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那些同学(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大学四年,我听到的最有价值的关于同学关系的话是:同学四年,朝夕相处,有可能关系很铁,也可能结怨甚深。这倒不是说它印证了什么,而是说它打破了我的认知藩篱,以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一个习以为常的问题:同学关系是否就一定代表着亲密的关系,或者说可信任的关系?

心理学上说,相邻性带来有用性。所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处都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学,更是为了一个精神的目标——学而为人——走到一起的,而且是在身体和心智从稚嫩向成熟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那真是最可能建立信任关系的。

信任有收益,也会有风险,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运,比如苏秦和张仪,反之则是倒霉,比如孙膑和庞涓。

这两对都是同学,这四人也都是同门,也许只是毕业的届数不同,导师都是鬼谷子。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两人在王屋山大学鬼谷子门下同学多年,毕业后同赴魏国就业,因庞涓妒忌孙膑才能,用计陷害后者,割去膝盖骨,孙膑装疯卖傻十年,苟且偷生,后来在田忌帮助下逃到齐国,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用了围魏救赵计策,在桂陵大败庞涓,在魏国攻打韩国时再次用了围魏之计,并成功地运用了减灶策略迷惑了庞涓,诱其在天黑时进入马陵地区,在一棵树上刮了皮(《大秦帝国》里写的是在树前立了个草人,上面挂了个牌子),写上了类似“庞涓死于此地”的话,在庞打着火把看时,被乱箭射死,魏军死伤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同学相残相杀,几千年后读到仍然感到一阵寒气。

孙膑无疑是绝对地信任庞涓同学的,本来想去齐国,庞涓拉着去魏国就去了,直到被陷害身残才醒悟。庞涓则是有很多心眼、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毕业时两人都说没想好去哪国发展,鬼谷子就打算抛个硬币来帮他俩决断,庞涓突然打断说“弟子愿赴魏国!”并解释说“同室修习,庞涓与师弟当坦诚相见,各现本心,无须天断。”考虑到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竞争不好,孙膑想了下就回答“弟子回齐国”。

我们不能因为庞涓是个坏人就认为他什么都是不对的。庞涓的这个行为一方面是如书中所说“私心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明确的目标和较强的意志,敢于决断。相比之下,这时候的孙膑偏柔,在人际关系中更愿意迁就别人,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为了解释庞涓的功名之心,书中描写了他父母双亡寄养于叔父家的悲惨经历。童年的经历当然会影响成年以后的心智模式,但不是唯一因素,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提升也很重要。

按说庞涓这样心眼多的同学应该比较会来事,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才是。但实际上庞涓在魏国工作得也不是很愉快,魏王喜欢的那种KTV唱歌夜总会娱乐的调调他融入不了,跟丞相公子卬也是相互掐脚,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品位不同,水平不同,谈不到一起去。他作为上将军业务能力还是可以的,自我审视的话应该是个很职业、比较正派的人。在他眼里,公子卬就是一个草包,公子卬和太子申就是一对草包。

他的问题在于:第一,格局偏狭,把可以帮助自己的朋友误判为急需翦除的对手,自己树了一个强敌。把孙膑隐瞒自己是孙武后人的做法贴标签为“欺骗”、“有心计”,在受迫害妄想症的作用下,孙膑对魏王自谦并说要回齐国料理家事的话也被庞认为是虚伪的作态。就孙膑来说,庞涓得到重用,自己回齐国“各为其国,各为其主,私情不扰国事”是很自然的。设身处地地想,庞涓要突破这个认知障碍是很难的。一旦突破,将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境界。可惜他逾越不了。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智商不够,学艺不精。他与孙膑的两战高下立分,基本上就是末流的职业初段和当红职业九段之间的差距。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千古名策,“攻其必救”,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只需要走三百多里地,而到赵国的邯郸则需要一千多里,好的计策捅破了窗户纸好象挺简单的,但能不能想出则取决于实力。孙膑仿佛是一个高超的棋手,处处先手,第一招,两万兵马佯往赵国,诱使八万魏军离开巨野增援庞涓,然后秘密撤回埋伏于桂陵。第二招,六万骑兵猛攻大梁,七万步兵第二天赶到助攻。第三招,撤回六万骑兵,秘密埋伏于桂陵。第四招,算准庞涓要走桂陵回救大梁(路近了三分之二),十万大军设伏于狭长山道两侧。第五招,在庞涓进入巨野大道前,将围攻大梁的七万步兵回师堵住桂陵南边的山口,利用信息传递的时间差完美设伏,充分利用了兵力。结果是庞涓的二十万大军损失了十三万,庞侥幸逃脱。即使事后复盘,庞涓也想不出应招,每一步都是必然。看桂陵之战,孙膑对运动战的运用真是神乎其神,简直就是在下表演棋。

