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到城市,你有遇到过一些感到奇葩的邻居吗?

如题所述


说起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流传千年自然有其道理。有其对于我们这们这种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是在各种各样的邻里构建的关系网络里长大。

乡村是熟人社会,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撒泡尿邻居都能闻到骚味,说个悄悄话,就能被传到隔壁的隔壁。当然,偶尔遇到点困难,若非人缘太差,怎么也会有十户八户蜂拥而至,嘘寒问暖,帮忙做个饭,带个孩子,照看下猪,放下牛,甚至扛个木头,杀个猪,捞个鱼。离开了邻里,往往这些小事在关键时刻,还真会把人难住。

农村的邻里,其实关系是相对复杂的,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六代,扯来扯去,总能是沾亲带故的,各种姑姑婆婆,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婶婶伯母,姑舅契女,表叔表嫂,亲家公亲家母。不过纵使如此,也依然有些奇葩邻居,相处几十年日复一日,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邻居一:没完没了的跟我们家借东西

比如隔壁有位大妈,七十来岁,长得尖嘴猴腮,原来是地主家的儿媳妇,后来家里没落了, 饥荒年代,靠着东家借米,西家借番薯,隔壁借吃,那边借用,借遍全村才活下来的。

长期通过借钱借物活下来,后来不挨饿了,这个借的习惯也仍然没有改变。不过她不跟别人借,专门对我家下手。印象中,从我刚刚懂事起,家里任何东西她都要来借,捞个饭来借漏勺,砍个柴来借担竿,除个草来借锄头,杀个猪还得来借血盆,请客了桌椅碗筷不够还得来借吃饭家伙,至于犁地借牛,上街借车,打电话借手机,没人手借人这些则更是难以尽数。

总之,二十多年来,除了部分不可移动的家具之外和老婆孩子没有借之外,一切能借的几乎都被借了一个遍。如果仅仅是借,那并不是要命的,要命的不问不还,还也延迟几天,搞得自己家的东西常常无法及时使用。

更有个别时候,犹如在我们家安装了摄像头一样,任何新买的农具或小电器,都要马上借来用一用。仿佛不经过她的开光,这东西就不能被我们家使用一般。

我爸妈咬牙切齿,但总是不好拒绝,即使临时找借口拒绝了,过几天她依然会上门再开口,真是成了生活中巨大的烦恼。偶尔我们试试去借她家的东西,却借一次,她要叨几天,而且当天借当天就会来找我么还,反反复复,成了我们一家的心结。不过,好在几年前她要带孙子到县城读书,极少回家,我们才松的一口气。


邻居二:我家每次上街买了东西,或者家中来了客人她必定上门

另一个邻居也是中年的女人,她家离我房子尚有几十米,也是让我们苦恼了几十年。早些年,在村里,我家生活算是比较好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还算超前,家中来来往往的客人格外多。

但不知从何时起,邻居大婶竟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我们爸妈上街买了新东西,比如水果或蔬菜,她总要在我们摩托车刚刚进家门的一刻,准时登门,打听打听,问一问,我们家,买了什么,什么东西多少钱。来就来了,唠嗑聊天也正常,买了水果零食,左邻右舍分来了家里分一些自然不算大事。

可她却总是不分时刻,不分场合,无论是来了什么客人,还是朋友,我们装好了果食,备好了茶酒,坐在客厅里桌子上要招待客人。这时她就如影随形的站在桌子旁边,各种莫名其妙的搭话,插嘴,并且边说边自己拿起东西就吃,丝毫不会客气。

如果仅仅是一人,或许尚可忍受,然发展到后来,竟是待着几个孙儿一起涌来。或许生活艰难,孩子是有些嘴馋,我们也分发一些出去。孩子却不知轻重,本来点到为止,尝尝便可,哪知常常一把抓了,直接进口袋,害得我母亲只好重新再装过。家里客人多,这种招待方式几成了一个负担 。如是多年,只近些年她家生活好些了,孩子们赚钱了,不缺吃喝了,方才好些。


城里的邻居更奇葩,老阿姨天天坐我门前喂孩子吃饭

说完村里的邻居,再说说到了城市居住之后,又遇到了新的奇葩。我现在住的地方是在惠州,当时因为钱不够,拼拼凑凑整了一个公寓式的房子,包括公摊70来个平米,一层楼过道两边住了17户,跟宾馆房间一样。

