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招隐二首》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招隐二首原文: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巖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招隐二首注释

1策:细的树枝。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2荒涂:荒芜的道路。横:塞。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这句是说道路荒芜,好像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3巖穴:山洞。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4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阴:山北为阴。冈:山脊。丹葩(pā趴):红花。阳:山南为阳。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5漱:激。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纤鳞:小鱼。或浮沉:时沉时浮。这两句是说泉水激荡于山石之间,小鱼沉浮于溪水之中。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句和下句是说不须管弦乐器,山水自有清妙的声音。7啸歌:吟咏。灌木:丛生的树木。这两句是说何必歌唱,风吹灌木的声音自是一种悲戚的吟哦了。8糇(hou侯):食。兼糇粮:兼作粮食。间:杂。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这两句是说食物里兼有秋菊,衣襟上杂佩幽兰。9踌躇:徘徊。烦:疲乏。这句是说在世途上徘徊,脚力疲乏。十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这句是说且弃官在此隐居吧!

招隐二首选析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莇(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屣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巖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巖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著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巖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是十分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就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曹孟德也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 魏晋 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巖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糇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著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亦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者之胸襟,不得出此。这就是「诗如其人」。

诗词作品: 招隐二首 诗词作者:【 魏晋 】 左思 诗词归类: 【隐士】、【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