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竹木雕件的一次“旅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竹木雕件的一次“旅行”

扁圆异形竹雕笔筒 作者收藏

中国的竹木雕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从国内外古玩市场行情来看,这类古董器物的拍卖频频突破纪录,大有越炒越热的势头。

以竹雕为例,自 2005 年 5 月30 日香港佳士得以 1140 万元拍出清康熙顾珏、宋玉刻款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竹笔筒后,明清名家竹雕制品在香港市场屡创新高。2006 年春拍,竹雕的利好行情明显有向内地转移迹象,6月3日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竹雕器的成交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据统计,该专场上拍 116 件拍品中,竹雕器多达 29 件,有款识的明清名家制品9 件,包括张希黄、吴之璠、顾珏、周芷岩、王梅邻、马国珍、孙漱石、张鹏 等大家作品,大部分以高于估价成交。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竹木雕制品都有价值。因竹木雕行情看好,高价成交,市场上兜售假冒伪劣竹木雕之风愈演愈烈。据我观察,现在市场上大部分“老竹木雕”都是假的,要买到真东西极不容易。有些收藏者收了几件东西很满足,且有名款。还翻资料把制作者生卒年查出来,自以为出自某名家之手,其实也都是假货。

2006 年冬,一位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读了《章用秀说杂项》一书,特带来他的竹木雕藏品请我鉴定,现在刚下火车。这位先生我并不认识,但他曾给我来过信。此次他冒着严寒,千里之外赶来又无处落脚,我便将他请到家中。

进来的原来是夫妻俩,两个人都很文气,经自我介绍,得知那位先生姓高,在中学教书,女士在医院当医生。随后,夫妻俩从门外搬进两个 1 米见方的大纸箱,好像是装家用电器的,打开一看才知是一件件竹木雕器具。

高老师先是取出一件竹雕笔筒给我看。笔筒上雕的是“竹林七贤”,工艺拙劣,明显看出新雕的痕迹,上面的包浆也是做上去的,笔筒的内壁无使用过的样子,却露出染色的迹象。高又从“宝箱”中“探出”一件竹臂搁,为浅浮雕竹子,署海派画家“三吴一冯”中冯超然的款,通体呈现一种紫黑色,貌似老旧,其实也是用煮旧的方法制成的赝品。高又“探”出一件“黄杨木雕”,雕的是罗汉,不仅是新工,而且连黄杨木都不是,充其量是一种黄柏木制作的现代工艺品。随之,又露出一件竹根圆雕“刘海戏金蟾”。高说:“这是花 8000 元从一家古玩店买的,店主说是自家旧藏。”我说:“这是店主扯谎,一准是他从地摊低价收购的。东西明显是仿品,新的故意做成老的,可小孩就是小孩,老头儿就是老头儿,给小孩脸上画上皱纹,戴上胡须,还是小孩,逃不过行家的眼睛。”

……高眼巴巴地期待着哪怕有一件是重量级的真东西,可是翻遍了他的那两只宝箱,楞是没有一件明清哪怕是民国时期的竹木雕真品。高老师沮丧地说:“我这几年爱上了竹木雕,尤其是看到拍卖中这种器物价值这么高,我更是不断地从古物市场上购买,没想全都不对。”

我一方面安慰他,一方面也谈出我的看法:“搞收藏,只要是真品,即使价高些倒也无妨,怕的就是买假。与其花500元买个假东西,还不如花 200 元买个现代的。就竹木雕而言,现代工艺师的作品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也还是有升值潜力的。”

高老师的爱人接着我的话头说:“老高这个人总以为竹木雕是个冷门,不被人注意,他瞅准这个空子,见到竹木雕就认为是老的,这几年花了不少冤枉钱。”

“有真的就有假的。”我说,“现在文物造假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你认为是冷门,其实赝品早就大行其道了,真正的行家对这种东西早已见怪不怪,而涉世不深的人却屡屡入套。”

我给他们讲了这几年竹木雕造假内幕。

假的竹木雕产地主要是河北,南方也有,早先他们卖的东西很粗糙。竹件不仅煮旧,还在上面打鞋油,做出假包浆。木件也作旧,有些原来就不是人工雕的,而是机器打出来的。有一种木花插,作伪者做出根瘤的样子,上面的孔就是用钻钻出来的,那孔个个都是圆的,明眼人一看便知。以后造假的人又学精了,一件东西两三个月雕出来。速度慢了就是为了让你看,有一眼看上了就说明这东西好,现在他们卖的竹根人物,要价 1 万。十八罗汉要 18 万,便宜也要卖 16 万。近来还冒出一种“高仿”的竹笔筒,此类仿品以留青工艺的居多,或有款,或无款,并且全都作了旧,稍不留神,极易上当。比如,现今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一类仿张希黄的留青笔筒,有的带有张的款,有的不落张的款,便很能唬人,许多行里的人一时都未能分辨出真伪来,主要是因为作伪者“做”得太像了。后来人们逐渐从其工艺、包浆等方面发现了它的破绽。

为了说明问题,我取出几件我个人收存的器物给他们看。 一件为老笔筒,此物好在形态上,扁圆异形,上雕楷书“竹解虚心是我师之句其味无味,莹陔一兄先生正疵,老圃生”,为清代文人手制,颇具文人气息。一件是紫檀木雕文官像,此为圆雕,刀法简洁,文官神情肃穆,表情严峻,宽袍长裙,端坐于台面之上,典型的明代作品,表面乃多年摩挲把玩而自然形成的包浆,明显露出陈年旧物之征。还有一件是黄杨木雕观音像。黄杨木质地坚致细密,纹理成斑纹状,绝非黄柏木等木质可比。此观音像面容安详、双目微合,身披天衣,赤足,人物肌圆滑润,呈现出柔和曲线,极富美感,虽属近代作品仍具收藏价值。

我与这夫妻谈得很融洽。临别时高老师送给我他刻的一方白文名章,印文为“章用秀印”,典型的汉印,看来高老师确有些文化品位,对篆刻也很在行。天色已晚,我劝他们赶紧去赶北上的火车,免得浪费盘缠,那两箱“宝物”权当是一次“旅行”,我帮他们搬下楼去,“宝物”又随同他们一起返回东北老家。

黄杨木雕观音像 作者收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