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data/md5_content_title/56/5602e6c5c24aa1a18725ce42804ade1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8

Warning: flock()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9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75
武汉长江隧道介绍? - www问答网

武汉长江隧道介绍?

如题所述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二桥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又称“万里长江第一隧”。隧道起于汉口大智路铭新街平交口,止于武昌友谊大道东侧,与规划的沙湖路衔接,并在汉口端设胜利街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右出隧道匝道,在武昌端设友谊大道南北方向右进匝道和右出匝道各两条。该隧道总建筑长度3630米,分左、右两条隧洞,其中东北线隧道长3295米,西南线隧道长3303.6米,每线各设2车道,宽7米,车道净高4.5米 ,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工程概算总投资20.5亿元。
武汉长江隧道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是中国第一条开建、最先贯通的长江公路隧道,2008年4月19日,武汉长江隧道双线贯通,2008年12月28日试通车。
建设历程
方案提出
1975年,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下简称“铁四院”)曾提出在今长江二桥处建设江底隧道。
1993年,国家准备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由于跨江地区距长江大桥仅1.7公里,若再修桥会对长江航运带来影响。因此,国内隧道专家、设计大师陈应先提出“以隧道方式过江”。虽然最终未能变成现实,但产生了强烈反响。
可行性研究
1995年,武汉市科委组织铁四院等单位展开“武汉地铁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地铁和轻轨的课题名列其中。同年,武汉地铁办成立前期领导小组。
1981年,铁四院自费开始对过江隧道(含地铁项目)工程进行预可性研究。
1986年12月17日:长江隧道项目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1987年,武汉地铁办正式委托铁四院从事地铁研究。同年11月,中国工程院水利土木部和地下及隧道实验研究中心曾联合举办沉管隧道技术研讨会。
工程立项
1977年,过江隧道(含地铁项目)正式上报国家计委。
1978年,过江隧道(含地铁项目)方案获国家计委初审通过。
1979年8月,开始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流量预测、交通疏解、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和通航论证、人防方案、风险分析、环评、融资九个专题研究。
1979年10月,武汉过江隧道“预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单建双向4车道的公路隧道提上议事日程。
2004年4月,过江隧道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
2004年11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当月28日,武汉过江隧道动工。
施工建设
2008年4月19日,武汉长江隧道双线成功贯通。
2008年12月28日,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宣布武汉长江隧道试通车。
安全建设
逃生通道,安装了102个摄像头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以及大型通风换气设备保障空气流通。此外,隧道两端都设置有防淹门,倘若遭遇战争破坏、恐怖袭击以及自然灾害,该门将关闭,防止江水进入隧道涌入城区。
1983年5月,被列入“863”计划的“高抗渗长寿命大管径隧道管片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课题,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这种隧道管片,是专门为武汉过江隧道而研制的,可使用100年,从而确保了长江隧道的寿命。
工程难题
武汉长江隧道是目前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开挖这一江底隧道的过程中,成功攻克了五大世界性施工技术难题。
1、姿态控制,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掘进姿态难以控制;
2、高水压,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的压力极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
3、超浅埋,部分地段盾构机离地面只有5至6米,要不“惊动”地面建筑,穿越长江大堤等,难度极大;
4、强透水,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
5、长距离掘进,由于地质变化大,盾构机必须一次性成功穿越2500多米。
攻克难关
长江武汉段江底地质条件复杂,有黏土、粉土、粉细砂、卵石,还有岩层等13种围岩,其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是隧道挖掘施工的“天敌”。开挖武汉长江隧道的每一个施工阶段,几乎都伴随着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攻关。武汉长江隧道的建设施工必须在防洪设施密集、城市建筑众多的中心城区进行,这也决定了这些难题的世界性。
盾构机在地底下挖掘,容易引发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中铁隧道联合体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使盾构机掘进时波动很小,保持水压平衡,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内;针对长江武汉段江底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防渗水成为长江隧道施工的又一大难点,中铁隧道联合体采用最新的防水接缝技术,注浆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为江底隧道的施工开创先河。武汉长江隧道可抗击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侵袭。
桥梁建筑
主要出入口
武汉长江隧道共有2个进出主通道和6个进出匝道。分别为大智路主进出通道、汉口天津路右出匝道、胜利街右进匝道、武昌友谊大道1个主进出通道、2个右进匝道和2个右出匝道。
连通道路
武汉长江隧道穿越长江后向西北延伸穿越沿江大道、胜利街、中山大道,出地面与汉口大智路连接;隧道穿越长江后向东南延伸穿越和平大道在武昌友谊大道与立交相连通往中山路和徐东大街。隧道长3.7公里,设双向4车道。 江西北过江车辆除了可从大智路隧道入口过江外,隧道主线西侧设有一条右转进入隧道的匝道,与胜利街相连。车辆可经南京路、胜利街进入隧道。据了解,江西北隧道东侧还设有一条右转出隧道的匝道,与天津路相接。车流在天津路出地面,与洞庭街、沿江大道相接。
重要意义
万里长江第一隧
1996年12月28日,经过十年筹划,历时四年建设、总投资20多亿元的“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正式通车。它的建成通车,使武汉过江交通形成了水上、水面、水下三维立体格局,开创武汉地下过江历史,中华民族实现“隧穿长江”百年梦想
51年前,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天堑变通途。
时隔近半世纪,万里长江第一隧开通,武汉长江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随着省长李鸿忠一声“通车”令下,满载武汉人自豪与激情的车流,从武昌友谊大道余家湖附近的入口处缓缓驶入隧道。车队一路欢歌笑语,到达汉口大智路出口处,路边早已挤满热情欢迎的市民。与此同时,长江隧道汉口至武昌方向也通车运行。
市长阮成发在仪式上表示,隧道的通车翻开了武汉城市交通建设史新的一页,对于缓解我市过江交通的压力,加快武汉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暂缓交通压力
长江隧道通车后,长江大桥、二桥的交通压力将有所缓解,长江大桥单双日通行方式不变。按规划,武汉长江隧道的主要功能为承担汉口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之间的客运交通,均衡中心区交通流,减少车辆绕行,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根据隧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两岸道路连接方案以及汉口、武昌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情况,武汉长江隧道通车后预计将分流我市中心城区20%左右的过江车辆,届时长江大桥、二桥的交通压力将得到一定缓解。隧道开通前,中心城区过江通道日均交通流量:长江大桥约9.8万辆,长江二桥约13.9万辆。交警预测,隧道通车后中心城区过江通道日交通流量:长江大桥约7.9万辆,长江二桥12万辆,长江隧道5.3万辆。由于长江大桥交通压力依然较大,为保畅通,需要继续采取单双日通行措施。
随着交通流量不断增长,预计隧道通车一年左右,三条过江通道的交通流量会发生较大变化,压力随之增强。交警预计:按购车速度以每年8%递增估算,未来几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100万辆。届时,中心城区需过江的车流量将达到约40余万辆,长江大桥、二桥和长江隧道日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长江隧道只能暂时缓解过江交通压力,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中心城区过江压力还将逐步凸显。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