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 2.从社会学角度试述媒体的正负功能

1.试述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
2.从社会学角度试述媒体的正负功能

第1个回答  2015-12-28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联系与区别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①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②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应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传播学在20世纪中叶形成新的学科,正是适应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加快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新闻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学者们,从各自学科出发,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与传播效果,而新兴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为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正是上述多种学科的交*与发展,导致了传播学的建立。③可以说,上述这些学科都是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学科,新闻学是其中重要的背景学科。而传播学的建立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其它学科、包括新闻学的发展。例如在新闻学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增加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课程与传播效果、受众调查等研究课题,并引进了传播学的定量分析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与新闻学都是独立的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重点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提供的理论和知识也不同,相互不可替代,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交融与渗透的。
  在1996年5月上旬,《新闻大学》编辑部曾邀请复旦新闻学院部分师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教师,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学理论对传播学理论的构成,起了重大作用,而一旦构成,传播学与新闻学产生了巨大的区别:④
  1. 二者的研究领域不同。新闻学只研究新闻媒介。报纸的四大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二块。广告研究近几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电视,只研究其新闻部分,60%以上的娱乐节目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广播亦然。而大众传播学对6大媒介的全部内容都研究,领域要开阔得多;
  2. 二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媒介内部的规律,而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即效果研究,这部分约占70%;
  3. 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以逻辑推理为主,以某个理论为依据,推导出很多理论,属于直观式研究。至于大众传播学,我们对批判学派介绍很多,因为我们的思路、方法与之十分相似,而且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问题、阴暗面。但不能因而误以为批判学派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是实证学派,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批判学派。
  4. 二者的学科背景不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很多,涉及的学科广泛,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流派繁多,观点庞杂。可以说哲学有多少流派,大众传播学就有多少流派。相对而言,新闻学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它发展的一个因素。
  在那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形成了共识: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互不相干,也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大众传播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由来已久,它的出现及繁荣无疑让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勃兴,各种媒体的整合给受传者以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人们接触到许许多多原本不可能接触或者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物或人,建立了广阔的信息网人际网。

  以下是大众传播的积极功能的表述。

  1、大众传播具有强化信息互通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彻底抛弃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只是单向地由传播媒介向受众传输的观念,信息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的过程。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地参与到传播媒介中来,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地位趋于更加平等。传播媒介一方面需要千方百针地采制各种信息去满足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众在共享信息的同时,往往可以更便利地参与信息的传播。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信息的传播、交流、互通的过程。

2、大众传播具有生产力功能。对这一功能的新认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的基本思想,结合当代科技所提供的资料,按现代生产力结构的划分,生产力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它们都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传播媒介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的,几次传播革命的突破都是与科学技术的飞跃联系在一起。新闻传播界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知识水平,才能从事现代传播业。在生产方面,传播媒介运用了高技术生产,保证生产快速、高效进行,而且生产的多是精神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知识既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又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传播媒介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部门,信息社会的发展愈加需要传媒业,传播媒介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众传播具有积极引导舆论的功能。从理论的认识和历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反映和引导舆论,并且只有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对事物的发展作深刻的把握,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选择适应的时机,才能成为提供公众表达意见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

  在积极引导舆论中实现传播媒介的政治功能,这是顺理成章的必然。传播媒介总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代表一定的政治立场,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选择有利于传播自己政治观点、思想的意见,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现自己思想的舆论,通过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控制和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面发展。

  4、大众传播实现着社会整合作用的功能。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作用中实现社会整合功能。传播媒介可以广泛传播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的权益、责任和义务,在共同遵循社会秩序的过程,协调社会各种力量,使社会有序地发展。对那些违反社会秩序甚至越轨犯法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形成一种舆论的威慑力,营造全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5、大众传播具有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知识成为决定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知识成为人们终生的渴求,传播媒介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传播媒介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它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它可以迅速地反映最新科学文化知识,让受众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公众接受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媒介还传播弘扬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6、大众传播具有专业解释功能。传播媒介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不同需求的受众,传播对象会进一步细化,大众传播趋于"窄播",传播媒介的专业化、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不断分化的受众群的需求。

  传播媒介的专业解释功能,有利于树立传媒的权威性。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是树立传媒声誉的重要方式。一家传媒能经常刊播独树一帜,发映社会真实态势的深度报道,受众从中能受到极大的启发,甚至影响一个地区、国家的方针政策,这些专业解释性报道无疑成为树立传媒权威性的重要法码。传播媒介加强专业解释功能也利于自身竞争的实力,在竞争中占据尽可能大的份额。