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还是孙膑的单方表演,庞涓根本就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孙对庞的心态把握得非常准,对战局节奏的感觉非常狠。庞涓要灭韩国,孙膑将救韩的时机定在韩国苦战魏国三个月左右,冷静,稳、准、狠,心不狠真做不来——韩国损失惨重,战斗非常惨烈。在庞涓快要拿下韩国新郑时,又接到了齐国攻魏大梁危急的报告,庞涓的火啊那是真的火啊,孙膑你能不能来点新招?孙膑说(这当然是我编的),好啊,这次不在你回来的路上伏击你了,你有种来追我啊!庞涓一到大梁,齐军纷纷逃跑,乱糟糟的场面那是相当的逼真啊,庞涓当然要追了。其实我是很理解此刻庞涓的心情的,小时候玩玻璃球,看到一个菜鸟,那心底的亢奋和贪婪啊顿时泛起,压都压不住:可逮到你了!我的小面瓜!但结局往往是反而输了很多,对抗性的竞技活动,都会有诈的。这齐军边逃边减灶,暗示庞涓我们都被你们追得溃散了,又派几百名小兵投降招供,明示庞涓我们真的走不动了,并且孙膑就在军中。而这一切,都是孙膑导演的,真是把诱敌深入用到了极致。逃跑的齐军一进马陵山谷,就从两边小道反身出山,迂回包抄庞涓大军,待其进入山谷后堵截入口,而早就等在山谷的一万齐兵则接替扮演逃跑角色,丢盔弃甲往里跑,演得十分逼真。孙膑把马陵道的南北口全部封锁,要全歼庞涓十万大军!很细节的一点,他把庞涓进入山道的时间“挤在了晚上”,这个“挤”字,用得非常妙。庞涓为了看清一棵大树上写的字——“庞涓死于马陵道”,举起了火把,孙膑连这一点也算准了,只要有一群人举火把围着就放箭,结果庞涓成了刺猬。这可能是艺术的夸张,但庞涓确实是死掉了。

孙膑两次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两次在山地设伏,两次压倒性击败庞涓,庞涓只有乖乖听话的份,根本没有机会翻盘。这就好比:有一次李小龙表演,告诉对方要打什么地方,而对方却依然无法防范。

孙膑是聪明,但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有智慧。孙皓辉先生在书中说,被庞涓陷害挖掉膝盖骨后,他装疯卖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天赋智慧与无与伦比的悟性神奇地复活了。”人是这样的,凡是不能打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如果没有刺激,蚌不会形成珍珠,牛不会形成牛黄,看看司马迁、左丘明、王勃、李白、杜甫、苏东坡、刘禹锡,哪一个不是如此?所以说,“诗三百,大多发愤之作。”

极大的伤害毁了孙膑,也激发了他的潜力。他和庞涓的两次对决,我隐隐感觉到他复仇的决心:没有给庞涓留任何回转的可能。

这对同学,最后成了仇人,一死一伤。

再说一个正能量的例子吧。同样是鬼谷子门下的两个同学,苏秦和张仪,明明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却相处得很好。关于他俩同学的时间,《大秦帝国》至少有三处说法,一处是“双杰聚酒评天下”这一节中,张仪说“你我在魏国王屋山浸泡了十年”,一处是“安邑郊野的张家母子”这一节中,说张仪“他与苏秦做了十多年师兄弟”,还有一处是“相逢无由泯恩仇”这一节中,张仪说,“苏秦!同窗十五载,张仪竟没看出你是个见利忘义之小人!”这回是落了实锤,两人同学竟达十五年,大家想想有没有同学十五年的?小概率事件吧,从小学开始,小学中学都是同学也就十二年,那得上大学也至少是同一所大学才够十五年。所以,苏秦张仪同学的时间确实很长,基本上是高中本硕博连读都在一起了。

