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玘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文言文明吏,罗玘的翻译

明史罗玘传

【原文】

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益肆力古文,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自此文益奇,玘亦厚自负。

尤尚节义。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

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玘,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玘疏论激切,且侵执政者。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玘避之深山。及叛,玘已病,驰书守臣约讨贼,事未举而卒。嘉靖初,赐谥文肃,学者称圭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文苑》)

【译文】

罗玘,字景鸣,是南城人。学识广博,喜好古文,追求奇特深奥。40岁时还困厄为生员,缴纳粮米进入国学。丘浚任祭酒(校长),提议南方人不能留在北京国子监(当时另有南京国子监)。罗玘坚持不停地请求入北监,丘浚骂他说:“你认识几个字,就如此倔强!”罗玘抬头回答说:“只有宫廷藏书没读过。”丘浚暂且将他留下,改日测试他写文章的水平,看过他写的文章后非常惊异。成化末年,罗玘在京城范围内取得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更加尽力于古文,每次写作,有时攀坐在大树上,有时关门坐在屋中,闭目深思,形貌憔悴。从此文章更加奇异,罗玘也深为自负。

罗玘特别崇尚节操道义。言官们因救助刘逊全被关入监狱,罗玘进言说应当宽容他们以不致损害国家的议政体制。宦官李广死后,遗留下一本簿册,详尽记载行贿结交他的大臣。皇帝大怒,命令言官指名弹劾上奏。罗玘进言说:“大臣应作为百官的仪表、法式,现在像这样,确实应给予严厉处罚。然而天下百姓及四方邻邦都仰望着大臣,一旦指名暴露他们的恶行,会引发远方之人怠慢朝廷的心思。言官没有看见簿册上所记的内容,凭臆想来论罪,怎么能辨别出是玉还是石?一旦经过批评指责,将要玷污终身。我请求降旨秘密告谕这些大臣,让他们以生病为由辞职,或者用其他的事贬斥他们,或许可以不成为朝廷的耻辱,而进仕之路也清明了。”李梦阳被关入狱中,罗玘说:“寿宁侯是陛下近亲,应当有办法保全李梦阳。不保住李梦阳,就会连累寿宁侯。”皇帝十分同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任期届满,进升为侍读。

正德初年,升迁为南京太常少卿。刘瑾扰乱朝政,李东阳依顺他违法乱纪。罗玘是李东阳所考选的学生,写信用大义指责他,并请求取消自己门生的身份。不久进升太常寺卿,提拔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他处事严谨,僚属都很畏惧他。京城附近盗贼猖獗,皇太子没有确立,罗玘上疏议论激烈恳切,而且触犯到执政的人。正德七年冬天,因考核政绩来到京城,于是就以病为由请求退职回家。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名声,派遣使者赠送礼物,罗玘逃避到深山中。到朱宸濠叛乱时,罗玘已经生病,火速致信给守臣约定讨伐叛贼,事情还未发动就去世了。嘉靖初年,赐予谥号文肃,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

2. 罗玘 字景鸣 博学 好古文 务为奇妙 年四十因诸生

罗玘,字景鸣,是南城人。学识广博,喜好古文,追求奇特深奥。40岁时还困厄为生员,缴纳粮米进入国学。丘浚任祭酒(校长),提议南方人不能留在北京国子监(当时另有南京国子监)。罗玘坚持不停地请求入北监,丘浚骂他说:“你认识几个字,就如此倔强!”罗玘抬头回答说:“只有宫廷藏书没读过。”丘浚暂且将他留下,改日测试他写文章的水平,看过他写的文章后非常惊异。成化末年,罗玘在京城范围内取得乡试第一 名。第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更加尽力于古文,每次写作,有时攀坐在大树上,有时关门坐在屋中,闭目深思,形貌憔悴。从此文章更加奇异,罗玘也深为自负。

