戏 。饭点已到,爷爷来喊男孩吃饭,但 男孩沉浸在手机 游戏 中并没有回应


爷爷非常生气,夺走了男孩手里的手机。爷爷本以为如此男孩便能够乖乖吃饭了,可谁曾想到, 男孩竟因此将爷爷杀害



这样极端的个例或许不多,但是因为孩子沉迷手机,确有很多家庭付出了泪水、金钱、甚至生命......


11岁熊孩子玩手机花光40万卖房款;


西安13岁男孩省吃俭用连买4部手机,每天靠面包充饥;


浙江16岁女孩因父母制止玩手机而跳河自杀;


......


因为玩手机造成的悲剧时有发生,这些只是九牛一毛。


亲子关系是天然的血缘关系,这种无比强大的血亲怎可以就被一部小小的手机击垮呢?


这些错误真的只是一部手机酿成的吗?

不知怎么办?

看看这3招


大多数父母都将手机、电脑看成洪水猛兽,生怕给了孩子手机,就毁了孩子一生。


手机是很容易让孩子上瘾,但并不是所有教育失当的锅都可以甩给手机,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不是手机这个介质,而是父母本身。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深有感触:


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脑及因特网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开始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


人类发展的 历史 证明: “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错误的教育方法。”


孩子喜欢玩手机本身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最重要的是看父母如何智慧地引导孩子在时间、精力上的合理分配。


1. 多多用心陪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现在“高质量陪伴”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听烦了,如何高质量、高质量多久的问题,大家也一定看过不少,但是能做到家长,鲜有人在。


高质量陪伴意味着父母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天然的义务。


但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 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家长在行使自己的权利


当人在行使权力时,他的动力就会更大,你可以选择你和孩子都喜欢的户外活动,比如打羽毛球、游泳、放风筝等。



你和孩子都有选择玩什么的权利,在找到共同爱好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会增加对彼此的了解,能获得更多的亲子时光,还能对锻炼身体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2. 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是如果在你管教孩子时,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那是相当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你刚指责完孩子打 游戏 ,转过头就去刷抖音,那么就是一场失败的言传身教。



可以趁孩子睡觉或者写作业时,发完该发的短信和邮件,在陪孩子玩或者吃晚饭时,最好把手机收起来。


3. 玩手机要“约法三章”


教育专家说:一个 健康 的 社会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必须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让孩子更 健康 的成长!


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更是如此,让孩子在有前提和条件下使用手机,才能让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学会控制自己。


爱孩子,是家长的本能;立规矩,是家长的责任;只有两者统一结合,才能给孩子一个 健康 美好的生活。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一个事实,在当下这个 社会 中生存,将生活与手机割裂,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手机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充满知识、欢乐的大门,可以变成一个很好的学习、缓解压力的工具。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手机里的生活是别人的,眼前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让我们学会从手机中抬起头,看看身边的美景,看看身边爱你的家人,从今天起以身作则,给孩子用心的陪伴。


点个“ 在看 ”,愿大家都能做有爱、有智慧的父母,做孩子前行路上最好的引路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