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进制是怎么得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纪录时间、角度和地理坐标。其他文明也有使用六十进制,如西新几内亚的Ekagi族。

数字60有12个因子,即1、2、3、4、5、6、10、12、15、20、30和60,其中2、3和5是质数。由于拥有较多因子,六十进制的数可被较多数整除;换言之,可以分拆成多种不同的时间长度,例如一小时可以被看作2个30分钟、3个20分钟、4个15分钟等。60也是可同时被1至6整除的最小的数字。

扩展资料

中国人在公元二世纪才发明造纸术,在纸张传遍欧亚大陆之前,任何足以长期保存的书写工具都是很昂贵的。而古巴比伦时代已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及频繁的商业往来,再加上早熟的天象观察,使得记载庞大数字并长久保存有其必要。

当时捏制一块泥板,把一些文字与数字小心地用一跟尖尖的棍子刻上去,再将之烘培定型保存起来,是十分费时的工作,可见书写文字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在四千多年前,巴比伦人就发展出这种与现代位值系统相似的六十进位法的原因。

古人的天文测量活动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需要等分角,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当然他们要先解决等分的数量小的情况,从二,三,四,五开始,如果采用60进制。

由于60是2,3,4,5,6的公倍数,可以等分这些角,而如果用100进制,三等分和六等分就不能实现。古人定角度为60进制的原因很朴素,就是为了测量和作图方便,做一个量角尺,就可以按照读数来把角等分成很多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