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孙膑用什么计谋打败庞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9

孙膑曾遭庞涓羞辱,不仅被砍了膝盖骨,脸上还被刻了字,而孙膑的反击,也让庞涓落了个羞愧自尽的下场。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孙膑用什么计谋打败庞涓。

公元前342年,韩、魏两国爆发战争,韩国被魏国大将庞涓打的节节败退,不得已之下,韩昭侯只得向齐国求援,齐宣王便派大将田忌与军师孙膑前去增援。

本来这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增援战,但由于双方将领曾经的恩怨,则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而战争双方的主角,也就是魏国大将庞涓与齐国军师孙膑,两人注定要在此战中决出你死我活。

最终,孙膑利用奇谋,诱使庞涓进入道路崎岖的马陵,并提前在此设下埋伏,最终将庞涓生生逼的在此自尽而亡。

孙膑之所以要下此辣手”,是因为多年前,庞涓曾将他的双腿膝盖骨挖去,并在他的脸上刻下象征屈辱的字,但随着庞涓的自尽,两人之间的恩怨也一笔勾销,曾经情同手足的二人,最终还是走到了这般田地。

这一切,还要从多年前,两人还是同门师兄弟说起。

孙膑原名孙伯灵,春秋战国时齐国人氏,也是兵圣”孙武的后人,而孙膑的老师,据说是大名鼎鼎的隐士鬼谷子。

鬼谷子门生众多,像战国时期较为出名的苏秦、张仪、商鞅,据说都是出自鬼谷子的门下,这些人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动了当时时代的发展。

因此,跟随他研习兵法的孙膑,自然也是学有所成,对排兵布阵可谓是手到擒来,除了他之外,鬼谷子还有一个门生,同样也是颇有成就。

这个人就是孙膑的同窗好友庞涓,庞涓也十分聪慧,对于兵法、谋略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常常暗中与孙膑比高下,并且每次都必须要压孙膑一头才算满意。

当时,正值天下风云变幻,各个诸侯国整日里你来我往,大小战争从未停息,因此,各国都想方设法地吸收人才,而这就给了庞涓一个机会。

有道是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怀揣着飞黄腾达的梦想,不甘心的庞涓辞别了师傅和师兄弟,带着满身的本领出山,誓要建功立业。

临行前,庞涓对和他关系极好的孙膑说道,待他平步青云之际,便邀请孙膑共享富贵,而孙膑对于自己这个师哥的话,也是极为相信,自此,两人分道扬镳,一个继续苦修,另一个则投入到乱世当中。

当时的两人,谁都没想到,再次见面,他们会成为不死不休的仇人。

庞涓投奔的是当时正值强横的魏国,他本是魏国人,回到家乡后,经人引荐,见到了国君魏惠王,一番交谈之下,魏惠王对庞涓十分满意,求贤若渴的他,当即封庞涓为大将军。

在魏国一段时间后,魏惠王有次在宴席中询问庞涓,是否还有和他一样有能耐的师兄弟,如果有,就让庞涓出面,也请到魏国,一同效力。

庞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膑,平心而论,庞涓深知孙膑的能耐要比他强不少,如果将他推荐给魏惠王,必定会得到重用。

但转念一想,如果孙膑被重用,那肯定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如果不把他请到魏国,日后他投奔别的国家,到时候成为自己的敌人,怕是更难对付,还不如先把他弄到魏国,再想个办法,让他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想到此,庞涓就向魏惠王举荐了孙膑,很快,孙膑就接到庞涓的书信,信中邀请他前来魏国共图大业,不过,当时的孙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包藏祸心的邀请。

到了魏国之后,满心欢喜的孙膑原以为,这里有同窗好友,两人相互扶持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庞涓却不这么想,他的目的,就是要将孙膑毁灭。

为此,他不惜的捏造罪名,诬陷孙膑暗通齐国,由于孙膑本就是齐国人,再加上庞涓的添油加醋,让魏惠王对此也是有些怀疑,最终,庞涓为了一劳永逸,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

