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班 |为什么要坚持课前师生互致问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很多刚入职的大学生教师,思想、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大学上课的阶段,模仿大学自由散漫的上课,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也自由上课,没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康老师认为:
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上课铃响后,教师必须坚持与学生互致问候,进行礼仪训练。

起立、问好、(鞠躬)、就座、上课…… 这样的礼仪具有很正式的仪式感,作用不容小觑。

上课铃后,教师走进教室,师生起立问候,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在客观上起到切分时间的作用。

以彼此注视的形式,向学生声明:

课间休息时间结束,下面要开始新的课堂学习了!

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收心、聚神,把先前的散漫状态以此种仪式作为时间分界。

上课前或课间时段,学生的精神状态、精力分配还停留在玩闹、嬉戏上,思想、兴趣还分散在不同的事物上。

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教室,一些纪律较好的班级会因为看到老师,学生迅速自觉地安静下来,等待老师上课。

而一些自觉性纪律较差的班级则会无视老师的存在,仍旧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

师生的起立问候,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注意力转到老师身上,由游戏模式切换到课堂模式。

起立问候的仪式上,学生迅速起立,向老师问好,老师通常会环视全班,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

这样的目光交流,虽然短暂,但无形中在传达着一种讯息:
老师在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要一起开始新的学习之旅了!

学生也会在目光中,得到一种暗示:
我要凝神聚力与老师一同开始新学习上,我会认真跟随老师的!

很多时候,有经验的老师会在此刻, 以一种非常平静而凝视的眼神,扫视全班, 把老师的关注通过目光传达到每个学生脸上。

虽然很多学校倡导学生做事轻声细语,但是,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们,一旦到课间放松的时候,喧闹总是不可避免。

教师走进老师,口称:“上课!”

班长会意后,大喊:“起立!”

多数学生会应声而起,切换状态,调整坐姿,目视老师,异口同声向老师问好。

当教室里只是一种声音:“老师好!”时,教室的氛围立刻会变得严肃起来。

其他的杂音也会随之戛然而止,学生的精力会凝聚到教师身上,为上课做好准备。

没有这种仪式的课堂,依旧喧闹不堪,学生各行其事,精力分散,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难以保证。

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全体起立行注目礼时,通过短短的几秒钟注视,就能大致评估一下当下学生上课时的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会对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有一个预估,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以学定教”,及时反馈,力求让学生学有所得。

通常学生向老师问好会齐声喊:“老——师——好——!”

学生拖着参差不齐的长腔,课堂氛围自由散漫,甚至个别学生会以更加阴阳怪气地拖更长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把本该紧张严肃地课堂,搞得乌烟瘴气。

有经验的老师会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喊: “老师好!”

这是 以一种极其短促有力的口气说出来 ,并不是喊出来的。

这是一种日常问候的真诚声音,显得 训练有素,纯净干练,真实沉稳。

这样带来的课堂氛围是真实而有序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严谨的氛围。

课堂前师生的问候,其实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

师生课前问候,也是在与学生建立一种规则:

在这短暂而富有仪式感的问候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不能够轻易略过,否则,就少了很多看似不经意而影响深远的教育契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