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真接的家庭关系有两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其余的,如婆媳关系、叔侄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等,都是由这两种直接关系延伸出来的间接关系。

“直接”与“间接”的区别很实用、很重要,能够帮我们理顺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帮我们找到家庭矛盾的源头。

如婆媳矛盾。这种矛盾通常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往往出在直接关系“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上:要么“亲子关系”过黏,要么“夫妻关系”太疏。因此,间接关系的问题要在直接关系中去寻找。

当然,这些关系大家讨论的很多,见解也很多,唯有兄弟姐妹关系,很少讨论,颇受冷落。随着姐妹出嫁、兄弟分家,相互关系渐行渐远,逐渐变成所谓的“亲戚关系”“邻居关系”,逐渐被冷落。

那么,曾经同胞而生、同锅而食的兄弟姐妹关系,真的不重要吗?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是由重要逐渐变得不重要了?当然不是。

无论是从人伦刚常上讲,还是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上看,这种关系终归是家庭关系。既然是家庭关系,当然很重要,其重要性,毋庸赘言。

那么,兄弟姐妹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或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呢?

除了泛泛而谈的“一母同袍”“同根生”“手足之情”“血脉相连”等等之外,具体来讲,细究起来,还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反衬了我们对这种重要关系的冷漠、忽视和无知。以下所述,算是对这种“手足之情”的反思和弥补吧。

有共同的父母,这意味什么?这意味着,由这一个“共”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同”。

父母的福祸荣辱、喜怒哀乐通过亲子关系传递给每一个子女――父母幸福则子女跟着快乐,父母痛苦则子女跟着难受,所有子女都难以置身事外――兄弟姐妹之间便通过“父母”这根精神纽带的连接,使兄弟姐妹关系成为共情关系。

然而,父母的幸福和痛苦从何而来呢?也许来自客观环境、社会他人,也许来自父母本身,关键是来自兄弟姐妹中的一员。“舐犊之情”决定了父母更牵挂有困难,尤其是困难最大的子女,父母的喜怒哀乐取决于困难最大或说处境最差的子女,而不是条件优越的子女。这样,兄弟姐妹之间,一人有难,便通过父母的情感传递而影响到其他所有兄弟姐妹,无论双方关系好坏,都绕不开父母这道坎――父母忧则子女愁。这样一来,你的难处就通过父母转化成我的难处,我的难处就通过父母转化成你的难处――这便是共利关系。

更直接的是,当父母面临疾病、生活困难、社会纠纷等问题时,兄弟姐妹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无论是病榻前的感同身受,还是矛盾纠葛中的荣辱与共,都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共同问题、共同利益,都需要兄弟姐妹之间同携手、共进退。

总之,兄弟姐妹关系是既共情又共利的关系。

常言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多数是后天形成的不同,是表面的不同;在骨子里、在秉性上,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惊人的,甚至奇怪的相似度。无论从外貌特征、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还是思维模式、性格特点、处事风格上,兄弟姐妹之间的共同之处,都是其他关系(如夫妻关系、发小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可比拟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一母同袍,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遗传基因,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生理构成。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

由此导致兄弟姐妹之间具有对外在世界的共同感应模式。

所以他们具有更多相同的情趣、相同的嗜好、相同的秉性;所以他们之间相处更加融洽、更加默契、更加和谐;所以他们之间能够具有心灵感应。

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以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为例,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个中的奥妙。

夫妻要组建共同的家庭,而兄弟分家、姐妹出嫁要分离成不同的家庭,无疑,前者具有更多更大的共同物质利益,而后者的共同物质利益却越来越少。

但是,当贫贱夫妻陡然富贵,或平常夫妻突遭大难之时,常应验一句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大难”如此,“大福”“大贵”也同样如此。因为“中途相遇”的夫妻之间,共同的利益关系远大于共同的情感关系,利益不同则关系破裂。