所谓膑刑,就是挖掉犯人的膝盖骨,让犯人从此不会行走,而黥刑,则是在犯人脸上刻上字,无论哪一种刑罚,都可以说是当时最重的刑罚之一,而庞涓对孙膑下此狠手,目的就是让孙膑残废之后,让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再无翻身的可能。

而遭此酷刑的孙膑,在当时可谓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满身绝学但却成为了残废之人,但即便如此,庞涓依然没放过他,时时刻刻的派兵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让孙膑时时刻刻都有生命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一般人,恐怕早就精神崩溃了,但孙膑并没有因此颓废,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他那个同窗好友”所为,因此,他每一天想的就是如何复仇。

但复仇谈何容易,自己被监视得滴水不漏,并且还是个残废,就是跑也跑不了多远,同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庞涓干掉,要想复仇,先活下去再说吧。

为了迷惑庞涓,孙膑每日里在大街上爬来爬去,喝脏水,吃剩饭,完完全全的就是一副疯子模样,而庞涓亲自看了几次后,也逐渐对孙膑的监视放松了起来,毕竟一个疯子,还能有什么威胁呢?

但孙膑的机会,就因为庞涓的放松,悄悄地来了。

这一年,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听闻齐国使者达到大梁后,孙膑想尽办法见到了自己的家乡人”,把自己的遭遇以及期盼回国效力的愿望,向使者表达后,使者也是深受感动,决心要帮助这个怀才不遇的可怜人。

一番操作之下,齐国使者把孙膑藏在车中,偷偷地把他送回了齐国,至此,孙膑总算是脱离了庞涓的魔爪,至少没有了性命之忧。

纵观孙膑的早期经历,可以说他是原本一个对周围人十分信任的人,正是因为他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庞涓,才让他落了个如此下场,他的才华,成为了庞涓对他下毒手的理由,但有道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过这一遭的孙膑,才算真正得到了成长,而他的复仇计划,也就此展开。

回到齐国后,孙膑成为大将田忌的一个门客,让孙膑被田忌重视,并引起齐威王注意的,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事件田忌赛马”。

大将田忌有个爱好,就是喜欢与齐国的诸公子赛马,但常常输多赢少,孙膑在观察一阵后,提出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的方式,通过调换马匹出场顺序,让田忌狠狠的赢了一场。

不久后,由于赵国和卫国之间发生摩擦,并且赵国占领了一部分争议地区,惹得魏国大为不满,因此,魏国派出大将庞涓,出兵将赵国的首都邯郸,围了个结结实实,不得已之下,赵国围了解围,只得向齐国求援。

盟友有难,齐威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派出两路兵马,前去救援赵国,其中一路,就由田忌和孙膑率领。

田忌这一路,任务是直扑邯郸解救赵国,但此时的邯郸已经被庞涓攻破,并且,他还调起了八万大军,集结在茬丘,准备进攻卫国。

按照田忌的意思,是想和庞涓直接正面开战,但孙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田忌派出一路兵,直取魏国首都大梁。

这样一来,庞涓就会因为需要回援,不得不从赵国撤兵,而他一旦撤兵,赵国被围自然就解困。

这个主意确实不错,但执行起来就有些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庞涓回援呢?毕竟当时守卫大梁的兵力并不少,而庞涓在赵国已经胜利在望,让他回援并不容易。

为此,孙膑决定送他一份大功劳”,有了这份看似唾手可得的功劳,好大喜功的庞涓必定回援。

在孙膑的计划中,让田忌派出士大夫中指挥作战能力最弱的齐城、高塘二人带兵直击魏国的平陵,这让就会让庞涓产生齐国君主无能的表现,因为平陵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更重要的,齐城、高塘二人能力一般也是名声在外。

这一系列操作,就是一个目的,让庞涓认为齐军战力一般,这样就可以在直击大梁时,庞涓会因为急于贪占功劳,轻敌冒进,赶回来救援。

而一切的计划都按照了孙膑的步骤执行,攻打平陵的齐军果然大败,死伤无数,庞涓得知消息后,对齐军更为轻视,因此,在听闻另一路齐军围困大梁时,毫不犹豫的丢下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要回援大梁,并顺便给这些无能”的齐军一个教训。

