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刘澜:做自己VS成为自己?两难问题的第三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刘澜老师的《领导力》得到课程,对做自己和成为自己的解读,对应躺平侠和死磕系,值得深思。

心理学有个很厉害的词: 接纳,接纳自己原原本本的样子 。好的不用接纳,欢天喜地的就笑纳了。不好的才需要接纳,贪婪,懒惰,自私,暴躁……于是后面还有一个词,叫做 放过自己,不必为自己丑陋的一面自卑难堪。

接纳确实是一剂解药,即使自己不够好,也不用苛责讨厌自己。

可是,一味接纳,再加上流行的做自己be yourself,确实自由且real,但这样由着自己真的好吗?运气好的天选之子,白雪公主,运气不好,天生就是毒王后。人生虽各有剧本,可当毒王后真的开心吗?

刘澜老师的这堂课,把做自己做了个升级版,更好的建议,不是做自己,而是 成为自己become yourself,是一个打造自己的过程。

成为自己,是去成为自己所期待的,美好的,想成为的样子。操作也很简单,按照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从“装”开始,装着装着就像了,装着装着就成为了。

最好的现实案例,必须有刘德华和蔡依林。并非天赋型选手,却有超越天赋的勤奋和自律,在选定的领域里持续死磕。

蔡依林说自己是地才,全靠后天练习。从长相一般,资质平平到光芒万丈,生生把自己练成娱乐圈的奥运选手,打败跳舞比她好的萧亚轩,唱歌比她好的孙燕姿,在五光十色的娱乐圈认真做自己,一步一步成为殿堂级天后。刘德华,演戏不如梁朝伟,唱歌不如张学友,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自律,万年陪跑,靠勤奋站在和梁朝伟并肩的位置,活成了靠努力得偿所愿的人生样本。

从无感到由衷敬佩,应该是大家的普遍共鸣。这种钦佩,具有人设不易坍塌的属性。全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时间铭记,怎么抹杀。

原本不是这样的,流行语境里,大都看不起地才,天才才珍贵,后天习得有什么了不起。最强大脑里最受欢迎的,是水哥王昱珩的天赋异禀,后天练习的学霸大都不受欢迎,对那个认真看扇面的日本老人也是不感冒的。

成为自己的并不多,刘澜老师说,因为成为自己有三个两难选择

是 成为我想成为的自己,还是别人想我成为的人?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并不好回答。如果问的早一点,或许会比较好回答。但我已经不知道了,小时候没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知道要听话,“别人会说的”言犹在耳。久了之后,自己都会忘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正在成为的究竟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

幸好,这种灵魂问题是自己的课题。真的搞不清楚,就不用搞清楚了,就当没冲突,反正人生短暂,做就是了。如果搞的清楚,面对“自我对别人”的冲突,你该听自己的,还是听别人的?刘澜老师的建议是——听三环的。

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如此个人的问题,最后还是会落到算法。 选择那个你喜欢、你擅长、社会也需要的。 不管这个是你想要还是别人想让你成为的,选这个准没错。

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寻找自己的“最”爱,只要是爱的就行,多好啊。这是对我这种找不到真正“最”爱的普通人最好的温柔,只要不讨厌,又恰好擅长,同时社会也需要,那就是使命。只能揽这个活儿。

结果和原则,是我们做事情的两种逻辑。有时候,我们因为结果而做事情。

不是说原则的逻辑比结果的逻辑好。这两个逻辑,都有它的道理。比如,不偷东西好像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可是,如果不偷东西,你家里人就要死呢?在这件事情上,刘澜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向唐·吉诃德学习。  唐·吉诃德行动的逻辑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原则。 唐·吉诃德的原则就是:我是一个骑士,骑士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不去计算这么做的结果。 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太不唐·吉诃德了,都太看重结果,太不看重原则。

曾经,这个问题对我并不存在两难,我的选择像堂吉诃德一样纯粹。可是,如果这个结果就是堂吉诃德想要的呢?而且,这个想要的是至爱,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呢?这时候,是选择像骑士一样潇洒的选择原则,还是至情至性的选择结果,管什么原则?当然,骑士大都是悲壮而孤独的,他们确实选择了原则。这也是骑士精神之所以称之为精神。

幸好,普通人并不用像堂吉诃德一样悲壮, 现实的选择,在结果和原则中找到平衡就够了 。这也是所谓的《第三种选择》的人生吧。

真是个堂吉诃德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刘澜老师有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看哪个原则对你更重要,就坚持哪个原则。还有第二个建议,这个建议也许更难操作,但是效果更好。这个建议,就是整合思考。这两个原则, 既然都很重要,那为什么不同时做到呢 ?应该把二选一作为最后的选择,你首先去想,我怎么做才能鱼和熊掌兼得呢?

于是,最后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

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正因为每个人面对具体问题,都会有当时当刻当下的具体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自我在强烈冲突中,不妄念不勉强又不放弃追求,在纠结撕裂中还能保持内心自洽,是件多么多么难的事情。既然是连圣人都难以两全的事情,我又何必在这里如此纠结。既然选择这么难,何必要做选择。刘澜老师给出的建议就很好:既然是两难,就不用非此即彼,在中间找平衡就好。所有的两难问题,其实都有一个隐藏关:《第三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