苏秦和张仪学的是一样的专业,都很优秀,按照“良马独槽”的配置,必然是在相互竞争的战国公司就业,两人对此十分清楚。可贵的是两人对此都是坦诚相对,张仪为此专门千里迢迢赶到苏庄和苏氏三兄弟聚谈,征求苏秦关于去向的意见。张仪一开始说打算先去齐国,没意思再去楚国,苏秦建议他去魏国,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去魏国的原因,两人又讨论了燕赵两国,最后苏秦详细分析了秦国,想去秦国,那儿的事业机会大,张仪提醒:“苏兄如此推重,看来定然不差。然则有犀首在秦,苏兄还当谨慎为好。”两人豪情迸发,张仪举杯:“苏兄入秦,张仪入齐,驰骋天下!”两人相当于填报志愿前商量好了不报同一家公司,避免自相残杀。

面对这种毕业后去向的敏感话题,两个好朋友坦诚相对,帮助对方,成就自己,交换意见,互相提醒,这是值得广大应届毕业生认真学习的。再去看看孙膑和庞涓的例子,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味道。

究其原因,苏张两人家境差距不大很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苏张两人家境还可以很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二。张仪的爷爷从士兵做到了将军,爸爸当过魏国管盐的下大夫,后被放逐,家道虽然中落,但从张仪回家时的情况看,“偌大的庄园,只有一个老管家带着三个仆人料理。”毕竟还有个老管家,还有三个仆人,我们现在不要说管家,不要说仆人,能请小时工来做做家务的都只占一部分。那么,苏秦呢,世代经商,张仪去拜访的时候到的是苏庄,你想能称作为“庄”,家底还是可以的。他俩的这种家庭情况,即使是家道败落,也是有骨头撑着的,或者说,是见过世面的人家,这样人家的孩子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顿放弃诗和远方的。所以,这两个同学没有因为家庭背景差异而出现心态失衡的情况,交往相对简单。

苏秦后来在秦国就业不佳,改到燕国,身挂六国相印,推广合纵策略,与秦对抗,张仪担任齐国使者后在楚国遇挫差点被打死,后来辗转来到秦国,推广连横策略,分解六国合纵,两人分明是个对头,但张仪入秦竟然还有苏秦举荐的因素。秦国樗里疾(樗读chu,一声)跟秦王说,“臣出使齐国时,苏秦曾对臣提及张仪,举荐张仪入秦。”这等胸襟,让庞涓何以自处?这种担心没有对手的自信,也就苏秦有。秦王嬴驷倒是对此了然,“一个人天下无敌,也就快没有价值了。”从时间上看,苏秦的发达早于张仪,当他成为高管时,张仪连低管都不是。鬼谷子对两人的考语是: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擅长从0到1,张仪擅长从1到2。苏秦的成功也启发了张仪,苦思对付合纵的策略,买家嘛,自然是七国中剩下的那一家:秦国。一入便是丞相,封爵大良造。这两人的遭遇,有点象《历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和陈墨涵,想投奔国军的结果成了红军将领,想投奔共军的结果成了国军将领,命运弄人,现实比电视剧精彩。

苏秦张仪这对同学的价值在于,即便在后来发生猜疑的时候,两人仍然是很有风范,而且心里是想着对方的。因为屈原刺杀张仪,苏秦知道而没有告知张,两人在齐国相遇,一个要握手,一个要甩开,一个承认有这回事但不解释,一个勃然大怒,十五年的同学看走眼了,“自今日起,你我恩断义绝!”孟尝君无论如何调解都不能说和。孟尝君私下问苏秦为何不解释,苏说,“知己疑己,夫复何言?”后暴怒高喝:“我待张仪,过于兄弟之亲。你说,他如何能疑苏秦?他!根本就不能如此问我!知道?!”

张仪呢?反而向齐宣王推荐苏秦,“张仪以为,齐王若得变法,非一人不能成功。”孟尝君说,这是故意的吧,知道齐王知道苏张不和,故意推荐而让齐王生疑而不用苏秦。这真都是聪明人啊!不过张仪的心思更深,他觉得更了解帝王之心,“苏张但有仇,天下君王安”,而且认为这个推荐机会“也许只此一次”。孟尝君以为这下两人复合了,张仪却冷冷道:错!不想教大才虚度而已,与恩怨何涉?读到此处,直想击掌。两人打算要断交了,还是保存着底线和那份爱。

庞涓同学,你好好看看你的这两个学弟,打架都打得比你有情有义。都是同学,相煎何急?!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