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别人要理解你?不被理解才是人生常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最近,妻子非常要好的两个闺蜜,张婷和杨艳决裂了。

这两个女人之前关系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杨艳两年前就已离婚,去年张婷也离婚了,因此,婚姻失败的两个女人就更加如胶似漆了。

她们有个闺蜜群,听妻子说,最近她们之间总有言语上的磕磕碰碰,互相不理解,从而心生嫌隙直到最后的分道扬镳。

张婷婚前与丈夫恩爱有加,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因一次琐事,导致她一时冲动提出了离婚,离婚后她感到非常懊悔,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复婚,所以她整日愁容满面;

而杨艳婚前受够了丈夫的吃喝嫖赌,离婚后的她总算摆脱了那个“渣男前夫”,得以让她终于从“恶梦”中苏醒。

作为局外人无法评判谁是谁非,但从两人的经历上来分析,她们看待离婚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她们之间很难有话题共鸣,更加做不到感同身受和互相理解。

01 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理解你”。

曾几何时,我总是极力地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多年以后,我才发现,那是多么可笑的一种行为。

年少时,面对父母的不理解,我不愿和他们有过多的交流;婚姻中,面对爱人的不理解,我下班后,宁愿躲在楼下的车里抽着闷烟都不愿回家;日常交往中,面对同事或朋友的不理解,我常常感叹“朋友众多,知己难寻”。

生活中,只要我们的行为或观点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同,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

如同我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花了两天时间,好不容易才写出来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自嗨型)文章,结果发表出去阅读量和点赞量寥寥,这令我无比沮丧,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懂我”。

我们常喜欢把“你不理解我”和“你不懂我”挂在嘴边或压在心里。

殊不知,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理解你或者绝对懂你,正如你不能完全理解别人那样。

02 人为什么渴望被理解?

我们经常能够体会到,当自己不被人理解时,心中就会有种无以言表的孤独感,那种感觉好似一粒糖果卡在了喉咙,咽不下又吐不出。

其实,渴望被人理解是人的天性使然,尤其是面对自己在乎的人。人是非常自我的一种动物,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总有“自己的感受就是别人的感受”这种错觉。

然而,每个人的经历和环境都不尽相同,思想和行为亦各异,就算是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双胞胎都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我们总在试图让别人的情绪与自己同步,殊不知,人的悲欢离合本就不相通,这世界上更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既然如此,那又谈何“被人理解”呢?

03 不被人理解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既然是理解,那就不能是强求,强求别人理解自己,无异于你要求别人夸自己好漂亮,那就是你“不理解别人”,你不理解别人,又怎能要求别人来理解你呢?

如此看来,“他人不理解我”似乎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更理解我的人”,但是没有“绝对理解我的人”,因此,“他人不理解我”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表达。

也许你今天理解我,明天又不理解我,或者在这件事上理解我,在那件事上又不理解我,所以,不要被“他人不理解我”所绑架。

因此,在我看来, 不被人理解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常态,渴望被理解是一种矫情、是一种无病呻吟。

04 你要理解他人的“不理解”

我们时常在心里埋怨父母、朋友或者爱人“不理解自己”。

然而,很多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未必理解自己,你又凭什么让别人理解自己呢?别人有义务要理解你吗?你又能够理解别人吗?这些我们似乎都很少考虑过。

虽然你无法要求他人理解自己,但你可以主动去理解他人,你一直在追求他人的理解,其实是你不理解他人。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晕,但一旦你弄懂了这其中的含义,你就会对“他人不理解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就会有种释然的快感。

05 你的个人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理解

与其一味地追求“被理解”,不如转换一下角度去理解他人的“不理解”。前者我们无法掌控;而后者为主动改变,改变一下看待事物的观念,即可让你豁然开朗。

因此,我们只要学会理解“他人的不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才不会被他人所左右,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

而一个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他的自我价值,从来就不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理解或不理解。

对此,有一段话深得我心,因此我想用它来结束本文:

其实,“不被理解”就如同我这个写作菜鸟写文一样,有人点赞喝彩固然好,但无人渴彩也不要失落,因为成长的路上,无人渴彩才是常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