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第三单元儿童生活

一、教材和丛书分析

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是“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和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4篇课文分别是《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这4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通过对曹冲称象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将曹冲的称象方法与大臣们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文章由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展开,感受爸爸和蔼可亲的同时,自然地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通过爸爸的话揭示出来。《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思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妈妈睡了》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妈妈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我们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从课后题可以看出,谈感受或体会的形式多样:《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感受或体会。《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子“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妈妈睡了》中“你看过家人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都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或体会。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从课后题可以看出,《曹冲称象》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语讲讲这个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课后题着重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借助提取出的信息进行讲述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话最基本的要求:“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起始阶段的写话,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自然妙趣》围绕以上“双主线”安排了“多彩童年”专题,共有13篇文章(具体见下表),这些文章感情真挚,从儿童视角出发,多方面描绘儿童生活。其中8篇范文阅读分别与教材中的4篇课文相契合,《善于思考的徐文长》介绍了少年时徐文长“提水巧过桥”和“妙取竹竿上的礼物”两个故事,表现了徐文长善于思考的特点,在以上两个故事中都能借助关键词句介绍事情经过,不管是内容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与《曹冲称象》相契合。《一碗幸福的汤》中贝拉等妈妈回家时“担心、高兴、幸福”等表示心情的词语为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讲故事提供了支架,与《玲玲的画》相契合。《爸爸节》一文介绍了小主人公给家人过节的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可以通过画出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读懂文章,与《一封信》相契合。诗歌《妈妈的爱》表达了慈母之爱,文中有一些带有“的”字的词组,与《妈妈睡了》在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上都很契合。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曹、玲”等66个生字,读准“朝、重、结、发”4个多音字,会写“称、柱”等37个生字,会写“一同、柱子”等32个词语。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圆、园”等同音字。

了解带“的”字和“动词+名词”的词组的结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3.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讲讲故事。

4.能按顺序简单介绍一件喜欢的手工作品,继续培养专心听讲、静心听讲的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主要信息。

5.会用“一边……一边……”“才”等句式或词语说句子。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

6.积累古诗《小儿垂钓》。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反思:从课后题可以看出本单元的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借助词句进行复述课文。二年级要求开始进行写话训练,类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