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竟如此简单—王夫之简历浅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易者,在乎变者,谁能注易方面有所成就必须有自己的论点,来至于心得,而心得取决于人生经历和阅历,所以王夫之在注易方面是有着很强的个人特色,在讲解这位仁兄注解周易之前我们还是先聊聊他的经历吧,不说多么特色,但是也应该叫跌宕起伏。

王夫之又叫王船山,湖南衡阳市人,出生于万历47年(1619年)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所谓老来得子,虽然得到这个宝贝儿子,但是也没有溺爱,在他四岁的时候跟随兄长王介之学习,七岁学习了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朋友们,先看看自己孩子还在玩泥巴没有,赶紧拉回来毒打一顿,然后给他讲解王夫之的故事,让他好歹顿悟一下:学学人家王夫之小朋友,多么优秀,你在看看你!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人从小开始记忆力是惊人的,先不管他的认识观足不足,是否能明了古人的话语,至少随着人的阅历增多,肯定会有古人的金玉良言会给自己带来启发,就像小学六年级回头做二年级的算术一样很简单。还是回到王夫之这个话题吧,八岁的时候由于父亲拒绝贿赂,被罢官,而后在小朋友到了十岁的时候父亲开始自己教育,十四岁的时候受到湖广教育官员推荐,推荐到衡阳县学,十五岁和两个兄长去参加考试结果都没考上(童生,考上叫秀才),16岁的时候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员)列为岁试(童生考试)第一,18岁又考乡试(类似于高考)又落选,很惆怅,小伙子在18岁的时候走了桃花运啊,娶了同里(江苏)首富的女儿陶氏,21岁又参加乡试,再次落榜,23岁又参加岁试,又被湖广教育官员认定为一等优秀学生,这就像我们现在,家长和老师都说这孩子上清华北大没问题,结果连大学都考不上,你说急不急人。24岁又去参加乡试,这回终于老天爷开眼了,得到一个第五名,古代科举先从乡试开始,就像我们现在的省考(高考),然后会试,公家派车接送学子到京城参加考试,中了叫举人(公务员),多少有个官做,最后才是殿试,皇帝亲自面试。但是由于出身的时候不好,崇祯皇帝时代,明朝的最后一个悲催皇帝,在他刚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大爷占山为王,阻挡了王夫之科举之路,后来从南京折返回家,张献忠招揽地方人才把王夫之父亲羁押,王夫之去解救他父亲,后来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到王夫之这里,这爱国情怀的小伙子悲愤交加,写了一首《悲愤诗》。

看完前文我们就知道王家都是硬骨头,所以接下来就是抗争清廷和逃亡,29岁的时候父亲、叔父和二兄都阵亡,一直流亡到顺治11年(36岁),到常宁,给当地文士讲授《周易》、《春秋》,67岁的时候完成了《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在这期间完成了很多学术文章,但是与周易无关,很多细节就不谈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参阅,终年74岁,终身没有剃发,可能会有人疑问为何清廷不逮捕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不过都被他逃脱了(儒学的实干家!逃跑),最后年纪大了,也做不了什么造反的事情,让他搞下学术文章无关大碍,我们知道清廷成立后要求汉人剃发,由于汉人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老先生一生都未曾剃发,这就是以己之力抗争,在顺治时期规定,不剃发者斩头,但是老先生就是汉子,你可以说固执,也可以说迂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却是铮铮铁骨,而我中华就是有那么一些冥顽不明的老头所以才有我中华文化之不屈。兹拿出老先生墓铭文以参详: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张载)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下节给大家讲解船山易学,经历的与众不同造成解易别出心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