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的存在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子女数量的减少、子女不在身边、子女事业压力增大、子女需要照顾自己的子女,以及子女不再将赡养父母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模式造成了冲击和弱化。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等问题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首先,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50年将成为超高老龄化国家。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中国的经济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人均GDP仍然较低,仅为发达国家的20%左右。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现象成为了社会的隐忧。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中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
其次,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导致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目前,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阶段。所谓的“421”家庭模式,即一个独生子女需要照顾四个老人和自己的孩子,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父母早早进入空巢阶段,而且延长了空巢期,同时也将他们置于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亲子交往还是精神慰藉,他们从唯一的孩子那里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削弱了传统社会“家文化”的基础,使得许多家庭养老措施失去了效果。
第三,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立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和信息渠道的拓宽,人们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受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甚至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处于较低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家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农村家庭养老压力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的75%,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调查显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40年。农村养老面临着城市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和人口价值观念改变等一系列挑战。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导致赡养脱离,养儿难以防老,这是农村几千万留守空巢老年人面临的普遍难题。随着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比重也达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因素,农村“空巢”化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