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体现的是什么思政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0
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科
第2个回答  2022-12-12
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逻辑,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需要做到教师、课程、课堂互联互通,即教师队伍“主力军”融通,组成学科互撑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主战场”贯通,优化铸魂育人的内容供给;课堂教学“主渠道”互通,达到同频共振的课堂效果。同时强化党委领导、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以保障协同育人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21)12-0087-05
[作者简介]杨秀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课程思政”理念从最初上海高校的探索尝试到今天在各地高校达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体现了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众多研究者对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功能意蕴进行了充分阐释,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融入方式也进行了多维分析,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推进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即各门课程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单兵作战,在方向上缺少统领,在行动上缺乏协调,在资源上缺乏聚合,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课程思政作为与思政课程相对应的概念,其“思政育人”功能从来不是脱离思政课程单独发挥作用,只有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得益彰,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功效。所谓协同,就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凝聚合力,发挥各自功能最终激发整体功能,从而达到有序运作。有鉴于此,文章将从二者协同的思想前提、实现途径和合力机制等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二者同向同行、合力育人有所助力。
一、目标一致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前提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所有课程均应承担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思政课程因其学科特性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则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需要主动挖掘、自觉提炼、有机融入。二者呈现方式不同,作用强弱不一,但是育人目标一致,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就构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和理论逻辑。
“立德树人”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土壤,经过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润泽,贯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