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打卡第十天,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Diane Baumrind (1991,1996)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教养方式理论。她早起主要从事一个以100名学前儿童(主要来自欧裔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的纵向研究。通过对儿童、父母的观察以及对父母的访谈,Baumrind 及其同事发现,根据父母在温暖和控制两个维度上的高低水平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高关爱,高控制

这类父母给儿童设定明确的界限,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期望儿童有成熟的行为。但与此同时,父母能给予儿童很多的温暖。他们能倾听孩子讲他们关心的事情,告诉儿童遵守规则的原因,给儿童更多的自主权(意思是允许孩子们对发生的事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进行选择)。

这种类型的父母较少惩罚儿童,更多地给予指导,并帮助儿童学会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孩子更容易获得自尊和独立。此种教育容易产生积极效果,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愉快的合作模式。

专制型——低关爱,高控制

这类父母在与儿童相处时看起来很冷酷无情,而且控制欲很强。他们总是期望儿童能很快成熟起来,并且按父母的话办事——“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父母和儿童之间没有太多的情感交流。父母对儿童的惩罚很严厉,但不会滥用惩罚。

他们很爱儿童,只是没有表达出来,就算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干涉。他们总是说类似这样的话——你难道不知道……你难道不喜欢….你为什么总是……甚至是拿亲子关系或家长的健康状况去压制孩子。不过,在不同文化或不同治安条件下,专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执行力强但自我意识薄弱。因为在专制型父母的管理下,孩子没有对事情、对家庭的发言权,他们发现自己表达的感受和观点往往得不到重视和反馈,也就是说不起作用,于是就变得不喜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比如在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中,把狗放在通电的笼子里,侧面有一个开关按钮,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通往一个不带电的笼子。刚开始狗发现了按钮,就用鼻子去触碰开关。后来实验人员调节了按钮让开关变得不起作用后,狗尝试触碰按钮多次后发现无效果,就宁愿趴在笼子里忍受电击的疼痛,再也不去触碰按钮了。也就是说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孩子有这么一种倾向——觉得自己的说话做事都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容易放弃。

放纵型——高关爱,低控制

给儿童温暖并且养育儿童,但他们很少制定规则或者告诉儿童行为的后果,对儿童能做出成熟的行为不抱太大希望,因为他们“只是孩子”。太投入的家长也可能会陷入这种误区,他们只想着与孩子做朋友却忽略了充当家长和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以至于孩子们失去了对家长身份的尊重和认识。受到这类教养方式的孩子有很大的倾向是欺凌别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要求都可以得到父母的满足,因此想得到其他孩子的东西时会不择手段),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长期来看会受到伤害。

忽视型——低关爱,低控制

对儿童漠不关心,也不会费心控制儿童的行为、与儿童沟通或教育他们,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最严重,受到这类教养方式的孩子有很大的倾向是打架欺凌荒废学业未婚先孕欺凌滥用毒品。

四种教养方式的对比与总结

专制型、权威型和放纵型的父母都很爱他们的子女,并且尽力做到最好——只是他们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

至少对欧裔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而言,权威型父母的子女在学校表现出色,对自己很满意,与他人相处融洽。专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产生负罪感和抑郁情绪。放纵型父母的子女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们习惯了我行我素。

当然,极度的放纵会变成溺爱。放纵型的父母会满足子女的每一个无理取闹的要求——他们可能感觉顺着孩子的意愿比违背孩子的意愿更轻松、更容易。放纵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例如,研究者让3407名9~12年级的欧裔美国儿童描述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自己对同伴群体的偏好,结果发现,那些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更倾向于加入“帮派团 ”、“瘾君子”等与成人价值观相悖的团体。

管理和教育其实是相通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合适的目标或者说期望,加明确的规则,再加上适时的温暖,这样的教养就容易培养出行为得体,身心健康的孩子。同样,当团队中目标明确,游戏规则设置合理,行动过程有适当指正与协助,就容易出现管理者期望的团队成员,目标达成只是顺着这些规则和协助出现的必然结果。

所以,对孩子一定要有明确的期望,清晰合理的规则以及解释,再加以倾听和指导,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价值观与社会大多数期望相协调的孩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