而孙膑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在桂陵早早做好了埋伏,就等着庞涓自投罗网,轻装急行的庞涓,遇到了蓄势待发的孙膑,结果不言而喻,庞涓大败,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俘虏。

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也是典故围魏救赵”的出处,在此战中,孙膑为了复仇,不惜的让指挥能力一般的将领前去攻打平陵,他深知这些人在面对魏国大军后,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但他还是要用这成百上千条人命,去达到迷惑庞涓的目的,只能说为了能复仇,孙膑已经不在乎付出任何代价。

此战之后,庞涓虽说被俘,但由于齐、楚两国的干涉,让魏国和赵国握手言和,因此,庞涓也被释放,再次回到魏国成为大将,这个结果,让孙膑不太满意,他决定寻找机会,一举将庞涓置于死地。

在这种强烈的复仇意念驱使下,同时由于当时在韩、魏两国发生的冲突中,韩国因为节节败退不得不求援齐国,田忌与孙膑再次成为援助韩国的大将和军师。

再次面对庞涓,孙膑依然采用的和赏赐一样的打法,派兵围困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果然再次率兵回援,不过这次他长了个心眼,并没有轻装回援。

全兵团上阵的魏军,齐国自然是不能轻易打败,为了让庞涓再上一次当,孙膑决定把齐军素有的怯战”恶名发扬光大,他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士兵,把埋锅做饭的灶一减再减,从第一天的十万个,减到次日的五万个,最终减到三万个。

而追击而来的庞涓,看到齐军越来越少的灶眼,更加断定了齐军已经出现大批逃兵,因此,得意的他丢下步兵,带着精锐骑兵,开始日夜兼程的追赶齐军,意图将孙膑一举击溃。

看到庞涓上套,孙膑派出小顾部队,一路退一路打,将庞涓诱到了马陵,而这里,就是孙膑为庞涓准备好的埋身之所。

马陵这个地方,峻隘险阻,道路极为崎岖,孙膑安排士兵将这里的大树砍去枝丫,露出白木,并在树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安排万名弓弩手,埋伏在两侧,随时待命。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庞涓到来,果不其然,庞涓在天色将黑之际,带着骑兵来到了马陵,他看到周围的树上似乎写着什么字,十分好奇,由于天黑看不清,他命令士兵点燃火把,以便细细观瞧。

但火光一起,顿时耳边响起了无数弓弦的声音,原来,孙膑留给齐军的指令,就是看到火光便万箭齐发,庞涓点燃火把,刚好给待命多时的齐军一个信号。

随着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慌乱中的庞涓跌跌撞撞来到一棵大树前躲避箭雨,此时,借助微弱的火光,他才真正看清了树上的字,看清之后,更让他面如死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就像一道催命符,而耳边不停地弓弦之声,更让庞涓心惊胆战,他知道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也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个被自己害惨的同窗所为,期望他手下留情,万万不可能了。

一念及此,庞涓不由得万念俱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了,既然技不如人,干脆,就此了结,也胜过活着被羞辱。

抽出宝剑,长叹一声后,说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旋即自刎而亡。

主将身死,剩下的士兵自然成不了大气候,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魏军十万,更活捉了魏国的太子申,而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逐渐退出了称霸诸侯的地位,沦为二流小国。

而孙膑的复仇,也在马陵之战后画上句点,他用过人的谋略,以及对庞涓的分析,让庞涓一步一步进入了自己设计好的圈套,并利用心理战术,让万名弓弩手在黑夜中连射,让魏军摸不清究竟有多少敌人,同时大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更是营造了一种诡异的气氛,双管齐下,生生逼得庞涓肝胆俱裂。

这边是齐军喊杀声震天,那边是魏军兵败如山倒,如此情形,让一向自负的庞涓顿感万念俱灰,更让他对自己的轻敌冒进后悔不已,同时知道大败无法回去复命,几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之下,自尽成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而这前前后后,都是孙膑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他要的,不仅仅是庞涓死去,更是让庞涓在羞愧、后悔之中死去,为了复仇,定下如此详尽的计策,孙膑着实是狠人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