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23
《师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是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成的。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与韩愈齐名的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作了分析解答。
柳宗元在信中说,您想拜我为师,我的修养不够,学业也很肤浅,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不敢当呐!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人们不拜师,也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谁要是好为人师,人们就会大大地嘲讽他,认为他是个狂人。现在只有韩愈死活不怕,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不仅收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大张旗鼓地鼓励人们敢为人师,果然招来了无数的骂声,无数添油加醋的诽谤,韩愈也被人们看做是不正常的狂人。
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改革人才选拔体制的号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仅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更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尊严与平等,这大概就是《师说》流传千古,一再成为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的原因吧!这样一篇文章的写作动力,显然不是仅仅来自于一个四门博士的角色与俸禄。由此可见,韩愈虽然生活拮据,地位卑微,但是他目光远大,心怀天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三十五岁,却已经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成熟与深邃。
第2个回答  2016-10-04
文中最后一段不是说了吗,是为了李蟠【韩愈的弟子】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向他【韩愈】学习,因此赞赏李蟠能够履行古人从师之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 。
第3个回答  2018-06-22
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是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成的。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与韩愈齐名的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作了分析解答。
柳宗元在信中说,您想拜我为师,我的修养不够,学业也很肤浅,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不敢当呐!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人们不拜师,也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谁要是好为人师,人们就会大大地嘲讽他,认为他是个狂人。现在只有韩愈死活不怕,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不仅收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大张旗鼓地鼓励人们敢为人师,果然招来了无数的骂声,无数添油加醋的诽谤,韩愈也被人们看做是不正常的狂人。
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改革人才选拔体制的号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仅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更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尊严与平等,这大概就是《师说》流传千古,一再成为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的原因吧!这样一篇文章的写作动力,显然不是仅仅来自于一个四门博士的角色与俸禄。由此可见,韩愈虽然生活拮据,地位卑微,但是他目光远大,心怀天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三十五岁,却已经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成熟与深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