因为一层楼邻居多,大家挨的紧,走廊隔音也不行,其实大家平常都是各生活各的,对门不相识,更少来往,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打扰,过自己的就好。这是城市社区典型的自动陌生化的代表,无论在什么样的农村生长出来的,到了城市就自然如此了。

不过,我家有两个孩子,小朋友没有隔阂,没有芥蒂,所以孩子们之间仍然会串门,我们也乐于让他们有伙伴。但其中也有特例,说是和小朋友有关,实际上却让我们无法忍受她的奶奶。

这位阿姨六十多岁,应该是从梅州的某个小县城来到惠州给儿子带孙女,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不正常的是,老阿姨每天给孩子喂饭的方式,不是带着孩子坐在自己家里安安静静的喂完再出门转悠,而是每餐饭都从过道的另一头走到我这一头,然后站在我家门口一喂喂一个多小时。

早上七点钟,我们还没开门,她就已经端着饭,带着孙女来了,我一开门,她就走进家里,用她那让我们时刻懵逼的方言,问这问那,长篇大论一通。不需要邀请,不会妥协,直接一屁股坐沙发,碗里的饭粒落到地板上一脚踩上去就跟口香糖一样糊的稳稳当当。

到了中午,我们打开门透气,她仍然会出现在门口,于是我爱人就躲进房间里抱孩子,喂奶,看手机,不出来。她就在门口来来回回几十遍的转悠。下午,孩子放学了,她继续带着小孙女,来找朋友,实际上小孙女太小根本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但她依然日复一日的坚持。

老人的儿媳妇对此深恶痛觉,十分担心她会和邻居们说自己家的事情,甚至放了话要我们不再搭理她。但阿姨丝毫不会改变,从这一家走完走另一家,从白天到晚上,甚至别人要洗澡睡觉了仍然不走,没停没歇。导致另外两家年轻妈妈,远远听到她脚步就关门上锁,一到周末就赶紧外出,跟逃难似得。

更有一位妈妈说说简直要被老太太给热情出神经病和抑郁症了,最后实在没办法,跟老人说“阿姨,请你以后不要再来了,我们很累了,受不了了”,老太太反应迟钝,第二天依然我行我素,直到一个礼拜后感觉受到了冷遇,才回过味。至于我爱人,则学会了听二十米开外,听到脚步声就关门,防患未然,让自己少点烦恼。


总结

邻居还是好邻居,热情也很热情。只是真的邻里之间要有边界,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所求无度,不能理所当然,也不能以自己的热情强加给他人,最后变成他人的烦恼。

我想对于第一位邻居,问题出在我们一开始就不知道拒绝,让她一切想当然,将我家当着自己家,到最后养成了她的习惯。一升米养恩人,一担米养仇人,我们太爱惜面子,太会为别人着相,太害怕搞坏邻里关系,所以使得她索求无度,让我们自己痛苦几十年。

第二位邻居,大抵情况和第一位相似,她的生活不好,口腹之欲难以得到满足,而我家又给过甜头,做过好人,所以就黏上来了,再也甩不掉了。一步步走下来,好邻居发展成跗骨之蛆。太过于有礼有节,最终让自己成了受害者。

如果说前面两位邻居还是沾亲带故,几代人几十年的交情,多少还能理解。那么第三位则实在是无从置喙了。可能老人太习惯于熟人社会的邻里相处方式,到了城市也想当然的认为这依然行的通。殊不知,城市这块土壤,人天然容易变得有距离,天然喜欢在家中独处,天然适合老死不相往来,除非特别情况,否则根本无法打破这个魔咒。

这位阿姨对此是后知后觉的,甚至也可能是不想适应了,因为她来到城市,太孤独,太无聊了。太压抑了,乃至极度的渴望从邻里关系中得到一点补偿。然而这种寻求补偿的方式,却走向了极端,打破了一些底线,成为了对私人领域的入侵,最终成了大家都讨厌的人。

所以,我想说的是,邻里关系是门挺深的学问。合适的邻居,合适的邻里相处方式也得靠自己去培养,去引导,去塑造。不一定要成为主动者,至少也不要变得那么被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遇到过。我的邻居就是一家奇葩的人。从老一辈到少一辈一家六口人,每天从早上六点多,无论冬夏都是开着大门,播放着震天的电视节目,非常奇葩。
第2个回答  2020-08-15
遇到过。有一个邻居每天晚上都要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漱嘴,声音很大。
第3个回答  2020-08-16
有遇到。把公共空间当成自家的储物间使用,时常把垃圾和拖鞋放在过道,把过道当成自家院子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