7、大众传播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娱乐活动。

  现代传播媒介既向受众提供了娱乐节目,同时也为受众参与休闲娱乐提供了空间。现代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有限的工作生活圈内,需要参与一些娱乐活动放松自己,参与公共集体活动扩大社交圈,传播媒介的娱乐节目提供了休闲参与的机会。

  然而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掩盖了一个客观事物运作的基本规律:物极必反;正如所有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意义一样,大众传播的益处大放光彩,而其弊端也正在逐步显现。

  为此,在人们为大众传播的巨大功能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兴奋不已时,有必要从文化的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功能进行批判性认识。

  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媒体是人与物或他人交往的中介形式,在一种集多种交往介质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的传播和交流中,人们从各个渠道与媒体负载内容接触,这让受传者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地理的、民族的限制都化为灰烬。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社会时空,信息泛滥甚至造成信息污染。沉溺于这种交流的受传者,交往视野是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灵却越加封闭了。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却有所减弱,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接触。究其原因,对媒介的过分依赖是最主要的一点。只有通过媒介交往才能得到自如感,充分发挥个体内在的智慧、幽默等交际潜力,因而渴望间接交往、恐惧直接交际成为一种越来越深刻的习惯心理。这实际上导致个人心灵更加封闭。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介质进行的大众传播虽然成为一种便利的时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但却进一步限制了更多人的物质接触空间。

其次,形象表现不断提高,精神意义明显削弱。传播媒介对受众的精神麻醉作用,影响人们的思考能力。

  大众传媒的作品为了提高用户的阅读,观看兴趣,画面都搞得非常鲜艳、活泼,并习惯性地强化内容的逼真和感染效果,这种做法尽管降低了受传者的的阅读收看障碍,起到意义上的大众化,普及性加强,但也不自觉地削弱了其中崇高的精神意义。现在的一个事实是,所有的传播内容都可以通俗化、游戏化。这就让一些内容中原本具有的庄严、崇高的精神意义大大弱化。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多媒体化,这正如袋装茶喝起来简便,但永远不如繁琐的功夫茶带给饮者的享受多,轻松、夸张不能代表所有内容的风格。

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理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是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的远程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的确能将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十足,但问题在于,仅仅依靠此教学成长的孩子,知识的积累相当成功,可情感的培养却非常苍白。整日里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根本的情感交流,各种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基本的情感不可能从机器中得到,有的只是分数、对错以及游戏。这正如用所谓电子宠物来培养孩子爱心的企图只能是商家的骗局一样,仅与机器打交道的孩子,不可能具有健全的身心。在机器的训练下,人的智商可以很高,但情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

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知识点与知识点的网状连接让阅读者目不暇接,而思考的空间却很少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本应带给读者的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却难以找到。

  第四媒体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这种个性特征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中得到极大满足,但问题就出在技术上不断鼓励多媒体个人化,而管理上又必须采取一定的集体行为。个人化是为了张扬个性,整体化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遗憾的是,整体性的伦理约束力量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对个人化的支持。尴尬的现实引发了一种有趣的争论:对各种利用网络高科技犯罪的罪犯,人们一方面指责他们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又认为正是这些捣乱者促进了技术自身的日臻完善,换言之,这些犯罪者既是E时代的破坏力,又是E时代的创造力。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使用科学却是有主观的,科技也有伦理,正如日本有人试图用"性机器人"的VR技术来克服社会的娼妓问题,而对"克隆"技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道德范畴一样,网络的日新月异带给人类的也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的颠倒与错乱。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的明显凸现。

  大众传播技术以及理论的源头及领先者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全球化趋势扩大了资源的共享范围,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发达国家一起分享各种信息,但同时,技术优势、经济进步也凸现了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1998年10月2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题为《美国的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一篇文章,列举了美国软件及娱乐产品世界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其它任何行业。而根据1999年5月美国第五界电子娱乐软件博览会的数据,1998年美国电视和电脑游戏的贸易额增长了24%,许多游戏人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偶像。信息革命已经更正了旧的地理概念。全球村正在形成。全球化势不可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科普夫(D. Rothkopf)在美国《外交政策》第107期上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主要指无线电广播),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美国要努力促进全球化的进程,弥合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美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转型中处于领导地位,它是处理全球事务的'不可缺少'的国家,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产品与服务业的领头者。"作者非常乐观地认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事实上,美国在设计全球化进程时,它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什么全球利益、世界大同,相反,它仅仅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与节奏。当我们对英特尔、比尔·盖茨津津乐道时,一种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就已经形成,并且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头脑中,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将日渐黯淡。

因此,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的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及早防范,尽可能把传媒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好的功能,为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