罗玘特别崇尚节操道义。言官们因救助刘逊全被关入监狱,罗玘进言说应当宽容他们以不致损害国家的议政体制。宦官李广死后,遗留下一本簿册,详尽记载行贿结交他的大臣。皇帝大怒,命令言官指名弹劾上奏。罗玘进言说:“大臣应作为百官的仪表、法式,现在像这样,确实应给予严厉处罚。然而天下百姓及四方邻邦都仰望着大臣,一旦指名暴露他们的恶行,会引发远方之人怠慢朝廷的心思。言官没有看见簿册上所记的内容,凭臆想来论罪,怎么能辨别出是玉还是石?一旦经过批评指责,将要玷污终身。我请求降旨秘密告谕这些大臣,让他们以生病为由辞职,或者用其他的事贬斥他们,或许可以不成为朝廷的耻辱,而进仕之路也清明了。”李梦阳被关入狱中,罗玘说:“寿宁侯是陛下近亲,应当有办法保全李梦阳。不保住李梦阳,就会连累寿宁侯。”皇帝十分同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任期届满,进升为侍读。

正德初年,升迁为南京太常少卿。刘瑾扰乱朝政,李东阳依顺他违法乱纪。罗玘是李东阳所考选的学生,写信用大义指责他,并请求取消自己门生的身份。不久进升太常寺卿,提拔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他处事严谨,僚属都很畏惧他。京城附近盗贼猖獗,皇太子没有确立,罗玘上疏议论激烈恳切,而且触犯到执政的人。正德七年冬天,因考核政绩来到京城,于是就以病为由请求退职回家。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名声,派遣使者赠送礼物,罗玘逃避到深山中。到朱宸濠叛乱时,罗玘已经生病,火速致信给守臣约定讨伐叛贼,事情还未发动就去世了。嘉靖初年,赐予谥号文肃,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

3. 《罗玘翁传》的原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1. 原文:翁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也。尝携妹北上,舣舟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翁深耻之,然不欲上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之死网事业,向二毛其施弗究。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2. 译文:坦然翁天性孝顺,深得父母喜欢。坦然翁的母亲去世较早,(他)侍奉后母毫不懈怠,(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坦然翁养大的。曾经带着妹妹(坐船)北上,船停在岸边,妹妹在船前戏耍,突然掉入水中。坦然翁十分惊恐,不觉跟着一块跳下去。这里的水深不可见底,加上天气寒冷身上穿的裘皮衣(因湿水)又很沉重,(两个人)没入水中不见踪迹,围观的人都很惊骇。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中)出来了。评论的人都说好象有人相助。蜀地的风俗,兄弟长大并且结婚后,大多要分家自立。坦然翁深深的以这种风俗为耻,然而又不想伤害后母和弟弟的心,于是让出了自己全部土地和房子。坦然翁的父亲死在公事上,从前家里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坦然翁为此痛心,在家里建造永思堂,每年都率家里的男女祭拜并成为常事。

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

4. 乐工罗程阅读答案

唐宣宗就是个圣明的君主。

他能认清利弊,为了严明法律,他不殉私情,忍痛割爱,把因一件小事而杀了人的乐工名流罗程,也同罪犯一样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当其它乐工们向他给罗程求情时,他仍能执法如山,终于没有赦免罗程。

我想,盛唐之所以兴盛强大,就在于法律严明,令顺民心。宣宗的处置是英明之举,既然制定了法律,就应该人人都要遵守,皇帝都不能够破坏。

如果说有靠山的人,或者统治者本身,能够公然地违反法律,不必接受制裁的话,恐怕就要应了咱们中国人说的“人不治天治”了。做人不要太狂傲,不要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大人物宠幸就放肆。

5. 孔子见罗雀者文言文答案

原文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戆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译文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说:“大鸟却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导读

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题目精炼

一,解释加粗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 · 5.全身之阶()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出师表》中亲_____而远_____的观点有相似之义.

答案:

一,1.跟从2.回头看 3.贪图 4.远离5.保全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3.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

三,贤臣 小人

6. 罗生还镯阅读答案.急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参考答案: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7. 罗生还镯阅读答案.

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翻译下列句子.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参考答案: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