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___第八十一章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的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诚实可信的话并不悦耳动听,悦耳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可靠。

  信言就是言如其实、言如其是,即不夸大其词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往往朴实无华。

  美言,指那些言过其实的语言。说话要么假、大、空,要么花言巧语。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确如此。那些花言巧语的话,往往不可信。恰恰是那些木讷寡言的人,他们的话,可信度比较高。孔子也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还主张君子要“敏于行,讷于言。”即,君子应当行动要敏捷(行动力强),言语要谨慎。

  不难看出,圣贤们都反对那些只会花言巧语,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一个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没有切实可靠的行动,所以,往往不可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有道德的君子不善诡辩,善于巧语诡辩的人往往不善(不是遵道贵德之人)。

  生活中,特别是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所以争吵也避免不了。但是,值得警醒的是,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吵来吵去,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争吵不休,辩论不止。“家和万事兴”,家是讲和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不是辩论的舞台。即便是辩赢了,其实是输了,输了和气。家里如果整天像战场,吵来吵去,久而久之,万事不兴。

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到处炫耀自己的博闻强识,一味地博闻强识(特别是到处卖弄)成不了真正的智者。

  博闻强识固然不错,但一个尊道贵德的人,一定是谦虚低调的人,他不会到处炫耀。老子说“为道日损”。其实一个真正尊道贵德的人,一定是一位删繁就简、不徒慕虚荣的人。人生苦短,他们会在一个领域里深耕,他们深知:“天下同归而殊途”。天下事物都会归向同一个目标,只是道路不同而已。一个人不可能每一条道路都走一遍。所以,在遵道贵德,体道悟道这一方面,有时没有必要过度地博闻强识,那样难免不生贡高我慢之心。这是为圣贤所摒弃的。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过分积聚财物。他们把财物用来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他们反而越来越富有,财富越来越多。

    范蠡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范蠡乃我国儒商之鼻祖。背后人尊奉其为“文财神”,享誉天下。

  佛家讲求“喜舍”,就是要人们学会养成欢喜舍得的行为习惯,他们深知“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自然规律。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五千言,讲来讲去,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老子“道”的精髓___“利他”、“不争”。这也是天之道,是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老子的谆谆教导如黄钟大吕,回荡在天地间!

  老子心中的的“道”,不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效法天地,利万物而不争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