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同理心,遵守4要点+避免3错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培养孩子同理心,遵守4要点+避免3错误 (2020-11-18更新)「孩子喜欢嘲笑他人」、「想要东西就要立刻得到」诸如此类的状况,相信是许多家长的烦恼,究竟为什么孩子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家长该如何协助孩子培养同理心?

王意中心治疗所所长王意中表示,「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的体会对方的感受。对于同理心的养成,首先必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才能接收到对方的情绪,进一步理解其情绪或想法。

常见到家长在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告诫孩子要站在他人立场着想,然而,所谓「站在他人立场」一词,对于小小孩却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如果父母能够协助孩子,学习观察他人的表情和动作,例如:东张西望、跺脚等行为可能是焦虑或紧张的表现,借由引导孩子标示各种情绪及感觉,自然而然,孩子也能学会同理他人的感受。

标示情绪,同理他人

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哭泣时,给予安慰、拍拍对方,王意中心理师指出,对于年幼孩子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因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起伏,而出现主动关心或安抚的行为,这就是同理心的展现。一般来说,大约2~3岁大的小朋友会开始慢慢出现同理心,在此阶段建议家长试着帮孩子标示感觉,像是当孩子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哭泣,可以对孩子说:「你因为没看到妈妈觉得『害怕』,所以才哭哭,对吗?」协助孩子标示害怕的感觉,从生活经验中与孩子分享各种的感觉及情绪,才能有助于培养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

其实每个孩子因天生气质的差异,所表现出同理心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家长应该尊重与了解孩子的气质差异,因应孩子个别需求,给予最适当的协助。基本上,先天气质可分为九大气质面向,以下说明与同理心具有的关联性:

延伸阅读:正确抱宝宝安全又防手受伤 避免「爸爸手」,这样抱孩子更正确!

‧注意力: 专注力集中的孩子,比较能仔细观察他人的情绪行为。

‧情绪本质: 正面情绪本质,意指孩子本身稳定,容易感受他人的情绪;反之则先天情绪本质较负面,难以去关注他人情绪。

‧反应阈: 指孩子受外界 *** 时的反应表现,例如:自闭症的孩子反应阈高,必须有较大的 *** 才会产生反应,因此,往往无法察觉旁人的情绪或行为表现。

‧规律性: 生活规律较高的孩子,有助于情绪稳定。

‧反应强度: 有些孩子不擅长表达情感,反应强度低,情绪及需求较不易被察觉。

‧趋避性: 指孩子对新的人、事、物或情境所采取的态度,如果孩子充满好奇心,喜欢与人相处互动,有助于孩子练习察言观色的能力,进而培养同理心;趋避性较差的孩子,人际关系疏离冷漠,相对而言,较难体会他人感受。

‧适应性: 孩子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适应能力的好坏同样会影响孩子与人的互动关系。

先天气质确实影响孩子同理心的表现程度,如果孩子本身情绪稳定,拥有良好专注力、趋避性、适应能力等,也就能较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同理心发展也能较早成熟。

不过,虽说先天气质影响同理心的表现,但后天家庭教育亦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王意中心理师强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有被理解的经验,有助于日后同理心的发展。举例而言,当孩子因为吃不到冰淇淋而哭闹,最常见到父母的反应是「下次再买给你吃」或「吃冰对身体不好」等,以诉诸道理的方式安抚孩子,却忽略孩子当下的感受。倘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立场,像是「我知道你吃不到冰淇淋很难过,但我们明天再去买,好吗?」试着替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觉,无形中也是向孩子示范同理心的做法。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透过家长的示范与鼓励,最能促进孩子练习觉察及同理他人,但家长协助孩子叙述情绪时,总是误解孩子的感受,很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满,反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

培养同理心4 要点

一般而言,越有同理心的孩子,越懂得帮助他人。除此,同理心的养成亦能使孩子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 多与孩子讨论情绪与感觉

当孩子看到父母抱年幼弟弟或妹妹,出现忌妒的情绪和行为,此时若父母没有适当处理及安抚,总是解读为孩子在生气,可能会造成孩子无法区分忌妒与生气的差异,导致日后孩子在感受他人情绪时,出现错用的状况。

建议父母可从生活中多与孩子讨论、沟通,帮助孩子标示情绪与感觉,同理心的表现过程必须先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接着解读对方情绪,最后才能产生同理的行为表现,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表达情绪,自然而然,孩子也会懂得辨识各种感觉,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

2. 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多,都不如父母身示范来得有效。现今许多父母都成为「低头族」,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忽略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时间,当孩子需要父母关心却受到忽略,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情绪上的起伏与不安。当孩子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又怎么能将心比心的同理他人。

3. 从游戏中互动,学习同理他人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烈,建议家长不妨透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王意中心理师解释,角色扮演游戏确实有助于培养同理心,例如:孩子与玩偶进行角色扮演的想像游戏,借由不同角色之间的彼此对话,使孩子有机会转换不同角色,并练习以他人的立场表达感受。

除了想像游戏,父母也可以运用绘本帮助孩子标示感觉,建议可选择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内容,例如:描述离家的焦虑或与父母分离的感觉等,透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标示各种感觉,亦能培养同理心。

4. 多让孩子接触人群

家长应多让孩子与人群接触互动,从生活中累积同理的经验,像是平时带孩子到公园玩乐,当孩子观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游乐设施而难过时,父母便可以帮孩子描述感觉,例如:「我想那位小朋友玩不到游乐设施一定觉得很难过」,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孩子日后遇到类似状况,就能运用过往的经验,进而展现同理行为。然而,父母应该从小就协助孩子描述感觉,毕竟若没有及早建立彼此分享感觉的习惯,等到孩子越来越大,更难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训练同理心,3 种错误做法

同理心并非与生俱来,最初是经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借由不断的 *** 与学习而形成,故家庭教育深深影响孩子的品格发展。父母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犯下哪些错误?

1. 以奖赏做为诱因

王意中心理师强调,如果家长经常以物质奖赏做为诱因,例如:零食、玩具等,容易造成孩子短视近利,只愿意做能获得利益的事情,长久而言,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

其实奖赏并非都是物质满足,也可以给予肯定、赞美或鼓励的话语,对孩子而言,行为受到肯定,有助于强化该行为重复发生。家长给予奖励必须有阶段性,一开始可先给予物质奖赏,每次慢慢减少物质奖赏,并改以赞美、肯定的方式,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参与感与内心满足,如此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同理他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