然而,兄弟姐妹关系呢,一方有难,另一方陡生悲悯之心,会施以援手,且感同身受、惺惺相惜。

有意思的是,一方有荣,另一方不一定会举家欢庆。为什么?还是老方子,“间接关系的问题要到直接关系中去找”。

这通常是父母曾经重男轻女、压大宠小等造成的后果,也可能是鼓励优秀、鞭策落后的副产品。

不管好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兄弟姐妹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关系远远大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利益不同却无损心灵相通的相同感应模式。

所以才有夫妻关系冲突时,到处诉苦,而兄弟内讧时,却视作家丑而不可外扬;

所以才有夫妻离婚时,大家见怪不怪,而手足相残时,当事人违莫如深、双方痛苦、两败俱伤,旁观者则视作“新闻谈资”而“坏事传千里”;

所以才有以“携小三为荣”“傍大款为幸”的婚姻现象,而兄弟姐妹不和,没有一方得意,只见双方诉委屈,且人品会遭外人质疑――待亲兄弟就这样,待他人还会好吗?此人有问题,此人不可交也。

人人共有的这些心理现象,恰恰反映出“兄弟姐妹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更换的关系,是伤不起的关系;世代相传的这些伦理要求,恰恰反映出“手足之情”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人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更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性,是更加根本的人伦关系。

总之,兄弟姐妹关系,因为是同根同源的、最亲近的血缘关系,所以具有性格秉性等诸多方面的相似度,具有天然的心灵感应,从而彼此之间更加溶洽、默契、和谐。因此说,兄弟姐妹关系是一种同感关系。

兄弟姐妹是吮着一个奶头长大的,是同吃一锅饭长大的,是同一屋檐下长大的;兄弟姐妹之间有着共同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历程。

在共同的家教环境下,他们有着更加雷同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思维模式、性格特点以及道德品质等。这种“三观一致”的高度认同感,就是父子、母女关系也无法比拟。因为后者虽有直系血缘传承,却没有共同的后天成长环境和经历,所以会出现亲子之间“搞不懂”的“代沟现象”。而兄弟姐妹之间,不仅没有“代沟”,而且会有更多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会有更多的“心照不宣”“感同身受”,会更容易相互理解、包容和谅解,更懂对方。这一系列的客观现象所呈现出的精神境界,是亲子关系也很难逾越的,更遑论夫妻关系。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仅有共同的血缘,还有共同的成长环境、共同的成长历程――共同的母爱,共同的父骂,共同的嬉闹玩耍,共同的隐私伤痛、共同的教育条件、共同的成长轨迹、共同的少年情怀、共同的青春记忆……从而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感,从而更像一个共同的人。

试想,在纷繁复杂的物质运动中,在千奇百怪的芸芸众生里,需要多少“共”才能吻合成这许多的“同”。

人海茫茫,需要修多少行,才有你我相遇!

人生苦短,需要积多少德,才有你我相识!

世事无常,需要续多少缘,才有你我为兄为弟为姐为妹!!

可是,在长达二、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在物欲横流、刚常紊乱的金钱社会,人们都在忙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还有多少人会留恋已被逐渐冷落的兄弟姐妹关系?还有多少人会珍惜这宝贵的“兄弟姐妹情”呢?

常言道,“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走,兄弟姐妹是亲戚邻居”。

这句略显伤感的话,主旨是讲“父母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精神财富,父母是块宝”。

那么,父母走了之后,兄弟姐妹之间,果真就是世俗意义上的亲戚邻居吗?我看未必:!

或许,婿舅之间是亲戚,妯娌之间是邻居,但是,兄弟姐妹之间,绝对不是亲戚邻居。

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思亲之痛;

因为他们之间,有同胞而生的共同禀性从而“心有灵犀”;

因为他们之间,有同泽而眠的同温同暖从而有神奇的“心灵感应”;

因为他们之间,有荣辱与共的少年情怀和青春记忆;

因为他们之间,有超越于物质利益之上的血缘亲情;

――因为他们之间,是共情关系、共利关系、同感关系、认同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所以,不是亲戚邻居,不是,真的不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